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寶刻——安思遠舊藏《石鼓文》

2021-02-17 惠風軒書店

天下第一寶刻


中華第一古物


石刻文字之祖


一、石鼓文的發現與流傳

《石鼓文》為我國石刻文字之祖,為世所重。其體象卓然,殊古異今,石與形,詩與字渾然一體,古樸雄渾之氣盈然。石鼓共有十件,尺寸不一,高度50-90釐米不等,直徑約60釐米,圓頂平底,其形狀略似鼓,故俗稱【石鼓】。因每一石各刻四言詩一篇,形成前後連貫的十首組詩,其內容記述君王田狩漁獵之事,故亦稱【獵碣】。原文原有700餘字,現今僅存272字。

第一鼓【吾車鼓】

第二鼓【汧殹鼓】

第三鼓【田車鼓】

第四鼓【鑾車鼓】

第五鼓【霝雨鼓】

第六鼓【作原鼓】

第七鼓【而師鼓】

第八鼓【馬薦鼓】

第九鼓【吾水鼓】

第十鼓【吳人鼓】

初唐,原刻【石鼓】在寶雞與鳳翔兩縣交界的南原西端發現。唐憲宗時石鼓存鳳翔孔廟。北宋時又移置鳳翔學府,但已遺失一鼓。1052年,向傳師在民間訪得已被民人鑿成米臼的【作原鼓】。宋大觀年間,十鼓遷至汴京(今開封)。金兵破汴京將石鼓掠走,運往燕京(今北京),元代又將石鼓安放於孔廟大成殿門外,分左右兩壁排開,此後明清兩代均依此存放。抗日戰爭期間,石鼓被迫南遷至四川峨眉縣,1951年石鼓重新運回北京,陳列於故宮博物院之壽寧宮,石鼓自被發現起,或棄或藏,或礎或砧,幾經聚散,歷盡滄桑。

《石鼓文》在唐代已有拓本,惜未傳。其後則以明代範欽天一閣所藏趙松雪家之北宋拓本為最古。拓本為剪裱本,存字462字。乾隆52年(1787),張燕昌登天一閣摹此佳拓,其次年作《石鼓文釋存》,越一年即以所校天一閣本摹於石,此刻石道光19年(1831)毀。嘉慶二年(1797)年,阮元重摹【天一閣本】,首篇【吾車鼓】前以隸書題刻【儀徵阮氏重摹天一閣北宋石鼓文本】,其後記曰:【天下樂石以岐陽《石鼓文》為最古,《石鼓》拓本以浙東天一閣所藏松雪齋北宋本為最古,海鹽張氏燕昌曾雙鉤刻石,尚未精善,元於嘉慶二年夏,細審天一閣本並參以明初諸拓本,推究字體,摹擬書意。屬燕昌以油素書丹被之十碣,命海鹽吳厚生刻之。……刻既成,置之杭州府學明倫堂壁間,使諸生究心史籀古文者,有所法焉。】阮刻石鼓文一經問世,流傳甚廣,影響巨大,而【天一閣本】真身已於1860年毀於戰亂中。

阮元重摹【天一閣本】

 

2、宋元間所拓安思遠舊藏,舊為潘奕雋、吳雲、李啟嚴遞藏。此本第二鼓第五行【黃帛】二字完好,且其左側未見絲毫石花,第二鼓第六行首字【帛】字完好,極為珍貴。

3、明初拓本 有經徐坊、寶熙遞藏本,第二鼓首行【汧殹】之【汧】字未損,稱【汧字本】。4、明中晚期  因第二鼓【黃帛】二字未損,故又稱為【黃帛本】,傳世拓本極為罕見,國內已知者僅五件。上海博物館有兩件,一件為【項源小天籟閣舊藏本】字側有硃筆釋文。一件為【戚叔玉舊藏本】

