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一線心聲
2018年盛夏的一天
國投盤江員工張政來到
貴州省平塘縣興民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兩年間,他在這個基礎薄弱的村子
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產業
每當夜幕降臨
盞盞路燈點亮了村寨也溫暖了群眾的心
兩年的扶貧工作
讓張政變得更加成熟,也更黑了
他說:扶貧,脫貧,這有一個過程
路再長,走下去,一定能夠到達目標
脫貧攻堅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只有幹出來的精彩,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張政是國投盤江公司派掛職幹部,掛職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第一書記,在中國共產黨99歲生日之際,被中共貴州省委員會授予「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2018年7月,像千千萬萬的扶貧幹部一樣,背起裝滿夢想的行囊,伴著激昂的鬥志,張政來到了平塘縣興民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扶貧的這段經歷讓張政的人生多了一筆寶貴財富,兩年的扶貧路,讓他變得更加成熟,也更黑了,他那明澈的眼眸、寬寬的前額和溫暖的笑臉,給人樸質、聰慧而又深沉的印象。他總說「扶貧,脫貧,這有一個過程,路再長,走下去,一定能夠到達目標。」
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屬於一類貧困村,由於基礎薄弱,在產業、住房、飲水保障、就學、醫療等方面還有許多需要補齊的短板,導致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不高。他一心想著「用心」了解貧困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用情」宣傳各項惠民政策,「用力」為貧困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張政認為,著力解決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的突出問題,是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亦是給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答卷的關鍵。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的他,始終秉承國投「為社會」這一宗旨,堅持不放鬆、不懈怠,著眼於快,落腳於實的思路開展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為自閉少年開啟一扇窗
轉觀念、明思路,張政給自己制定了「六知六清楚」的工作思路,即知家庭成員,清楚思想狀況;知家庭狀況,清楚家庭困難;知農業生產,清楚就業情況;知致貧原因,清楚訴求願望;知脫貧路徑,清楚幫扶措施;知脫貧年限,清楚責任與使命。
張政看望自閉少年張某
在一次入戶走訪中,一個少年進入了張政的視野,這位少年姓張,15歲,患有先天性自閉症,平時由年邁的外公、外婆照顧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存在些許自殘、暴力傾向,為防止他外出傷人,家人將他關在一間破舊的小木屋裡,只有吃飯的時候才有機會出來。當張政走進少年的屋子時,他震驚了,四處漏風不足8平米的小木屋、凹凸不平的泥巴地、簡易潮溼的木板床,以及一張掛滿蜘蛛網的老舊塑料頂棚,糟糕的居住環境讓他既揪心又著急。
第二天一早,他便聯繫平塘縣濟民精神病院負責人,卻得知醫院正處於完建階段,缺乏對專業類病患治療的醫生,這讓他的「幫扶」陷入了瓶頸,於是他又立即聯繫平塘縣特殊學校負責人,得到的答覆是張某年齡較大,不能就讀特殊學校。於是他便多次跑到特殊學校積極協調,提出讓孩子適學一段時間,在張政的不懈努力下,學校負責人終於答應讓張某入學。
半個月後,張政再次來到學校看望張某,了解到張某已經能適應學校生活,臨走時張政試著給張某打招呼,這位少年遠遠地笑了。這個笑容,給予了張政更大的動力!
他堅持走村串寨,耐心講解教育、醫療救助、危房改造、社會保障等扶貧政策,組織貧困村民現場參觀身邊成功脫貧的典型,促進其轉變思想,使貧困群眾能夠真正響應國家政策,主動參與脫貧攻堅,實現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
再也不用擔心夜太黑
2019年3月,時任黔南州委常委副州長的肖青華到興民村調研,來到了最「老火」的甲姐組。甲姐組是離興民村委最偏遠的組,離省級公路約15公裡,山高路彎驅車需30分鐘左右。
入戶調研甲姐組老黨員韋忠軒老人家中,詳細詢問了家庭生產生活及收入支出。當問到他們還有什麼困難的時候,韋忠軒面露難色,說道:「我們這一輩人都是和田土打交道,我們這裡山高路陡,最大的問題就是夜間出行比較困難。」
調研回來已是傍晚,肖青華提出從落項組、拉抹組走到村委會,五公裡的路程走走停停,隨機入戶了十餘戶農戶。每入戶走訪張政同志都認真做好筆記,把群眾提出來的困難一一記錄。
座談會上調研組認為,此時夜間出行安全問題就是群眾最大的揪心事,亮化工程的實施讓百姓夜間出門告別黑咕隆咚的窘境,是不斷提高困難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的重要舉措,並當場協調解決近30萬元幫扶資金用於實施亮化工程項目。
第二天一早,張政帶領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班子到各組召開院壩會,把實施亮化工程即將實施的好消息告訴了大家。從項目實施招投標、路燈價格、安裝技術培訓指導張政同志都親自參與,僅用20天時間將230盞路燈全部安裝完畢。
村民安裝路燈
