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一個民族有多偉大,就看它的文字

2021-02-28 篆書大全


石鼓原石 故宮博物院藏

我覺得看一個民族有多偉大,就得看它的文字,很多國家的文字已經滅亡了,但是漢字的生命力,已經延續了幾千年。我們每天都使用文字,不會覺得有多偉大,可是中國方言那麼多,如果沒有文字,該怎麼交流?人在它們面前真的很渺小,但是為了它,人又可以是非常的偉大。

上面這一段話,出自央視《國家寶藏》欄目第一集故宮篇中,「國寶守護人」梁家輝的感悟。

石鼓原石(十件) 汧殹鼓 故宮博物院藏

《石鼓文》是我國石刻文字之祖,為世所重。在文字史、書法史、金石學史甚至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地位。

每件石鼓上都以籀文刻四言詩一首(70字左右),共十首,名稱取所刻詩篇的前兩字,即《吾車》、《汧(qiān)殹(yě)》、《田車》、《鑾車》、《霝(líng)雨》、《作原》、《而師》、《馬薦》、《吾水》、《吳人》。第六件「作原」在流傳過程中散落民間,被鏟去上面一半文字,做成了石臼。

《石鼓文》明中後期拓本(趙宧光舊藏本) 故宮博物院藏

由於古代書法作品不具刻寫年代和書者姓名,石鼓文詩句中既無相關帝王稱號又無文武官員名氏,也無任何年號;又因為刻石歷時久遠,文字漫漶嚴重,所以石鼓文的刻制年代令後人費盡腦筋。

唐朝初年,石鼓被發現後,因其上所刻之字無人能識,文人墨客紛紛為之吟詩作對,其中韓愈的《石鼓歌》最為有名。

詩中提到,石鼓上的古文字斑斑駁駁,字跡仿佛鸞鳳一樣飛舞,神仙一樣飄逸;錯落有致的點畫,使人仿佛置身於珊瑚叢生的龍宮水府。

《石鼓文》清乾隆晚期拓本(禾中布衣舊藏本) 私人藏

然而,石鼓文又要如何解讀呢?

北京故宮的寧壽宮,現在已成為「石鼓館」,館中除了陳列著「石鼓」原石十件之外,還有一塊碑刻,這塊碑叫《石鼓文音訓》,刻於元代至元五年(己卯,1339年)五月。由潘迪整理並書丹,碑額為古文篆書「石鼓文音訓」五字,音訓為楷書,後記為隸書。碑石兩面刻字。

音訓的內容為《石鼓文》的釋文、音義及宋時鄭樵、施宿、薛尚功、王厚之數家對石鼓的排序。

石鼓文音訓

潘迪是什麼人?在《全元文》(卷一五五五)中找到了他的小傳:

「潘迪,字履道,一字牖民,元城(今屬河北)人。歷監察御史、國子助教,升國子司業、禮部尚書。以正議大夫、集賢直學士致仕,著有《春秋庸學述解》、《六經發明》、《格物類編》。」

潘氏據舊拓本考訂石鼓文字,所缺之字,均以○標識。並在跋尾簡述了石鼓的流傳經過:

「右石鼓文十,其辭類風雅,然多磨滅不可辨。世傳周宣王獵碣初在陳倉野中,唐鄭餘慶始遷之鳳翔。宋大觀中,徙開封。靖康末,金人取之以歸於燕。聖朝皇慶癸丑始置大成至聖文宣王廟門之左右。」

左 《石鼓文音訓》拓本 朵雲軒藏

右 《石鼓文音訓》拓本 朵雲軒藏  局部

這裡有必要說明一點,金人將石鼓置於燕京後,後不知何時又佚。至元代大德之末(1307年),虞集重新發現石鼓「於泥土草萊之中,洗刷扶植,足十枚之數。」虞氏說:

「後助教成均言於時宰,得兵部差大車十乘載之於今國子學大成門內,左右壁下各五枚,為磚壇以承之,又為疎櫺而扃鐍之,使可觀而不可近。然三十年來摹拓者多字畫比當時以多漫滅者,然移來時已不能入薛尚功《鐘鼎款文》所載而多矣。……至正改元(1341年)十一月。」(見虞集《石鼓序略》)

石鼓文拓本

至皇慶二年(癸丑,1313)始置文宣王廟門之左右。自此,石鼓就一直妥善安置在文宣王廟門之左右,明清兩代皆在此處,安穩度過600多年。至1933年故宮文物南遷,1951年再回北京,之後便一直存放在故宮。

說到文物南遷,不少人會有些擔憂,那麼大那麼重的石鼓是怎麼包裝的呢?

2010年,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鄭欣淼在《故宮文物南遷及其意義》中追敘:

「故宮人經過反覆商量,使用浸溼的高麗紙覆在石鼓面上,用棉花輕捺,使紙張接近石身,幹了後就固定在那裡,即把石皮上的字緊貼於鼓身上;然後每個石鼓包上兩層棉被,棉被外又用麻打成辮子,纏緊棉被;再把石鼓放在厚木板做的大箱子中,箱內用稻草塞嚴實,箱外包上鐵皮條。」

石鼓文的刻畫痕跡至今明顯

為什麼要將紙覆蓋在石頭上?近代著名的金石學家、原故宮博物院的院長、文物南遷的主要參與者馬衡在《凡將齋金石叢稿》中寫到:

「其損字原因,必系北徙之時,修緪大索,長途挽致,遂使石皮脫落,可斷言也。自虞集潘迪以後,至於今日,皆在孔廟大成門左右,有大廈蓋覆之,有疏欞扄鐍之,保護不可謂不周,然五百年來,又損五十餘字,皆分離之石皮,經椎拓而脫落者也。

餘鑑於此種情狀及既往之事實,知保護石皮,為先務之急,乃就存字之處,糊之以紙,縱使石皮脫落,猶可黏合。次乃裹以絮被,纏以枲緶,其外復以木箱函之。今日之南遷,或較勝於當日之北徙也。」

正是專家學者的細心呵護,在運輸設備不發達的年代,才能保石鼓安然無恙地回到故宮。

石鼓文音訓

潘迪為什麼要刻這個碑呢?我們接著看潘氏後面的跋文:

「(石鼓文)字畫高古,非秦漢以下所及,而習篆籀者不可不宗也。迪自為諸生,往來鼓旁每撫玩弗忍去。距今才三十餘年,昔之所存者今已磨滅數字。不知後今千百年所存,又何如也?好古者可不為之愛護哉。閒取鄭氏樵、施氏宿、薛氏尚功、王氏厚之等數家之說,考訂其音訓,刻諸石,俾習篆籀者有所稽雲。」

可見早在元代,像潘迪這樣的好古之士,便具傳古之心,為了後人努力去保護我國的石刻文字之祖——石鼓文。潘迪整理刊刻的壯舉,也贏得了後世學者的尊重。

鄒楚文

《石鼓文音訓》刻成之後,影響極為深遠。明清至民國時,習篆者多取《石鼓文音訓》通曉其意。有不少《石鼓文》善本中將《石鼓文音訓》拓本附裝於後。

如上海博物館藏明中期「黃帛不連石花本」(汧殹鼓二行首字未全泐)及故宮博物院藏「黃帛早本」(汧殹鼓第二行「鯉」字上部未損)之後皆附有《石鼓文音訓》。亦有將《石鼓文音訓》中釋文直接寫在拓本之上的,如上海圖書館藏「黃帛本」(汧殹鼓第二行「鯉」字上部損及橫畫)等。