故宮博物院有兩件,一件為【孫克宏舊藏本】,冊頁裝。一件為【趙宦光舊藏本】,整幅拓本,摺疊冊頁。

趙宦光舊藏本

上海圖書館所藏一件【吳昌碩舊藏本】,初為話雨樓王楠舊藏,後歸吳昌碩。拓紙邊側皆有朱藍筆釋文。

明末至清初拓本 因鑾車鼓第三行【寫六轡】與第六行【原隰陰】間石花呈上下兩塊,中間有黑塊分割,石花尚未連接成一體,故稱【鑾車鼓石花未連本】

上海圖書館有兩件,其一為【張廷濟舊藏本】其二為【周大烈舊藏本】

明末至清初(乾隆初年)拓本,此時第二鼓第四行【氐鮮】字未捐,故又稱【氏鮮本】

《石鼓文》筆勢圓勁,結體嚴謹,橫平豎直,左右對稱,疏密有致,為歷代書家視為作籀文之圭臬,學篆者無不奉為典範,被譽為「石刻之祖」。明清以來,好古之士多醉心於《石鼓文》,習篆亦多從中取法、臨摹、研究,奉其為篆學津梁。清嘉慶至民國間尤甚,從石鼓中悟其理,通其法的書法家特多,如俞樾、翁同和、吳大澂、吳昌碩、黃士陵、曾熙、羅振玉、童大年、王福庵、馬一浮、馬公愚、王個簃、鄧散木、來楚生等均有臨石鼓或集石鼓文的佳作問世。著名的文學家商承祚直至78歲,還集石鼓文成八言聯贈友。《石鼓文》之魅力,可謂經久彌新!

翁同和 通臨《石鼓文》

吳大澂  通臨《石鼓文》拓文

王個簃  集《石鼓文》對聯

羅振玉集《石鼓文》對聯

王福廠 縮摹《石鼓文》硯

馬一浮 節臨《石鼓文》


晚清傑出的藝術大師——吳昌碩,其篆書即是善學善用《石鼓文》的典範。其曾曰:餘學篆好臨《石鼓》,數十載從事於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目前傳世《石鼓文》諸拓,其「最善本」應屬潘奕雋、吳雲、李啟嚴、安思遠遞藏之元明間拓本。即本次雅昌二玄攜手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思遠舊藏善本碑帖選」之元明間拓《石鼓文》。

此本經清代鑑藏家吳雲根據《石鼓音訓》記載,定為元代至元前拓本。相對於傳世其它早期版本而言,其更可寶貴之處,在於整紙而未剪裱,可以看到石鼓文最原始的樣貌,從而使其文獻價值與藝術價值均可謂獨佔鰲頭。

安思遠舊藏《石鼓文》之【吾車鼓】

安思遠舊藏《石鼓文》之【汧殹鼓】

吳雲跋此本「作原鼓」:「庚午重陽節,晴窗清晦,閱此古拓,欣然取舊紙臨寫數行,覺腕底增瘦勁之氣。」並題「天下第一寶刻」。

安思遠舊藏《石鼓文》之【乍原鼓】

安思遠舊藏《石鼓文》拓本,前有陳元素題首,末有翁方綱、潘奕雋、吳雲等人跋。此本乾隆時曾為江艮庭收藏,後歸楊壽門,曾在潘奕雋三松堂月餘, 後歸吳雲二百蘭亭齋秘藏, 又歸李啟嚴,於一九九二年被安思遠購藏。

安思遠舊藏《石鼓文》

翁方綱、何紹基、吳雲跋

安思遠舊藏《石鼓文》潘奕雋跋

雅昌二玄以複製級工藝標準,嚴格把控每一個編輯和生產環節,最大限度的細緻還原「最善本」的獨特觀感。尤其難得的是,本冊《石鼓文》在原色原寸法帖之後,另附精選單字放大圖片,高倍率的放大印製,幾乎覆蓋了所有拓本中完整可辨的文字。

此次放大出版的最終實現,得益於最初的圖像採集工作。在「安思遠舊藏善本碑帖選」項目啟動之初,雅昌二玄用最專業的設備對拓本進行了全局微距圖像採集,完美保證了編輯內容的清晰呈現。讓這次非常規的放大印製依然表現出了高端藝術印刷所應具備的優秀素質。

