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用字說明

2021-02-18 濟南三一

    作為石鼓文愛好者學習者,此文是必須經常地反覆地結合石鼓文研讀學習,以便在自己創作集字聯時做到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即使在學習欣賞名人名家的石鼓文集字聯時,也能夠正確理解其含義。按吳昌碩的說法應該是傾其一生研讀也不過分!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對歷代名人名家的石鼓文集字聯有一個正確的閱讀理解和分析。

石鼓文用字說明

李長枝著

古文字通假

       許慎對假借的解釋是:「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本無其字」,說的是字形,即語言中有某一個詞,但沒有造一個專字來代表它。

       「依聲託事」,說的是字音字義,即依照聲音借一個同音字來寄託那個「本無其字」的詞的意義。因為這個同音字是借來的,所以稱為假借字。

       譬如「繡弓待射」,石鼓文寫作「秀弓寺射」。

       另有一種假借稱為通假或通借,就是本有其字,而在書寫時臨時借用別的同音字來代替本字。


石鼓文(先鋒本)(北宋拓) 各縱18.0釐米 橫10.4釐米,日本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

【工】借用作功。(徐書鍾)通「功」。(《漢語大字典》)

【員】圓。後作「圓」。《淮南子》:「員者常轉。」

【之】通「諸」。通「志」。(《漢語大字典》)

【已】同「以」。《隆中對》:「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相當於「與」,猶言「等待」。王粲:「時不我已。」通「矣」。《燭之武退秦師》:「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寺】《吾車》「弓茲以寺」;《田車》「秀弓寺射」。寺之二例均用作待。(馬敘倫《石鼓文疏記》)通「持」。通「恃」。(《漢語大字典》)

【敺】同「驅」。通「嫗」。養育。《管子》:「行敺養。」同「毆」。毆打;捶擊。《漢書》:「後數復敺傷郎。」假作「歐」。(徐書鍾《石鼓文音義集釋》下同)

【其】通「期」。用作副詞表示反詰,相當於「豈」,「難道」。(《漢語大字典》)此字在《石鼓文》出現最多,計二十三字。

【射】同「榭」。通「謝」。通「麝」。(《漢語大字典》)照射。茅盾:「一片金黃色的太陽光斜射在書房的西窗上。」

【豜】三歲的野豬。泛指大豬、大獣。《詩》:「言私其豵,獻豜於公。」

【蜀】假借為「獨」(獨)。(郭沫若《石鼓文研究》)

——以上始見於鼓文《吾車》

石鼓文(中權本)(北宋拓) 各縱28.0釐米 橫14.5釐米,日本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

【殹】(yì)句尾語氣詞,相當於「也」、「兮」。

【丞】與「承」相通。古籍中與「拯」相通。(徐書鍾)

【皮】通「彼」。《馬王堆漢墓帛書》:「故去皮取此。」

【澫】同「漫」。同「藕」。(《漢語大字典》)

【帛】通「白」。郭沫若謂「帛即是白,義出引申」。

【氐】通「低」。《漢書》:「封君皆氐首仰給焉。」與「低、抵、底」相通假。(徐書鍾)

【筵】郭昌宗、郭沫若釋作「盜」。強運開云:「因此字從次(當為三點水),次是涎之古體,從竹,釋作筵。」

【又】石鼓文《汧殹》、《田車》、《吳人》之「又」,均用作「有」字。甲骨文雖然有「有」字,也往往以「又」為「有」。

【汗】上「汗」下「土」為「汗」之繁文。汗,通「旱」。(《漢語大字典》)

【隹】金文隹字讀作維、惟、唯。《石鼓文》承襲了這種用法。(徐書鍾《石鼓文音義集釋》)

【可】石鼓文以「可」為「何」。通「何」。《左傳》:「國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舊祀?」同「歌」。(《漢語大字典》)

——以上始見於鼓文《汧殹》

石鼓文(中權本)(北宋拓) 各縱28.0釐米 橫14.5釐米,日本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

