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農村改廁中,化糞池的清掏、糞汙去向和廁所維修等一系列後期管護問題,是村民最擔心的。為解決這一痛點,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推廣「農村無害化廁所智能管護平臺」,在農村廁所上加裝了「智慧大腦」,後期管護的問題掃個碼、打個電話就能解決,當地村民為之點讚。
農村改廁工作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自2018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開展以來,西安市已累計完成無害化戶廁提升改造41.02萬座,超額完成三年改廁40萬座的目標任務。無害化廁所建好了,可後期維護怎麼辦?廁所滿了找誰處理?
「改廁工作是三分建,七分管。新廁所建好之後,如何更好地管理和維護它,如何讓群眾在使用時能用得舒心,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灞橋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辛鋒濤說。
記者在灞橋區農村無害化廁所智能管護指揮中心看到,平臺智慧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全區各個街道各個村莊各個農戶家的廁所動態信息。為了解決群眾的使用問題,指揮中心給每一家改廁戶安裝了改廁戶牌、張貼了便利貼、發放了使用「明白紙」。針對撥打電話或掃碼有困難的群眾,還在村裡設置協管員幫助保修。並在各街辦設立智能管護中心,村民報抽保修數據、滿意度、吸糞車亂倒報警等各項管護數據能夠實時顯示,並生成對街辦工作人員的考核數據。
此外,為了對吸糞車行為進行有效管理,防止糞汙亂排亂倒,吸糞車上裝有GPS定位系統、智能傳感系統和無線監控系統等智能化硬體設備。當車輛排汙時,系統會自動對車輛定位,如非指定坐標範圍,軟體會自動報警,同時給出報警的地點坐標及監控畫面。
「以前,村民家的廁所滿了,要到處打聽誰家有吸糞車,現在只需要微信掃碼或者打個電話,48小時內吸糞車就會來到村民家門口。」 灞橋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小龍告訴記者,「我們開發了『1+3+4』為核心的戶廁智能管護平臺。即建立1個統一數據中心,對戶廁信息、日常管護動態數據,統一錄入、自動監控、雲端存儲,形成大數據,為長效管護提供基礎數據支持和動態監管依據;建立三級監管終端,成立區、街管護中心、村級管護平臺,實現了分級管控;安裝四型App工作終端,即車輛端、維修端、村管端、用戶端4個App終端,實現了報抽、報修、管護網上『接單』,高效作業、全程管控。同時,利用400免費電話、二維碼等方式,讓改廁群眾報抽、報修、付費、評價、反饋更快捷。」(總臺央視記者 文豪 高濤)
(編輯 單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