書名:石鼓文

出 品 人 萬 捷

出版顧問 渡邊也寸美

題  籤 曹寶麟

編   著 庸 堂

出版社 山東人民出版社

規 格(325mm×444mm)

版次 2020 年11 月第1 版

印 數 1-1000

ISBN 978-7-209-12740-0

定  價 1880.00 圓

相關焦點

  • 仲威丨《石鼓文》善本舉要(內附上海博物館藏項源本高清大圖)
    潘奕雋、吳雲、李啟嚴、安思遠遞藏本,第二鼓第六行首字「有鰟有鮊」之「鮊」字完好,稱「鮊字本」。二〇一八年十一月嘉德秋拍,與《安思遠舊藏善本碑帖十種》一同以1.9億人民幣落錘拍出。第十鼓下半截銘文(V字形黑塊)右端已經斷裂,對照安思遠舊藏之未斷本。經徐坊、寶熙遞藏,羅叔言題籤,民國初年傳入日本,有日本博文堂玻璃版影印。
  • 中國書法報·經典 | 石鼓文
    去年一月,我們在寧波天一閣舉辦了「石鼓墨影展」,並出版圖錄《石鼓墨影——明清以來〈石鼓文〉善拓及名家臨作捃存》。此展引起各方關注。眾多專家學者相聚,賞析研討,其樂融融。展覽結束後,又獲悉上海博物館尚有兩件未曾公布的「黃帛本」《石鼓文》(其一為國內已知明拓《石鼓文》最早者),使得傳世「黃帛本」從原來已知的三件(故宮博物院「孫克宏舊藏本」「趙宧光舊藏本」,上海圖書館「吳昌碩舊藏本」)增成五件。
  • 石鼓文
    何為石鼓文?
  • 明清以來《石鼓文》拓本與傳承
    《石鼓文》明中後期拓本(趙宧光舊藏本) 故宮博物院藏上海圖書館所藏一件為話雨樓王楠舊藏,曾雙鉤摹入《話雨樓所藏金石録》,後歸吳昌碩(缶盧)。拓紙邊側皆有朱藍筆釋文。冊首有楊峴、朱孝臧題籤,顧麟士繪《缶盧校碑圖》,冊後有吳東發信札兩通及六舟、楊峴、潘鍾瑞、王國維跋。其中六舟、潘鍾瑞、王國維三人跋中均提及「天一閣宋拓本」,由此可見,天一閣藏北宋拓本《石鼓文》影響之巨。
  • 朱復戡臨《石鼓文》及篆刻《石鼓文》
    朱復戡(1900年9月22日—1989年11月3日)朱復戡 臨《石鼓文》《石鼓文
  • 石鼓文:一個民族有多偉大,就看它的文字
    《石鼓文》明中後期拓本(趙宧光舊藏本) 故宮博物院藏由於古代書法作品不具刻寫年代和書者姓名,石鼓文詩句中既無相關帝王稱號又無文武官員名氏,也無任何年號;又因為刻石歷時久遠,文字漫漶嚴重,所以石鼓文的刻制年代令後人費盡腦筋
  • 石鼓文釋文
    其書體為大篆向小篆過渡時期的文字,學《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學小篆,百無一失。後世學篆者皆奉為正宗,無不臨習。楊沂孫、吳大澄、吳昌碩、王福庵等皆得力於此。宋拓《石鼓文》識讀渤海漁夫  編著《石鼓文》是迄今所見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
  • 石鼓文 拓本及其釋文
    《石鼓文》是迄今所見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
  • 江流石不轉,「中國古董教父」安思遠收藏散盡,翡翠戒指去向成謎
    —安思遠2014年,85歲高齡的安思遠不小心摔倒在其紐約住宅而作古,於是所有留下來的私人收藏進行了拍賣,連著七天拍了6場,全部收藏散去、斬獲8.16億人民幣。安思遠1929年7月13日出生於美國紐約一個猶太人家庭,中國人常說「三歲看到老」,美國人安思遠4歲看到了一輩子的事業。
  • 大篆小篆石鼓文書法欣賞
    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範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館。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石鼓文被歷代書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故有"書家第一法則"之稱譽。石鼓文對書壇的影響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書家楊沂孫、吳昌碩就是主要得力於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風格的。流傳石鼓文最著名的拓本,有明代安國藏的《先鋒》、《中權》、《後勁》等北宋拓本。
  • 石鼓文用字說明