石鼓文音訓

近代書畫印俱堪稱大師的吳昌碩一生最好《石鼓文》,其通臨《石鼓文》所見數件,也有將《石鼓文音訓》錄於臨本之側者。

一起學篆書

篆友喜歡本文可以分享和在下方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石鼓文
    石鼓又稱陳倉石鼓,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遺物,有十塊質地為花崗巖的大石頭。因石形似鼓,後人稱為石鼓。石鼓的高低大小各不相同,其中最高者高95釐米,最矮者高60多釐米。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實為碣狀),因銘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它為獵碣。
  • 先秦|石鼓文(釋文對照版)
    我們把這三件作品細心進行比較,發現石鼓文是金文向小篆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歷史見證。總其特徵,大致有以下數點。其一,石鼓文字的結構橫平豎直,基本整齊,結構舒和勻整。對石鼓文文字結構的研究,是一個歷來受重視的學術題目,當然這種對古文字的研究不屬於書法藝術的範圍,但它與書法有密切的聯繫,有志於書法藝術者,當應對其研究成果有所了解。
  • 朱復戡臨《石鼓文》及篆刻《石鼓文》
    朱復戡(1900年9月22日—1989年11月3日)朱復戡 臨《石鼓文》《石鼓文
  • 石鼓文釋文
    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著周身刻有文字的十個饅頭形花崗巖石礅。這就是康有為稱之為「中華第一古物」的石鼓文。除了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小臣系石簋》殘耳上的十二個石刻文字之外,石鼓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其形狀與刻字部位和原石鼓有不少差別。石鼓共十隻,高二尺,直徑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實為碣狀),因銘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它為《獵碣》。
  • 「石刻之祖」《石鼓文》
    石鼓文是唐代在陝西鳳翔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內容介紹秦國國君遊獵的10首四言詩,亦稱「獵碣」。石鼓文的字體,上乘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從書法上看,石鼓文上乘《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銅器,銘文蓋十行,器五行,計121字。其書為石鼓、秦篆的先聲,字行方正、大方。橫豎折筆之處,圓中寓方,轉折處豎畫內收而下行時逐步向下舒展。其勢風骨嶙峋又楚楚風致,確有秦朝那股強悍的霸主氣勢。)法則,然而更趨於方正豐厚,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結體促長伸短,勻稱適中。古茂雄秀,冠絕古今。
  • 清代石鼓文賞析釋文
    石鼓文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
  • 大篆小篆石鼓文書法欣賞
    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範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石鼓文的字體,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從書法上看,上承《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銅器,銘文蓋十行,器五行,計121字。其書為石鼓、秦篆的先聲,字行方正、大方。
  • 《石鼓文》釋文、注音(高清版)
    ,是先秦時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範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館。後附拓元至元五年乙卯(1279)潘迪撰並書、茅亮刻之《石鼓文音訓》。剪裱成冊,卅三開,各頁縱:27.8釐米;橫:15.0釐米。深入探索      石鼓文是唐代在陝西鳳翔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內容為秦國國君遊獵的十首四言詩,亦稱「獵碣」。今中國考古界一般認為是戰國時代秦國的遺物。
  • 每日經典欣賞——《石鼓文》(釋文對照版)
    石鼓文是唐代在陝西鳳翔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
  • 天下第一寶刻——安思遠舊藏《石鼓文》
    一、石鼓文的發現與流傳《石鼓文》為我國石刻文字之祖,為世所重。《石鼓文》筆勢圓勁,結體嚴謹,橫平豎直,左右對稱,疏密有致,為歷代書家視為作籀文之圭臬,學篆者無不奉為典範,被譽為「石刻之祖」。明清以來,好古之士多醉心於《石鼓文》,習篆亦多從中取法、臨摹、研究,奉其為篆學津梁。
