半月談|腦科學專業:我的未來不是夢

2020-12-11 新華社客戶端

半月談記者 朱涵 張璇

腦科學是科學探知自然界現象和人類本身的終極疆域,被譽為「科學皇冠上的明珠」。2019年底,浙江大學成立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並籌備在國內率先創設腦科學專業、開展本科生教育。為什麼要專門設立腦科學學院和本科專業?這個專業要培養什麼樣的人?腦科學的發展又將給未來的科學研究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浙江大學團隊完成國內第一例植入式腦機接口臨床研究,圖為志願者控制機械臂喝可樂

最複雜的器官,最前沿的專業

「腦科學是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學科,也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最快的學科。」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說。聚焦國際腦科學前沿的美國神經科學年會參會人員已達到3萬到4萬人;構成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學科評價系統的22個基本學科裡,有兩個學科和腦科學相關。而今,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國際一流大學均已開設神經科學本科專業,我國普通高校提供的本科生教育的專業有400多種,卻還沒有一個專注神經科學的專業。

段樹民說,目前,國內腦科學研究的研究生生源主要畢業於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專業,多數學生都顯示了從小對腦科學的興趣,但由於本科階段沒有受過神經科學的系統訓練,這些學生要花一定時間精力重新入門,不免可惜。

「腦科學是典型的多學科高度融合的新興交叉學科,進入這個專業的研究生要想做出一定科研成績,應該有相關學科的複合背景。」段樹民說,研究生教育通常已進入科研訓練的「術業專攻」階段,重新為學生打基礎顯得不夠實際。這就使得設立腦科學本科專業成為必要,以便把這一交叉學科需要的多元知識儲備於本科階段就有志探索大腦奧秘的學生。

充分的交流,完善的師資

探索建設交叉學科專業,一系列挑戰無法迴避。不同專業如何水乳交融、有效溝通?如何調動相關專業教師積極性,讓交叉學科教學不止於簡單的「擺拼盤」?直面這些國內高校公認的「老大難」問題,浙江大學腦科學專業做出了可貴的嘗試。

據悉,考慮到我國當前學科目錄劃分的實際,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的腦科學專業具體安排採取「雙劍合璧」模式,設生物學(神經生物方向)和臨床醫學(神經精神醫學方向)兩個本科專業。

浙江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教授李曉明介紹,生物學(神經生物方向)主要培育神經科學研究與實踐創新的複合型拔尖人才,臨床醫學(神經精神醫學方向)則培養高水平的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醫生和精神科醫生。兩方向協作無間,學生有充分交流機會,從而使科學研究與臨床實踐的緊密銜接乃至推動新醫科發展成為可能。

要涉獵的學科那麼廣,浙大腦科學的本科生都能聽到名師授課嗎?段樹民聽到這個問題報以一笑:「我肯定會上很多課,學院的優秀教師都會全力以赴上好課,而且我們會邀請國內最優秀的神經科學家及國際專家來學院授課。」

未來天地且無限,登程探秘正當時

在許多人的認知中,腦科學似乎顯得過於陽春白雪,不知道學了這門學問如果不進象牙塔深造,還有什麼出路。浙大的布局是過於超前了嗎?

其實不然。近年來,國內外不少科技企業都展現出對腦科學的興趣。盛大網絡創始人陳天橋等許多企業家的共識是,下一次產業革命的突破在於認知科學的突破,而認知科學突破的目的在於「揭開大腦這個『黑盒子』」。比如突破傳統計算機架構束縛的類腦計算系統,就是學界與業界共同發力的一條新賽道。

腦科學一大潛力領域,就在於模擬人類複雜的情緒情感,讓人工智慧更接近於完整的人類智慧。在這方面,2019年浙江大學新有斬獲,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和華為公司中央研究院共同發布了類腦晶片「達爾文2」。作為一種模仿大腦脈衝神經網絡工作模式的晶片,該晶片支持的神經元規模達15萬個,在神經元數目上相當於果蠅的神經元數目。這是類腦晶片探索可喜的一步。

「未來10年,相信腦科學和類腦智能領域會出現新一輪重大突破。」段樹民說。我們也相信,與腦科學一道蓬勃發展的,還有西湖畔小荷尖角初露的浙江大學腦科學專業。(刊於《半月談》2020年第5期)