【左】輔佐;幫助。後作「佐」。《墨子》:「亟收諸雜鄉金器,若銅鐵及他可以左守事者。」

【右】後作「佑」。幫助;保祐。《左傳》:「王右伯輿。」《漢書》:「是天反覆右我漢國也。」

【原】「源」為後起字。司馬光:「臣聞澄其原則流清,固其本則末茂。」

【止】足;腳。後作「趾」。《儀禮》:「御衽於奧,媵衽良席在東,皆有枕,北止。」

【寫】同「瀉」。《周禮》:「以澮寫水。」

【秀】鼓文「秀弓寺射」,「秀」通「繡」。

【麋】通「眉」。眉,指美女。蘇軾:「十眉環列坐生光。」通「湄」。《詩》:「彼何人斯,居河之麋。」

【兔】月亮的別稱。楊模:「南訛莫認火西流,顧兔高懸略似鉤。」

【而】通「爾」,你。《記王忠肅公翱事》:「而翁長銓。

【迺】今作「乃」,在此釋「乃」釋「攸」均可。(徐書鍾《石鼓文音義集釋》)

——以上始見於鼓文《田車》

石鼓文(後勁本)(北宋拓) 各縱23.0釐米 橫14.3釐米,日本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

【驁】《廣韻》:「馬驕不馴也。」通「傲」。《莊子》:「碾市人之足,則辭以放驁。」《呂氏春秋》:「士驁祿爵者,固輕其主。」

【宣】同「喧」。《蜀籟》:「炮火宣天。」

【牜尃】釋作「搏」。(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假作「博」。(徐書鍾《石鼓文音義集釋》)

【彳人亍】同「行」。(《漢語大字典》)

【徒】通「塗」(途),道路。《寡人之於國也》:「徒有餓殍而不知發。」

【趍】同「趨」。「趨」同「趣」。《韓非子》:「腓大於股,難以趍走。」「趣」通「趨」。《蘭亭集序》:「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潘迪據鄭氏說謂是「趣」字。徐書鍾先生有異議,但集聯時也用為「趣」。如「靜中趍無極,心之安可求。」

故宮博物院所藏明拓本

【迧】同「陳」。(《漢語大字典》)

【禽】後作「擒」。降服。曹操:「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捕獲、捉拿。《赤壁之戰》:「將軍禽操,宜在今日。」《逸周書》:「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

【允】通「駿」。(《漢語大字典》)

——以上始見於鼓文《鑾車》

【霝】通「靈」(靈)。《馬王堆漢墓帛書》:「神得一以霝。」

【迄】據強運開說,可假借為「氣」(氣)。(徐書鍾《石鼓文音義集釋》)

【濟】同「霽」。《史記》:「乃命卜筮,曰雨,曰濟。」

【洎】連詞,相當於「與」。王士禎:「得成都書洎新詩,諷詠之次,不覺移情。」

【囪】天窗。(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同「窗」。(《漢語大字典》)

【逮】右上部寫如小篆「雪」之下部,用為「歸」(歸)。集石鼓文楹聯,如秦文錦所輯前人之「流水四時鳴古樂,夕陽一角射歸舟」,王同柏之「惟有歸田樂,求如止水安」,吳稚暉之「角藝若不及,求道有同歸」等等。而「歸」又通「愧」。《戰國策》:「面目犁黑,狀有歸色。」復通「饋」。贈送,給予。《左傳》:「歸公乘馬。」

【楊】通「揚」。激揚。張壽卿:「春風無處不楊花。」

【或】封國;邦國。後作「國」。通「惑」。《戰國策》:「今大王與秦伐韓,而益近秦,臣甚或之。」《弈秋》:「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方】通「房」。房子。《墨子》:「五十步一方。」

——以上始見於鼓文《霝雨》

【猷】同「猶」(猶)。通「攸」。(《漢語大字典》)

