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工資已經被拖欠好幾個月了。」
「我們的工資已經被拖欠好幾個月了。」一名快遞員對著鏡頭說道。他的身後,幾萬件快遞堆成小山般高,無人理會,顯得有些悽涼。
這個場景出自廣東清遠的一個快遞站點。
據媒體報導,因為快遞站點出現虧損的緣故,資金難以周轉,導致快遞員的工資連月拖欠。快遞員紛紛心生不滿,找媒體曝光此事。倉庫裡的快遞已經堆了五六天了,還是沒有人處理。
快遞點經營不善,導致快遞員被拖欠工資,最後心生不滿拒絕配送的事件不止發生在廣東清遠。
今年4月,四川瀘州的快遞站點三個月沒發工資,上萬件包裹被拒收退回;
9月底以來,廣西南寧的快遞站點出現大量包裹積壓,無人派送的狀況,引發大量消費者不滿和投訴;
10月,湖南長沙觀沙嶺快遞服務站被曝因經營不善,與二級代理點無法結清帳目,導致員工工資被拖欠數月,大量快遞票件積壓……
近來,豆瓣和微博就出現了抱怨快遞不配送的帖子。「快遞小哥不幹了,拿不到東西怎麼辦?」、「買的東西到了站點好幾天就是不配送,一問才知道,配送點的快遞員辭職了。」
不僅如此,各大快遞公司的百度貼吧,也有一些吐槽快遞滯留的帖子。「XX快遞是不是要倒閉了?我的包裹十幾天了,還在那個站點待著。」
經營不善,停止派件……只能說快遞網點和快遞小哥都太難了。
幕後元兇是誰?
快遞員不約而同地大呼「太難了」,幕後元兇到底是誰?
正是「價格戰」。
先說一下加盟商是怎麼賺錢的。一般來說,一件包裹從商家到消費者手中要經歷這麼一個流程:商家寄件--加盟商收件--快遞公司分揀和轉運--加盟商派件--消費者取件。
加盟商主要賺取的就是收件和派件的費用,但其實利潤也十分微薄。
以一個快遞費12元的包裹來說,攬收端加盟商可以有5元的收件收入,其中工資、打包、水電費、租金等雜七雜八的成本佔了4元,最終淨賺1元。
而派送端加盟商可以有3.5元的派件收入,成本3元,最終淨賺0.5元。
然而今年,快遞公司紛紛陷入價格戰。
因為市場競爭太激烈的緣故,快遞公司們紛紛通過大大降低收件價格以吸引消費者和電商賣家下單。
原本12元的收件費,他們可能通過各種打折優惠,將這一費用降到10塊。原本2.6 元/票的電商攬件價格,他們可能將其降至1.4元/票。
去年,為了爭奪義烏的快遞業務,就有快遞公司喊出了「8毛髮全國」的價格。今年7月份,四通一達系的快遞客單價普遍減少了25%以上。
收件價格一低,整個鏈條都會受到影響,這就導致派件收入也下調了。有些加盟站點的派件收入甚至低至0.6元/件。
前面說了,派送端加盟商的成本都是3元/件,收入低於成本,自然陷入了虧損的窘境中。當錢到掙不到的時候,繼續運營還有什麼意義呢?
而它們一虧損,直接受到影響的就是快遞員。
要知道,快遞員本來就賺得很少了。運費12元的快遞鏈條裡,收件和派件的快遞員從加盟網點中獲得收益,只能賺到1.5元和1元,分別佔12.5%和8.3%,可以說極其微薄。
而隨著加盟網點收件和派件收入的萎縮,快遞員的收入自然也就下調。據媒體報導,有名快遞員吐槽,今年7月,到手派件費已降至0.4元/件,扣除簡訊費、電話費後,一單只能賺0.25元。
本來拼死拼活送快遞就只能賺幾毛錢了,再加上快遞站點連連因為虧損而拖欠工資,相信每個快遞員都對現狀大失所望。無奈只好不幹了。
價格戰何時休?
最近有一個新名詞,叫做「內捲化」,指的是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而快遞行業的確正在經歷這樣的內捲化。因為價格戰,不止快遞站點和快遞小哥的日子不好過,快遞公司的生存狀況也不容易。
2020年上半年,通達系快遞公司的單票毛利均有著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同比降幅均達60%以上。
而隨著價格戰的持續,快遞公司傾軋愈發嚴重,快遞小哥的苦不堪言,最終造成的一定是消費者體驗的損失。
本來一單就只掙幾毛錢了,快遞小哥只能加快派件的速度,加多派件的數量,好掙更多錢。這樣一來他們往往只能匆匆忙忙把快件扔到驛站和快遞櫃就走,根本沒有時間送貨上門,最後導致的是服務質量的下降。
很多原本應該送上門的快遞服務,成為了一條乾巴巴的取貨簡訊。為了取一些重達幾十斤的快遞件,消費者只能頂著大太陽跑到幾公裡開外的驛站去取。有些生鮮凍品,被丟到快遞櫃,發爛發臭了也沒人管。
可見消費者看似少給了收件費,但實則也並沒有在價格戰中獲利。
既然因為價格戰,大家都不好過,那價格戰可以停止嗎?只能說,很難。
一方面,電商平臺因為佔據快遞公司流量入口地位的緣故,在定價方面擁有至高無上的話語權,這是快遞公司無力反抗的事實。快遞公司只有把價格定得越低,才能在電商平臺那裡攬到越多的業務。
另一方面,隨著龍頭企業在擴大規模以追求規模效應和更多市場份額,競爭可能會持續激烈。包括傳統上承擔運輸功能的公司如德邦也加入了快遞業的競爭中,還有諸如網際網路公司小米,也正在悄悄擴張快遞業務。競爭越發激烈的情況下,快遞公司只能通過下調發件費用來搶佔市場份額。
市場的影響,讓快遞公司不得不陷入了焦灼的價格戰。
事實上,電商平臺也曾進行過價格戰。你來一個「三年內零毛利,商品保證比其他店便宜10%以上」,我來一個「商品比其他店便宜20%以上」。
但價格戰,實則只能帶來銷售額的短期增長,帶不來消費者的忠誠,導致的是惡性競爭,所以最後還是沒打下去。電商平臺們紛紛把重點放在了技術發展、競爭力提升等內功上,這才帶來了電商行業的繁榮。
快遞公司不妨可以多加借鑑——與其用價格戰實現迅速的市場份額的提升,不如多修煉內功,加強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