相關焦點

  • 讓腦科學走進課堂,讓創新教育引領未來
    曹琦局長指出要實現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教育目標,必須尊重教育科學,充分利用腦科學成果促進教育創新。本次會議順應數智時代基礎教育改革創新需求和未來學校實驗區建設目標,將促使教育科學研究成果更好的轉化為教育教學推動力,更好地為一線教師和學生服務。  閆利娟校長介紹了教育腦科學課程在曲江二小教育集團的應用實踐。
  •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我記得高中那會兒,特別喜歡研究人類對大腦的認知,包括短期和長期記憶、夢境和潛意識,還有右腦的開發等等。那段時間,剛好高中生物在學大腦的構造,什麼神經中樞是人類活動的控制中心,還有化學信號和電信號之間的轉換。那時候的煩惱,就是每天都會做大量的夢,有時候一個十幾分鐘的午睡,能做六七個噩夢。
  • 共促教育腦科學發展·共建全球教育新未來
    在教育腦科學的研發與實踐中,要遵循教育本身的發展規律,在這個過程中,也要注重多學科、多專業不同領域的相互融合和借鑑,做任何工作不應有限制和壁壘,大家應該優勢互補,取長補短。長期關心和支持西安絲路類腦科學研究院發展的學術諮詢專家杭州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導師李葆明教授,東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兒童發展與學習科學重點實驗室禹東川教授和空軍軍醫大學博士生導師師建國教授在本次論壇上分別做了「關於智慧的國際新思考」、「腦科學支撐下的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和「兒童腦結構建設和未來發展」專題報告。
  • 共促教育腦科學發展 •共建全球教育新未來
    )本次論壇召開期間,楊雄裡院士聽取了西安絲路類腦科學研究院理事長吳恆莉和院長周綱就研究院在腦科學與未來學習、以腦為導向的中小學課程整合與教學研究、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與腦發育等方面工作的專題匯報。在教育腦科學的研發與實踐中,要遵循教育本身的發展規律,在這個過程中,也要注重多學科、多專業不同領域的相互融合和借鑑,做任何工作不應有限制和壁壘,大家應該優勢互補,取長補短。
  • 走進腦科學:腦科學基本領域有哪些?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我們通常認為,腦科學,顧名思義,就是關於腦袋的科學。實際上,腦科學的概念不是這麼簡單。人的大腦是當今宇宙中最為複雜、最為奧妙的東西。大腦與整個世界相聯,與自然界整個進化的歷史相關。腦科學的研究自然地牽涉到許許多多不同的領域,從人類學、神經學、醫學、心理學、生物學、哲學、數學到當今的人工智慧科學、微觀物理科學等等。
  • 半月談|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
    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半月談作者 朱涵「春眠不覺曉。」研究團隊負責人、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潘綱說,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類腦計算機的晶片模擬的是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與功能機制,在圖像、視頻、自然語言模糊處理方面優勢明顯,造出這樣的計算機,近來已是計算機科學的競爭前沿。
  • 「行星夢」鑄造行星科學專業
    面試「50問」是經過多位老師的精挑細選,問題涉及學習情況、個人能力、性格、生活以及未來規劃等各個方面。「真正能留下來的,是有『行星夢』的學生。」李春輝說。「小時候能望見繁星點點的夜空、《小王子》中描繪的孤獨又浪漫的星球以及電影裡令人震撼的浩瀚宇宙,都令我忍不住想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 我相信我的未來不是夢
    「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陽下低頭,流著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棄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是不是像我整天忙著追求,追求一種意想不到的溫柔…….」一陣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鈴聲響起,拿出手機一看,是媽媽打開的電話:「妮妮,幹嘛著呢?中午飯吃了沒有?
  • 我的未來不是夢
    聽到自己通過學校試講驗收的消息後,章林飛怔了一下,隨即睜大了雙眼,驚呼一聲「我成功了」,興奮和激動如同決堤的洪水,浩浩蕩蕩,譁啦啦地從他的心裡傾瀉了出來,往日的斯文不在,舉手投足間都是難以掩飾的歡喜。大伙兒也都紛紛圍上前向他表示祝賀,為這來之不易的成績。
  • 半月談簡介—半月談網
    半月談網校秉持"聚優質資源、享名師講堂"的宗旨,憑藉權威的時政內容、優質的教學資源,打造國內權威、專業、高效、便捷的公務員考試培訓網,為廣大公考學員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
