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金君達】
美國共和黨近期被曝光的「謊話紅皮書」,應該說絲毫不令人驚訝,無論是從近年對美國政治的觀察還是基於政治學常識,相信觀察者們早就得出了類似結論。隨著美國兩黨對中國的攻擊頻繁化、常態化,糾結於初選、競選期間的競選言論意義不大,但把握美國的內部長期變化已經成為緊迫課題。
為什麼近年來美國的反華牌屢試不爽,美國兩黨政客,包括甚至共和黨「甩鍋」危害的佩洛西、民主社會主義者桑德斯等都不放過攻擊中國的機會?「紅皮書」的存在說明反華政策在美國市場巨大。美國社會的反華大趨勢是一系列因素作用的結果,只要美國政治制度一切照舊,美國的反華言論和政策就會層出不窮。
第一,美國兩黨在外事上的立場與共和黨鷹派人士接近,這並不是川普時期才有的現象。從制度設計上而言,三權分立制度旨在對執政的總統團隊進行制衡,但作為監督者的議會又不能快速、及時掌握第一手信息,也不具備總統的知名度和曝光度,在外交等重大政策上只能跟著總統的指揮棒起舞。
華春瑩在社交媒體上評價「小紅書」:真是一出好劇本
而從歷史先例來看,美國人能夠舉出大量對共和黨有利、對民主黨不利的案例,比如「民主黨總統開啟戰爭(越南、朝鮮等),共和黨總統結束戰爭」、「吉米•卡特(民)外交大失敗」、「羅納德•裡根和老布希(共)贏得冷戰」等,這些例子使得美國普通民眾對共和黨外交專家的信任度總體更高。從具體政策上看,選民作為一個整體體現出「東食西宿」的特點,內政上更支持主張提高福利、向老百姓發錢的民主黨,外交上支持排斥移民、先發制人消滅美國安全威脅的共和黨。
從推廣政策的操作而言,美國的反共、排外宣傳歷史悠久,具有成熟的宣傳體系和雄厚的資金支持,從口號、海報宣傳到群眾動員都形成了成熟的產業。而反戰運動在越戰期間就被反共媒體抹黑,在卡特執政後更加失去民意基礎,至今不能提出有效動員美國群眾的有力口號,也無法得到金主的支持。
第二,反華在美國已經形成一定的利益集團,部分國家和地區在美國耕耘數十年,培養了強大的遊說勢力,在社會各方面也擁有相當深厚的人脈。以臺灣地區為例,美國在臺協會(AIT)和部分「非政府組織」成為臺灣當局官員和美國精英之間的橋梁,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等人都與美國政客、美國學術界關係匪淺。臺灣部分組織為一些反華急先鋒,例如馬爾科•盧比奧提供資金支持,在國會形成了親臺反大陸的遊說集團。
與此同時,臺灣當局對社會有著多方面影響,筆者在讀博期間曾親歷臺「外交部」向大學捐贈研究資金;在獎學金和相關研究的作用下,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年輕人受到臺灣政治宣傳的影響,甚至與「臺獨」分子形成利益共同體。最後,臺灣宣傳人員與反華組織、部分反共華人和國內親美派在社交媒體上形成了巨大影響力,通過謠言抹黑中國。這個集團由第三方驅動,也是在川普當選之前已經存在,今後仍將是反華政策的幕後推手。
第三是川普時代的特殊原因。川普民粹政治帶有法西斯主義特點,其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塑造外部敵人;川普的所有政治言論都以推卸責任、創造「人民的敵人」為中心。隨著班農、納瓦羅、博爾頓等以往不被主流接受的極端派人物進入決策圈,川普政府的反華調門比前幾任都高,對美國反華氣氛起到一定推波助瀾的作用。美國對華好感在川普時代大幅下降,2019年達到谷底,目前新冠疫情下的美國讎華氛圍是2019年的延伸。
2017年12月5日,時任美國白宮「首席戰略師」的史蒂夫·班農在一次活動中發表演講。(新華社)
川普是一位深諳媒體傳播特點的公眾人物,其外交言論具有一些特點,立場反覆、極限施壓、經常發出極端言論、擅長創造便於網絡傳播的新術語。在美國人看來,諸如「中國病毒」這類汙名化概念符合潛意識裡對中國衛生狀況、政治制度的想像,便於日常使用。現在這一稱呼已經在許多西方媒體、企業和政治宣傳中使用,甚至民主黨競選人拜登的廣告也出現了相關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