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牛犢不怕虎,剛入職場愣頭青。每一個企業中,都不乏踴躍發言的職場新人。新員工積極主動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
不過,如果說出的話都不過腦子,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很容易給別人留下這個人沉不住氣的印象。沉不住氣的人,往往無法取得太大的成就。
真正幹大事的人,往往都能沉住氣。能沉得住氣的人,才有厚積薄發的時候;能沉得住氣的人,才有抬得起頭的時日;能沉得住氣的人,才有成大器得名就的時刻。
縱觀古今,能沉住氣,善於守拙,幹得了大事,名留千古,流芳百世的風流人物,不勝枚舉。
古有齊國欲出兵攻打魯國,子貢從容出使齊、吳、越、晉四國,使魯國轉危為安。
兵臨城下,國將危矣。若是一般人,只怕陣腳已亂。子貢能沉住氣,靜下心,為魯國出謀劃策、深謀遠慮,有禮有節,出使四國。憑藉一己之力,力挽狂瀾。不可謂不令人嘆服。
今有各大商務談判團隊,這些團隊裡囊括了財務、法務、商務等多領域多專業的高精尖人才。企業之間要合作一個重大項目,往往需要展開多輪談判,互相博弈。
各商務談判團隊之間鬥智鬥勇、暗自角力,最終決出勝負。一般而言,都是有實力有水平,沉得住氣、守得了底線,堅持到底的團隊能順利拿下項目。
談判桌上,最講究的一點,就是得沉得住氣。敵不動,我不動。必須沉得住氣,堅守底線和原則,不因對方盛氣凌人而膽怯,也不因對方讓步蠅頭小利而放鬆警惕,鬆一口氣。
談判,要沉得住氣。醫生做腦部手術、心臟外科手術時,更加要沉得住那一口氣,穩得住那雙手。若有一絲不慎,若有一絲慌亂,便是性命攸關的事情。可見,真正做大事的人,必須是沉得住氣的人,而不是毛毛躁躁、毛手毛腳的人。
正如《權書心術》中所言:「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真正幹大事的人,往往都能沉得住氣。
沉得住氣的人,是善於守拙的人;而善於守拙的人,往往善於韜光養晦。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多年,最終帶領鐵騎踏破吳國,一雪前恥。國讎家恨終得報。
《史書》有云:「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播出時,火遍全國,一時之間風頭無兩。劇中,孔嬤嬤問明蘭是否讀過《茶經》,明蘭答不曾。
實際上,明蘭早已將《茶經》爛熟於心。明蘭深知,自己那四姐、五姐,善妒,好勝心強,故而自己要守拙,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金子總會發光,珍珠也不會永遠被埋沒在沙子之中。真正有才幹的人,不必一開始就迫不及待地展現自己。
有時過多的自我展現,容易引來他人不快、甚至嫉妒,從而為自己招來禍端。
相反,沉住氣,善守拙;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抓住重要的機遇,適當展現自我,才是明智之舉。
人的一生中,會面臨無數選擇、誘惑。有時,太多選擇、太多誘惑,反而會讓人眼花繚亂。
要成大業、做大事,就必須靜得下心、沉得住氣,看透事件的本質,牢牢把握機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中寫道:「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裡的「動心忍性」,就是告訴我們要沉得住氣。
沉得住氣,這是一種優秀且寶貴的品質。然而,要成為一個沉得住氣的人,通常都要經歷一個痛苦且漫長的過程。世上沒有不勞而獲之事,要有所得,就要有所忍耐和付出。
要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沉得住氣,真正做得了大事的人呢?
或許,是我們在殺人不見血的商場中,摸爬滾打數百次以後,才真正可以做到沉得住氣。
或許,是我們在與他人交往中,吃了無數次啞巴虧之後,才真正可以做到沉得住氣。
或許,是我們在失去了事業、散盡了家財,從頭再來以後,才真正可以做到沉得住氣。
不論如何,對於年輕人來說,面對世事,一味要求沉得住氣,做到事事周全,這委實有些過於苛求了。
但是,無論處於何種境地,都要沉得住氣,臨危不亂、從容不迫。這是每一個想要幹大事、成偉業,想要實現遠大理想的人,都必須學會的一課。
「真正幹大事的人,往往都能沉住氣」,對於人生的這一課,特別是青年人,更要深刻領悟且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