  • 培育腦科學未來人才——電子科大啟動科研育人「腦智明珠計劃」
    該計劃依託神經信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通過七個學期的探究式小班教學、聆聽國際國內大師報告等多措並舉的學習模式,將腦科學和類腦智能研究中趣味性強的科研課題融入本科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本科階段即可近距離接受科研素養薰陶,培養科學與技術的「將帥之才」。校長曾勇、副校長楊曉波出席活動。
  • 腦科學的引入對教育至關重要
    西安網訊(記者 馬瑩)12月15-16日,由大城市教科院聯盟、《教育家》雜誌、西安國際港務區管理委員會共同主辦,由西安國際港務區教育和衛生健康局、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共同承辦的大城市教科院聯盟全國三次學術年會暨第三屆「腦科學與教育」論壇在西安隆重召開。
  • 「樂動心弦」04:我的未來不是夢
    當戰士那兩年多,我唱著《我的未來不是夢》,拼了命的惡補英語。職高不曾學過英語,報考軍校必考英語,除了惡補,我別無選擇。惡補的結果,是80分的試卷,我這個高中英語一點沒有學過的人竟然考了78分。現在也沒搞清楚自己是怎麼做到的。唱著《我的未來不是夢》,我憋足了勁兒惡補數理化。
  • 半月談|「蟲蟲特工隊」的老頑童
    不過我主要研究的不是蝨子,而是半翅目昆蟲。這類昆蟲中有一些身上有一股臭味,是大家俗稱的「臭蟲」。朋友們說,這麼臭的蟲子不噁心嗎?我一點都不嫌棄這種味道,有時候聞到了還挺開心,說明附近有蟲子啦。沙棗上生活的沙棗蝽散發的氣味,我隔四五米就能聞到。我和這些臭蟲子打交道已經將近60年了。
  • 腦科學不但在這個世紀 甚至下個世紀依舊是前沿科學
    到底是什麼原理使得神經細胞在某種情況下發生某些反應,我們並不是很清楚;對大腦中的信息處理不太了解,對各種感知覺、情緒,還有一些高等認知功能——思維、抉擇甚至意識等,理解得比較粗淺。  雖說腦科學已有相當的進展,但是未知的比已知的要多得多。打一個比方,腦科學現在的處境,相當於物理學和化學在20世紀初期的處境,有很多事情已經搞清楚,但是重大的理解和突破還沒有出現。
  • 書單| 腦科學·醫學心理學專題
    原創 萬千心理 萬千心理圖書本書單為腦科學醫學心理學專題圖書,對神奇神秘大腦認知感興趣的讀者、從事醫療服務的讀者,都可通過本書單的推薦圖書找到需要的知識。向腦科學研究方向、認知神經方向、醫護專業等學生及研究人員推薦!
  • 愛極創始人、腦科學研究第一人楊永利博士訪談錄
    其中,腦科學與類腦研究被列為國家戰略,寫入十四五規劃100個重大項目之一。與此同時,世界經濟發達國家,包括美國、歐盟、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早已將腦科學領域研究作為本國重大發展戰略。中國腦計劃制定為15年計劃(2016-2030年),發展我國腦科學、類腦技術,從認識腦、保護腦和模擬腦三個方向展開研究,逐步形成以腦認知功能的解析和技術平臺為一體,以認知障礙相關重大腦疾病診治和類腦計算與腦機智能技術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研究布局。
  • 段樹民:腦科學的發展對技術進步和身心健康都有重要影響
    2020網易未來大會》專題報導杭州網訊 12月18日-20日,2020網易未來大會在杭州盛大舉行。大會以「洞覺 未見」為主題,匯聚了全球最強大腦,期盼以遠見超越未見,去尋找打開未來的鑰匙。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段樹民在《腦與腦機融合》主題演講時表示,大腦是自然界最奇妙的產物,也是最複雜的產物。
  • 意義非凡的腦科學(開卷知新)
    腦科學是一門極富魅力的生命科學,它充滿神秘,又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意識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人各有志?為什麼有些人更聰明、記憶力好?為什麼有些兒童有自閉傾向?為什麼有些人患抑鬱症?機器人怎樣才能擁有人類的智慧和能力?人類社會未來如何與智慧機器人共存?這些問題可以說與腦科學密切相關。
  • 什麼是生物科學專業,這種專業怎麼樣?未來的前景會不會很好
    生物科學專業怎麼樣?未來的前景好嗎?生物科學這個專業是很好的專業,生物科學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專業,生物科學包括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兩個專業方向,這些專業學科主要培養學生學習有關生物科學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培養初步教育、研究、開發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其核心課程主要包括動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普通生態學、植物生理學、人體解剖學等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