    石鼓文(先鋒本)(北宋拓) 各縱18.0釐米 橫10.4釐米,日本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石鼓文(中權本)(北宋拓) 各縱28.0釐米 橫14.5釐米,日本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石鼓文(中權本)(北宋拓) 各縱28.0釐米 橫14.5釐米,日本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左】輔佐;幫助。後作「佐」。《墨子》:「亟收諸雜鄉金器,若銅鐵及他可以左守事者。」【右】後作「佑」。
  • 「石刻之祖」《石鼓文》
    石鼓文是唐代在陝西鳳翔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內容介紹秦國國君遊獵的10首四言詩,亦稱「獵碣」。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石鼓文被歷代書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故有「書家第一法則」之稱譽。石鼓文對書壇的影響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書家楊沂孫、吳昌碩就是主要得力於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風格的。
  • 《石鼓文》釋文、注音(高清版)
    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範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館。後附拓元至元五年乙卯(1279)潘迪撰並書、茅亮刻之《石鼓文音訓》。剪裱成冊,卅三開,各頁縱:27.8釐米;橫:15.0釐米。深入探索      石鼓文是唐代在陝西鳳翔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內容為秦國國君遊獵的十首四言詩,亦稱「獵碣」。今中國考古界一般認為是戰國時代秦國的遺物。
  • 每日經典欣賞——《石鼓文》(釋文對照版)
    石鼓文是唐代在陝西鳳翔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
  • 先秦|石鼓文(釋文對照版)
    1,石鼓文介紹2,石鼓文先鋒本3,石鼓文後勁本4,石鼓文中權本5,吳昌碩臨石鼓文6,李剛田說石鼓文7,各家臨石鼓文8,石鼓文詳細資料(百度百科)石鼓文是唐代在陝西鳳翔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
  • 《石鼓文》釋文及注音
    石鼓文,是先秦時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共計十枚,高約三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秦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
  • 上海博物館藏碑帖珍本,不可多得!
    如《石鼓文》素來被推為學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有「書家第一法則」之譽。晚清吳昌碩更是得力於石鼓文而自成風格。又如《大觀帖》,歷來都認為在摹刻上比《淳化閣帖》更精細準確,並在編排上改正了閣帖的錯誤,甚有譽為「古代刻貼第一精品」。又如《董美人墓誌》穩秀端麗,筆法勁挺而含蓄,被譽為隋志小楷第一,是後世學習楷書必學範本。
  • 石鼓文與大寫意 ——吳昌碩的書畫世界
    吳昌碩尤其擅長篆書,又以石鼓文造詣最為精深。他寫石鼓文近60年,可謂形神兼備,形成格調高古、獨具特色的個人書風,堪稱「石鼓篆書第一人」。石鼓文刻石作品始見於商代,至先秦戰國乃成大觀。唐代初年,在陝西寶雞出土10個石鼓,刻有記載戰國時期秦王狩獵事跡的大篆文字,故此這種文字被稱為「石鼓文」。
  • 啟功舊藏金石碑帖、法書影本672種,今安在?
    啟功先生舊藏金石碑帖、法書影本672種,內有啟功先生題籤、批校、題跋本共212種,上自先秦金石,下迄近代碑刻,是先生一生心血的結晶,其學思想的來源
  • 吳昌碩75歲通臨《石鼓文》全篇:人書俱老、金石燦然!學篆好字帖
    而石鼓文在先秦時期的熱度,或許還不及其在晚清民國時期來得高,這其中又以吳昌碩的石鼓文最為突出。吳昌碩82歲時臨石鼓文四條屏 故宮藏眾所周知,吳昌碩在石鼓文上所取得的書法成就是不言而喻的。當然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也離不開歷代書家的辛勤鋪墊,比如在其之前的鄧石如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