  • 《石鼓文》釋文及注音
    石鼓文,是先秦時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共計十枚,高約三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秦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
  • 石鼓文 拓本及其釋文
    《石鼓文》是迄今所見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
  • 明清以來《石鼓文》拓本與傳承
    《石鼓文音訓》拓本 朵雲軒藏《石鼓文》為我國石刻文字之祖,為世所重。其體象卓然,殊古異今,石與形,詩與字渾然一體,古樸雄渾之氣盈然。明清以來,好古之士多醉心於《石鼓文》,習篆亦多從中取法、臨摹、研究,奉其為篆學津梁。清嘉慶至民國間尤甚,從石鼓文中悟其理,通其法的書家尤夥,如俞樾、翁同龢、吳大澄、吳昌碩、汪洵、黃士陵、伊立勳、曾熙、羅振玉、葉為銘、童大年、趙雲壑、陳含光、王福庵、馬一浮、吳東邁、馬公愚、王個簃、鄧散木、來楚生等均有臨石鼓或集石鼓文字的佳作問世。
  • 石鼓文與大寫意 ——吳昌碩的書畫世界
    他的書法創作以篆書為主,也多有行草、隸書作品。吳昌碩的楷書始學於顏真卿,行書學習黃庭堅、王鐸,隸書學習漢代石刻,篆書學習石鼓文。60歲後,他的書法圓熟精悍,剛柔並濟,尤精於石鼓文,不拘成法,傳世書跡有《臨石鼓文軸》《致醉翁尺牘》《壽書詞》《漢書下酒聯》等。吳昌碩的楷書從臨摹顏魯公入手,後又學習曹魏時期鍾繇的小楷,自稱學「鐘太傅」有20餘年。
  • 中國現行民族文字有近40種,還有哪些古代少數民族古文字消失了?
    而且,這些民族文獻,由於語言文字之不同,體裁結構之懸殊,表達手段之奇特,思維方式之差異,皆可相映成趣,優勢互補,使中華民族文化更加完整充實,豐富多彩。書法藝術,原來好像只是漢字的專利。其實,各民族文字都有各自精彩的書法藝術。自古以來,他們用不同的書寫工具,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書寫習慣和風格,表現了各民族人民豐富多樣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
  • 說試臨吳昌碩篆書《石鼓文》
    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手機APP上吳昌碩的作品也只有《臨石鼓文》這一篇。《石鼓文》前兩年學篆刻時有接觸過,那時候對石鼓文的感覺就是畫字,而且很難畫的那種字,一個是根本看不懂字是什麼字,再一個根本也看不懂字是什麼意思,反正花鳥蟲魚就是花鳥蟲魚,畫得和花鳥蟲魚一樣樣就是,那時可能寫沒兩張就寫不下去的,實在不懂怎麼寫。
  • 中國書法報·經典 | 石鼓文
    去年一月,我們在寧波天一閣舉辦了「石鼓墨影展」,並出版圖錄《石鼓墨影——明清以來〈石鼓文〉善拓及名家臨作捃存》。此展引起各方關注。眾多專家學者相聚,賞析研討,其樂融融。展覽結束後,又獲悉上海博物館尚有兩件未曾公布的「黃帛本」《石鼓文》(其一為國內已知明拓《石鼓文》最早者),使得傳世「黃帛本」從原來已知的三件(故宮博物院「孫克宏舊藏本」「趙宧光舊藏本」,上海圖書館「吳昌碩舊藏本」)增成五件。
  • 石鼓文用字說明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對歷代名人名家的石鼓文集字聯有一個正確的閱讀理解和分析。石鼓文用字說明李長枝著古文字通假       許慎對假借的解釋是:「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本無其字」,說的是字形,即語言中有某一個詞,但沒有造一個專字來代表它。       「依聲託事」,說的是字音字義,即依照聲音借一個同音字來寄託那個「本無其字」的詞的意義。因為這個同音字是借來的,所以稱為假借字。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接通的是各民族感情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青少年通過學習漢語漢字,掌握更多先進科學文化知識,獲得更多就業發展機會。據媒體報導,雲南省開展民族地區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攻堅工程,幾年下來效果明顯。不久前,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100多名來自貧困家庭的青年接受普通話培訓後,在江蘇崑山的一家企業順利就業。
  • 【觀察者說】關於「恢復民族語言文字」的倡議書
    全旗總面積2779.83平方公裡,轄5鎮4鄉,1個開發區,456個自然村,總人口36.5萬人,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大多數,回、滿、達斡爾等32個民族和睦相處的多民族聚居旗。 土默特左旗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這裡曾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千百年來,各族人民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