微信朋友圈裡,有的群眾百姓寫道「感謝黨 感恩幫扶」的話語;有的百姓自編山歌來表達感謝扶貧好政策;有的群眾還在本組的微信群裡發起紅包雨以這種方式慶祝路燈安裝給他們帶來的實惠。他們說:「本來只有在城裡才能感受的路燈,現在我們農村也有了,共產黨就像太陽,走到哪裡哪裡亮。」
一根根嶄新的路燈拔地而起,成為了村容村貌的新亮點。當夜幕降臨,盞盞路燈點亮了整個村寨,溫暖了群眾的心,更照亮了鄉村群眾脫貧奔小康的信心。
村裡的路燈亮了,張政又想方設法帶動鄉親們開展環境整治,給群眾一個乾淨整潔的生活環境。由於偏僻高遠,村裡的年輕人大多常年外出務工,留下來的老人孩子居多,調動百姓投工投勞的難度可見一斑,但是張政說幹就幹!他積極協調到環境整治項目經費48.7萬元用於購買原材料,帶著一支平均年齡已達60歲的老年施工隊伍,熱熱鬧鬧開工了!肩挑馬馱成了最快的運輸方式,犁田機取代了攪拌機,他們用最原始的方式完成了基礎設施建設硬化道路1.4萬平方米,堡坎860立方,庭院治理1960米。用老百姓的話說:「有張書記帶領著,我們相信他,也感謝他。」
張政帶領村民修路
張政認為,脫貧攻堅,必須基礎為先。他用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方式,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問題,補齊脫貧攻堅硬體短板,全力打通「最後一公裡」。
公司+支部+農戶,助推特色產業發展
扶貧先扶志,扶志首先要轉變群眾的舊觀念,變「索取」為「自取」,張政十分關注群眾們的思想問題。「只有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調動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積極性,扶貧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興民村地處石漠化山區,資源稟賦欠佳,村內留守老人居多,思想觀念守舊,村內產業發展單一,少數貧困戶「等靠要」、發展意願不強等問題依然存在。要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實現穩定脫貧,必須要高度重視產業扶貧。張政一直思考著如何因地制宜選準產業、發展產業,認真研究種什麼、怎麼種、賣哪裡、怎麼賣,項目具體實施怎麼引導、怎麼宣傳等等。白天他走村串寨,聽老百姓的產業發展意願、收集發展思路,晚上召集村兩委班子開會探討。最終,在與楊林縣長實地調研和溝通後,種植中草藥的項目順利落地到興民村。
「把包穀換成桔梗?從沒有過的事,這能行嗎?」,在動員群眾發展桔梗種植時,世代以傳統作物耕種為生的村民們提出了質疑。要順利推進桔梗產業,首先從轉變群眾思想開始。張政先後在6個村民組以黨員大會、黨課、院壩會、宣講會、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田間地頭會等多種會議形式和入戶走訪,用接地氣、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的論述、鄉村振興戰略等思想,把奔小康思想帶進了千家萬戶。通過積極宣傳桔梗種植的政策、技術及後續收購保障等問題,並與貴州神農本草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積極協調,以按單種植,以銷定產的產銷方式,逐步打消了群眾的顧慮,讓桔梗花在興民土地上盛放。
興民村圍繞產業發展「八要素」,以「公司+支部+農戶」的種植模式,即貴州神農本草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統一技術指導和統一收購、村支部帶頭集中培訓、農戶積極參與種植,實現了「一村一品」的特色規模產業。在張政的積極帶動下,全村種植桔梗面積達200畝,預計每畝收益一萬元左右,可帶動農戶49戶192餘人通過產業發展增收致富,其中貧困戶16戶65餘人。
此外,他積極對接落實村「漢雷香」精品水果種植基地,引進400畝精品水果,套種100畝桔梗,抓住產業發展「牛鼻子」,帶動當地勞動力就業40餘人。協調幫扶資金6.25萬元,養殖綠殼蛋雞4167羽,惠及農戶130戶559人,其中貧困戶37戶170餘人。積極宣傳鼓勵外出就業復工復產全村外出務工約400人,全年可實現村民務工收入約800萬元、土地流轉金4.5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6萬元,貧困戶分紅近3萬元。以特色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實現民富業美村興旺。
張政丈量土地
不論是志願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產業發展,都是積小勝為大勝的民心工程。掛職村第一書記期間,張政始終把把扶貧當「家事」,把百姓當「家人」,與群眾一道想辦法、謀發展、找出路。他曾被評為平塘縣「五一勞動獎章」「全縣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脫貧攻堅青年先鋒」「全縣脫貧攻堅優秀村第一書記」、黔南州「全州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貴州省「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稱號。
張政從帶頭幹到指導幹再到人民群眾主動幹,他刻苦專研,面對脫貧攻堅的種種困難,他沒有逃避和退縮,以務實進取的工作作風,為平塘縣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贏得了群眾的信賴和支持。正如張政所說:「我們將保持一心為群眾的工作態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走好我們這一代的長徵路,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結合。脫貧攻堅這條路雖艱,那也要一往無前!」。
———— / END / ————
作 者 | 來雪婷
責任編輯丨盧 陽
執行主編丨唐 巍
原標題:《路亮了,他黑了!看駐村第一書記張政的扶貧日常》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