【乍】俏麗。李日華:「俺那小姐啊,打扮的身兒乍。」同「詐」。韓愈:「夷言聽未慣,越俗循猶乍。」在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中,「乍」字都用為「作」。

【辭】(辭,右偏旁作「司」),假作「司、詞」。

【帥,】通「率」,率領。《勾踐滅吳》:「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

【阪】通「反」,「反」同「返」。《列子》:「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卅】《金文編》作者容庚謂「卅世一字是也。」

【裡】通「裡」。馬致遠:「命裡無時莫剛求。」通「理」。道理,常理。《銀雀山漢墓竹簡》:「九地之法,人請之裡也。」

【庸】元代潘迪《石鼓文音訓》:「薛氏作庸。」徐書鍾:「自從薛尚功首倡此解,一直為人們所採用,已牢不可破了。」

【箬】鼓文「亞箬其花」,吳廣霈雲「亞箬通沃若」,徐書鍾認為此說「甚可取」。故「箬」可用為「若」。如郭沫若集聯云:「中囿夕陽花亞若,平原微雨草悽其。」

【左側為「憂」,右側上「文」下「土」】錢大昕釋作「優」,徐書鍾謂「借作憂。」

——以上始見於鼓文《作原》

【師】同「獅」。(《漢語大字典》)

【不】通「否」。《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不?」

【具】同「俱」。《嶽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復】(復)通「覆」。辛棄疾:「典冠舉衣以復韓侯。」《易》:「城復於隍,勿用師。」通「腹」。《睡虎地秦墓竹簡》:「甲到室即病復痛。」

——以上始見於鼓文《而師》

【瀞】段玉裁謂即今之「淨」字,徐書鍾謂釋作「靜」、釋作「清」。

【平】用同「評」。《警世通言》:「萬物要平個理。」

【嘉】借為「佳」。(據馬敘倫《石鼓文疏記》)

【永】通「詠」。《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

【申】通「神」。《馬王堆漢墓帛書》:「非其申不傷人也。」

【母】金文中「母」與「毋」不分而相通,石鼓文仍承其緒。古籍中二字通用,故「母」可用作「無」。無,通「毋」,不要。《寡人之於國也》:「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翰】「羽」字作「飛」。疑是「飛」(飛)之繁文。(吳大澂《說文古籀補》)釋作飛、翰是較易理解的。(徐書鍾《石鼓文音義集釋》)

——以上始見於鼓文《吾水》

【亟】愛。《列子》:「體將僵者,先亟犇佚。」程質清《石鼓文試讀》:「亟,愛也。」《方言》:「相敬愛為謂之亟。」假借為「極」(極)。(徐書鍾)

【夕】通「昔」。《史記》:「吳王不肖,有宿夕之憂,不敢自外,使喻其歡心。」

【敬】通「驚」(驚)。(《漢語大字典》)

【西】鳥類歇宿。後作「棲」。《敦煌曲子詞集》:「棹歌驚起亂西禽,女伴各歸南浦。」

【北】乖違;相背,後作「背」。《戰國策》:「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脊背。《睡虎地秦墓竹簡》:「某頭左角刃痏一所,北二所。」

【曾】通「增」。增加。《孟子》:「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層」。1、重疊。《淮南子》:「大廈曾加,擬於崑崙。」杜甫:「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2、高。江淹:「巡曾楹而空揜,撫錦幕而虛驚。」

【受】授予,付給。後作「授」。《水滸全傳》:「待有功次,照名升賞,加受官爵。」

【高】各家所釋有異。徐書鍾謂「或借用為高、或厚」。

【寓】假借作「遇」。(徐書鍾)通「偶」。(《漢語大字典》)

