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與《彝族舞曲》,一首是港臺流行歌曲,一首是內地民族樂曲,光看題目是風馬牛不相及,無論如何也想不出來它倆有什麼聯繫。但是,你只要分別地去聽一聽這兩首音樂,就會豁然開朗。
原來兩首音樂的高潮部分是那麼的相似,難道僅僅是巧合嗎?當然不是,是《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抄襲了《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是音樂大師王惠然創作於1959年的一部現代琵琶曲的代表曲目,曾入選「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它以優美動人的旋律與粗礦歡快的節奏,展現了彝族山寨浪漫迷人的夜景與寨裡人民歡樂喜慶的舞蹈場面。
王惠然是一名解放軍公安部隊文工團戰士,當年他隨文工團去雲南邊防部隊慰問演出,幾個月來輾轉於邊境各個哨所,途中他們得到了彝族人民的大力幫助,由他們的馬車馱運文工團的樂器與行李,一路上,白天聽他們唱山歌,晚上宿營山寨與鄉親們載歌載舞。
正是由於這期間採風生活的耳濡目染,王惠然對彝族人民的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創作靈感,他採用了彝族海菜腔與煙盒舞的一些音樂元素,經過嘔心瀝血的加工創作,寫就了這首經典不朽的《彝族舞曲》。
更有意義的是,王惠然先生與愛人的相識也是通過這首曲子,這曲子對於王惠然的重要性來說是不言而喻的。
這首民族樂曲自從問世以來,廣為傳奏,深得人們的喜愛,後來它被改編成了古箏、三弦、揚琴、阮等獨奏及管弦樂曲。
進入九十年代後,在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中,掀起了一股學習吉他的熱潮,這首曲子被劉天禮等人改編成了吉他曲,成了那時期吉他入門後,大家再深入學習的必練曲目。
小編上大學時,對門宿舍兩同學就是吉他愛好者,當時經常聽他們演奏《彝族舞曲》,甚是喜歡這個美妙的旋律,我自己都能完整地哼哼。
1993年冬天的某日,宿舍裡一位同學買回來一盤混錄拼盤磁帶,裡邊一首《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旋律聽來是那麼的似曾相識,反覆再聽兩遍後,歌曲的副歌部分不就是《彝族舞曲》中間的高潮部分嗎?此時,距《彝族舞曲》誕生已經有34年之久,抄襲無疑。
《九百九十九朵玫瑰》這首歌,發行於1993年9月,是林利南作詞,邰正宵作曲,塗惠源(黃綺珊前夫)編曲,由邰正宵所演唱的一首歌曲。
不可否認,這首歌歌詞朗朗上口,意境優美,它充滿了浪漫氣息與憂鬱格調。原本歌詞中不是999朵玫瑰,而是9999朵,拿到歌詞的邰正宵覺得999朵已經夠奢侈的了,這9999朵,一般人特別是年輕人怎能買得起啊?這太不合乎情理了,於是才成了現在的999朵,要麼我們現在唱起9999朵來,是多麼的拗口啊。
這首歌的正歌部分,與日本歌曲《月光》極為相似,不過由於發行相差三個月,究竟是誰抄誰難以考證。而副歌部分則是採用了《彝族舞曲》的精華部分,並把節奏進行了放慢處理,頓時意境由原來的歡快跳躍變成了現在的悲傷惆悵。
音樂真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同一個旋律,節奏編曲不同,所產生的意境就會大為不同。這也不禁讓人想起了馮小剛賀歲電影《大腕》中的一個橋段,把哀樂加快了演奏節奏後,完全變成了一種喜慶格調,當時就覺得在影片裡太有喜劇效果了。
這首歌將邰正宵的事業推上了高峰,一直籍籍無名的他終於走入了兩岸三地樂迷們的視線,獲得了「玫瑰王子」的美名,再後來這首歌與邰正宵的《一千零一夜》以及《千紙鶴》一起,成了邰正宵的巔峰代表之作,因此他也有「數字歌王」的稱號。
據說《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也為邰正宵獲得了上億元的收入。這首歌剛出來時,王惠然也試著維權,但由於大陸與臺灣沒有籤訂著作權協議,只能作罷。
王惠然先生就此事曾說過,邰正宵一直也沒就這首歌的侵權問題與他聯繫過,他之所以維權,不是為了經濟賠償,主要是為了討個說法,討個公道。
說句心裡話,對於我這樣的業餘音樂愛好者來講,我是非常喜歡精彩絕倫的民族音樂《彝族舞曲》,同時,出於私心,我也很喜歡《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因為它正流行於我們上大學期間,是小編學生時代美好記憶。
另外,這首歌曲在客觀上也讓更多的人欣賞到了如此美妙的旋律,比起讓它束之高閣是要好很多。
當然,一切作品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原創的基礎上,對於抄襲行為,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大力反對。
我們也希望有朝一日邰正宵能夠勇敢地站出來,對王惠然先生有個真誠的態度,以表對王先生與民族音樂的敬重,讓音樂創作回到合法正確的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