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說過:「希望是附麗於存在之上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好命常伴,縱然不是雍容華貴,但落得一個平安順遂,也算是不枉此生。但事與願違,有的人戎馬一生,到頭來什麼也沒有得到,一路總是磕磕絆絆。而有的人,一路走來都是順風順水,良人貴人皆來相助,羨煞旁人。
這種差異的存在讓很多人都心生迷惑,不知道自己哪裡出了問題,於是四處拜佛求福,算命看相,總之無所不用其極,只為給自己搏個好命道。
然而一個人命好還是不好,並非旁門可以左右的,皆看自己所種下的因果。
佛說:
種如是因,得如是果,行善終有福報,要懂得廣結善緣,行善積德,人生才會越來越有福報。
事實上,真正命好的人,通常在這三個方面很慈悲,大家不妨參照自身,看看自己有沒有,有一點,那也算得上是好命之人了。
01樂善好施的慈悲心
佛語有言說:「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凡是能夠把愛布施給他人的人,未來也一定可以得到同等的福恩饋贈。
眾所周知,佛菩薩既有普渡眾生的大仁大義,也不乏樂善好施的慈悲。在佛家看來,世間所有布施的行為,都能夠為自身積累福源,是造化善根的無上助力。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為樂布施,必得安樂」,越是鍾愛布施的人,福報也就越積越厚。
現實中很多人都缺乏布施的慈悲心,由於自己的私念,對於身外之物難有「捨得」的覺悟,要知道「得」是一種能力,「舍」是一種境界,真正捨得之人,在能力上得到認可,在境界上得以升華,這種人才算得上是有大福的。
太過自私自利,看似利益上沒有受損,但福報卻是不增反降,越是斤斤計較,口碑壞了,人緣差了,路自然而然也就走窄了。
唯有當自己能夠發菩提心去幫助別人,那麼在自己危難之際,才會有貴人拔刀相助。越是平日裡注重行善積德,施予他人善意,那麼受自己恩惠的人,也一定會在自己最需要援助的時候出現,幫自己化險為夷。
總而言之,布施別人,看似吃虧,其實是在造福自己。所有的恩惠,都會經過一個輪迴,最終都會返還到自己身上。
人生在世,要想自己命好一點,福多一點,那就少一些計較,少一些私慾。「莫疑積德天不見、百年頃刻回頭見。」常懷樂善好施的慈悲心腸,用自己的發心去布施他人幫助他人,比起燒香拜佛求福,這才算是真正為自己耕種福報的良田。
02不結怨,結善緣的慈悲
凡是接觸過佛學的朋友都知道,佛門有「三毒」,即「貪、嗔、痴」,佛教認為世間眾生之所以淪入苦海,受諸煩惱,不得解脫,皆因三毒所致,而其中的嗔念,最為嚴重,也是人們最容易習染的一種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