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我來說,藝術收藏為世間最妙的事業,你永遠不會厭倦,也不會有終點……生活總是趣味盎然。」—安思遠
2014年,85歲高齡的安思遠不小心摔倒在其紐約住宅而作古,於是所有留下來的私人收藏進行了拍賣,連著七天拍了6場,全部收藏散去、斬獲8.16億人民幣。
安思遠1929年7月13日出生於美國紐約一個猶太人家庭,中國人常說「三歲看到老」,美國人安思遠4歲看到了一輩子的事業。1933年,4歲的他得到一枚中國郵票,瞬間就被畫面上的異域風情吸引住了,19歲時,他收藏了第一件中國文物——一尊宋代木雕菩薩。
安思遠的中國藝術品收藏中最著名的是碑帖和明清家具收藏,其所藏的古家具、中國書畫、碑帖、文房等藝術品均屬館藏級文物,並先後出版有《中國古家具》(1971年)、《中國近現代書畫1800-1950》(三卷本,1987年)等書。因其頗具建樹的明式家具收藏被稱為「明朝之王」。
而讓安思遠與中國產生淵源的還包括其收藏的北宋拓《淳化閣帖》六、七、八三卷及第四卷的轉手往事。
1996年9月,安思遠攜北宋拓四卷《淳化閣帖》來到北京,在故宮博物院進行了展覽。啟功和國內專家對這四卷法帖進行了鑑定,一致認為是宋刻宋拓無疑。
故宮博物院通過王立梅女士溝通,希望能夠促成其他文物交換,未果。2003年4月初,上海博物館邀請王立梅代表上海博物館和安思遠商談購買《淳化閣帖》一事,終以450萬美元成交。
2000年,安思遠發現自己在港澳地區購買的一尊五代王處直墓漢白玉彩繪浮雕武士石刻是被盜文物後,主動與中國政府取得聯繫,並隨即無償捐贈中國政府。
然而安思遠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恐怕還是其位於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的住所內,這些隨處陳列放置的珍玩寶物,連綿不斷、目不暇給,真是堪稱小型博物館,猶如一部活生生的中國古代藝術史展現眼前,令人肅然起敬,「中國古董教父」的美譽實不為過。
在這座兼具展示和居住功能的公寓中,安思遠迎來送往,達成了一筆筆交易。每一個到訪這間公寓的訪客,都會被安思遠獨具匠心的展示方式所折服。
此外還有一樁關於安思遠翡翠戒指的趣事,也給人以無限遐想。安思遠是收藏家,更是一名古董商, 所以他的日子是在一邊賣、一邊買的節奏中行進的。不過他仍然把他最喜歡的東西留在身邊,比如他從不離手的那個翡翠大戒指。現在這個戒指的去向是一個謎,有文章說拍賣七天之後,這個戒指也沒出現。
中國美術史大家曹星原曾參與安思遠全部收藏的評估,每天吃飯時,被安排坐安思遠身旁。安思遠很會談話,飯桌上的聲音最有穿透力。聊著聊著,他突然把手伸給曹星原看,說:「星原,你見過這麼漂亮的翡翠嗎?你覺得這個翡翠怎麼樣?」曹星原說不錯,安思遠顯然對此回答很不以為然,說:「只是不錯啊,你以前見過幾塊這麼透明、這麼漂亮、這麼大的翡翠?你就說了個不錯!這是頂級的,再沒有這麼大的了,我永遠不會讓它離身。我專門到香港請了金匠,讓他按我自己的設計做了個金戒指把這塊翡翠鑲在這兒。我戴在手上永遠不離身。」
安思遠一邊說著話,一邊比劃,一不小心,他的戒指就碰上了鄰座的高腳酒杯、把那酒杯給打破了。麥克泰格先生馬上說:「打個酒杯沒關係,戒指留給我們就行了。」 安思遠馬上回答,這戒指我是到死都不離身的,我死了,戒指跟著我走。瑟莉亞跟著就說,「你這戒指你帶不走。你死了,我去給你送葬,順手把戒指脫下來我帶走,玩笑。」 安思遠很認真地說,你帶不走,你拿不走,我知道快要死了,我就把它吞下去。」大家就說到這種時候,已經不能再往下接了,喝酒喝酒,那時候家裡的傭人已經把酒杯換了,酒也換了,就接著喝酒,就過去了。安思遠一生收藏七天內散盡,但這個戒指沒出現。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滾滾歷史,千年收藏,斯人已逝,而聲名留存,這應該也是收藏和古董藝術品的魅力之所在。安思遠身後的遺存是典型的古董商留存物;沒有具體的系統,良莠俱存,但是也不乏如同翡翠戒指一類的商人心愛之物,如今,它們也找到了新的主人,不知又會產生多少令人感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