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一般指百家的姓,也泛指很多人的姓。天下本為一家,姓也應只為一家。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百家姓的由來。
姓是上古圖騰的產物。
上古部落信仰神。每個部落信仰的神明都不盡相同,有的是動物;有的是植物;也有的是山、水、土、天;更有的是某種不可知的東西。每個部落所繪製的圖騰也就是根據自己所信仰的對象想像而來的。上古圖騰用來做他們氏族的徽號或象徵。而姓也就是從這裡面演變的,有的氏族的徽號,就是他們的姓;也有的是根據圖騰的寓意起的姓,作為同族的一種象徵。
姓,是同族不婚的標誌。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都有著規定同族不超過三代不能結婚。一開始起姓也有受到這方面的一定影響,可見古人很早就開始防範同族婚戀帶來的不良後果;而後在古王朝中也受到了綱常倫理的影響,認為近親結婚視為不倫,有違背綱常倫理的想像,是要被族規處置的。同姓三代不得近親結婚,婦隨夫姓,這雖然是有重男輕女的社會因素在,也是一定程度上防止近親結婚的現象存在。
氏伴隨姓的不斷發展出現。
如果姓是代表同族,代表一家人的標誌,那么氏就是一家人中每個人區分的標誌。氏的出現源於政治因素,是一種等級的劃分,也是一種政治的使命。古代周王朝的分封制以及宗法制都與其密切相關。君王封氏賜姓,是一種莫大的榮譽。周王分封諸侯各國的名字很大機率都會成為那一國王侯的國姓,而國君專用的姓氏也成為了一種地位象徵,是一國之主的象徵。但後來,氏隨著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瓦解,漸漸只有血緣關係這一層意義。
姓氏一體化的出現
最明顯出現這種現象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裡面對人的姓氏描述已經不再是用高低貴賤區分人,但社會結構等級的差距還是會存在,比如門第觀念。廣義的門第觀念涉及社會各個階層,例如士、農、工、商「四民」;狹義的門第觀念則僅指統治階級內部,例如寒門子弟和世家大族。古代婚姻講求門當戶對,寒門配寒門,世家大族配世家大族;在官場上,也常分為寒門和士族兩派,明爭暗鬥。特別是對於《氏族志》的修訂,兩派之間的矛盾尤其明顯。
寒門子弟想進入《氏族志》一定時期內難如登天,也是因此寒門子弟常常成為皇帝壓制世家大族的一把利器。
同時,人們普遍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本是同根生」。大多的姓氏都可以追溯到炎帝黃帝的上古時期,除了宗法關係的催化作用,姓氏一體化也有部分原因是出自於古人認祖歸宗的需要。
姓氏更替與政治生活的瓜葛
姓氏的更替常常離不開政治的因素。一般存在四種情況,人們會進行修改姓氏。
第一種,榮寵賜姓。古人因為功績或者其他方面的恩澤而被皇帝冠與新的姓或者氏,以表示皇室對他或者她的恩寵。
第二種,嫌惡改姓。因為某種原因被貶黜或者是做了罪大惡極的事件被剝奪原有的姓氏,只能以低賤的姓氏命名自己。
第三種,避諱帝王的名諱。這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情況,一般命名姓氏都要避諱君王的姓氏,否則就是對皇室的大不敬,是要被論罪的。
第四種,少數民族改漢姓或者是漢人改少數民族姓。少數民族的人進入中原後被漢化,把自己的姓常會改成與之相對應的漢姓,其中最有名的少數民族改漢姓的事件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了。
雖然每個人的姓氏不同,但大多在千百年前都是一家人。天地本為一家,就算有了百家姓,也改變不了這一點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