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小在農村長大,心裡一直有「為農民做點事,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滿腔熱血;他在脫貧攻堅一線主動擔當、積極作為;他打造了「老農夫」品牌,通過網際網路讓大山裡的綠色農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年產值突破億元……
2016年1月,高世龍被吉林電視臺選派到靖宇縣龍泉鎮大北山村任第一書記。
「一個80後的年輕人,能帶領大家脫貧致富,說出去誰都不信。」面對大家的質疑,高世龍暗下決心,決不能給單位丟臉、讓村民失望。於是,他放棄休息時間,走家串戶,踏遍了村裡的田間地頭,全面了解村民的實際情況……僅用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兩萬字的幫扶計劃。
要想贏得群眾的認可,迅速打開工作局面,必須幫助村民辦點實事。高世龍在走訪中發現,大北山村有幾家特困戶每年靠領低保金維持生活,沒有錢進行危房改造。他就自籌資金6萬元為這些特困戶建起了窗明几淨的大瓦房。這件事在村裡傳開了,大家不再把他當成外鄉人,而是當成為百姓謀福利的貼心人。高世龍用自己的決心、信心和耐心消除了大家的顧慮,贏得了村民的信任,為幫扶計劃順利實施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大北山村是長白山下的一個小山村,自然資源豐富,可是村民既不懂得開發和利用,又沒有好的銷售渠道,很多農副產品都被困在了大山裡。高世龍認真分析大北山村的資源優勢,反覆實地考察,發展散養人參豬項目的思路應運而生。為了讓項目儘快落地,他帶領全村100多名村民,起早貪黑連續奮戰,男女老少齊動手,揮著鐵鍬、扛著木料、推著小車……僅用8天時間就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豬舍。現在,人參豬存欄達到200多頭,帶動18戶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人均增收4200餘元。
為徹底解決村民種植結構單一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增收致富的能力,高世龍帶領村班子動員村民和貧困戶大力發展中藥材、食用菌、林下養殖和庭院綜合體項目。如今,村民和貧困戶自發創業形成的小規模家庭式經營實體達到23個,全村經濟作物收入由425萬元增加到8200萬元,增長了近20倍。
高世龍深知,脫貧項目再多再好,如果沒有品牌,好產品也賣不上好價錢,更無法在市場上長期立足。在吉林廣播電視臺的支持下,高世龍帶領村班子建起了山野菜加工廠,於2016年7月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了長白山下「老農夫」品牌,成立了「老農夫」生態產品開發有限公司,開啟了品牌引領扶貧的新模式。
在省委組織部組織開展的「第一書記代言」活動中,他充分利用媒體資源,積極為「老農夫」系列產品代言。他還根據市場發展創新實施品牌扶貧計劃,將縣域內35家企業、50餘種特色產品全部整合納入了「老農夫」品牌,由「老農夫」公司負責市場開拓和銷售。
為了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在推廣超市上架銷售的同時,他利用業餘時間自學電商運營知識,開設了大北山村線上銷售平臺,使綠色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走上了更多百姓的餐桌。自2016年9月實施品牌扶貧計劃以來,「老農夫」品牌帶動縣域內銷售收入突破了1.2億元,直接為村民分紅28萬元,帶動396名貧困戶脫貧。
村民富裕了,建設美麗鄉村又成為高世龍一個新的目標。他積極爭取資金592.5萬元,先後建成了5.2公裡村級水泥路、1.9萬米柵欄、2座村級橋梁,架設80盞路燈等。如今的大北山村舊貌換新顏,整潔的街道,乾淨的房屋,加上村民的笑臉,一個幸福美麗和諧的鄉村呈現在眼前。
這三年多時間,高世龍放棄了多少個節假日已經記不清了,一兩個月不回家是常事,家裡有老有小,所有家庭的重擔都壓在了妻子的肩上。他駐村之初,兒子只有3歲,現在已經上小學了。兒子做眼睛手術,哭著喊著要爸爸,爸爸卻因村裡工作忙沒法陪在身邊,只能看著妻子發過來的視頻淚如泉湧。後來,他把這段視頻從手機裡刪除了,實在不忍心再看,對家人的歉疚是一輩子也補不齊了。他說:「我不是一個人在扶貧,更多的是一個家庭在扶貧。」
面對著家裡的困難和自身的傷病,高世龍仍堅守在村裡奮鬥著,他說:「不是我偉大,是我的工作還沒完成。老農夫品牌從起名開始就是我一手策劃的,現在它在逐漸壯大,正是品牌建設的關鍵階段,我撒不了手。只有等它羽翼豐滿了,有了自我發展的能力,幫助這裡的父老鄉親都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的扶貧路才算畫上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