——以上始見於鼓文《吳人》

【橐】中間之「石」換成「缶」,即石鼓文《汧水》章中一字。《說文段注》中,段玉裁謂《詩經》之「白茅包之」之「包」即此字。

【庸】元代潘迪《石鼓文音訓》:「薛氏作庸,或雲是遘字。」徐書鍾《石鼓文音義集釋》:「自從薛尚功首倡此解,一直為人們所採用,已牢不可破了。」

【豜】野豬。石鼓文寫作「豕肩」。

【汧】讀作qiān,有三義,其三為「漂」,此取漂浮義。

【孔】副詞。表示程度,相當於「甚」、「很」。《清史稿》:「軍務未竣,需材孔亟。」

【兔】月之別稱。楊模:「南訛莫認火西流,顧兔高懸略似鉤。」

【帛】石鼓文《汧殹》之「帛魚皪皪」,以「帛」為「白」。

【彤】《詩經》:「貽我彤管。」「彤」,紅色。此以「彤翰」代「彤管」。

【翰】筆毫;毛筆。潘嶽:「於是染翰操紙,慨然而賦。」

【母】金文中,母與毋不分而相通。古籍中,毋與無通用,故母可用作無。吳昌碩將「母」字抹去兩點而用作「女」字,是大名家自我作古,往往為後人所效法。「女」,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子所言之「女」,即「汝」。

【歸】(歸),王同柏、吳稚暉、吳昌碩、蕭退庵、陶博吾等,均以「逮」為「歸」,可能是與二字篆體相似有關。看來石鼓文書法有「約定俗成」的「遊戲規則」。

【永】通「詠」。依一定腔調緩慢地誦吟。《書》:「詩言志,歌永言。」

【澫】同「漫」,同「藕」。見袖珍本《漢語大字典》760頁。

【嘉】借為「佳」。見馬敘倫《石鼓文疏記》。

【五】石鼓文無獨體「二、五」字,均與「日」組成合文,如《作原》章之「二日」、「五日」。

【洎】連詞,相當於「與」。王士禎:「得成都書洎新詩,諷詠之次,不覺移情。」

【射】同「榭」,通「謝」,通「麝」。(《漢語大字典》224頁)

【是】通「視」。用同「試」。

【真】通「填」。

【敬】通「驚」(驚)。——見袖珍本《漢語大字典》656頁

【王】通「旺」。通「往」。同「玉」。

【師】同「獅」。

【申】通「神」。《馬王堆漢墓帛書》:「非其申不傷人也。」

【簡】泛指書籍。蘇軾:「堆幾盡埃簡。」

【麋】通「眉」。1、眉毛。2、老。《北海相景君銘》:「不永麋壽。」

【五日】合文「五日」,元代潘迪《石鼓文音訓》釋作「晤」。《說文》:「晤,明也。」

【汗】通「旱」。

【人】通「仁」。《呂氏春秋》:「故君子責人則以人(仁),責己則以義。」

【小】通「少」。石鼓文無獨體「小」,而是與「魚」組成合文。

【乍】俏麗。李日華:「俺那小姐啊,打扮的身兒乍。」小篆前的古文字用為「作」。

點擊「閱讀原文」請欣賞《和臣印存》(一)

人生需二笑

相關焦點

  • 朱復戡臨《石鼓文》及篆刻《石鼓文》
    朱復戡(1900年9月22日—1989年11月3日)朱復戡 臨《石鼓文》《石鼓文
  • 先秦|石鼓文(釋文對照版)
    當然這不是終極的目的,但是只有在學像的基礎上才能去發揚個性,進行獨立創作,只有熟練地把握了一部帖中字的形質,才能進而求風神,尋變化。所以入手一帖要忠實於其字的結構形態,不可任意收放斜去變化,如結構寫不準,也不排除先用摹寫的方法以精確體會其點畫位置。要善於通過臨帖,掌握帖中結字的規律,然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石鼓文的篆法結構要注意到兩組對立統一的關係。
  • 石鼓文
    何為石鼓文?
  • 石鼓文釋文
    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歡《石鼓》,於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將其遷到忭京國學,用金符字嵌起來。後因宋金戰爭,復遷《石鼓》於臨安(今杭州),金兵進入汴京後,見到石鼓以為是「奇物」,將其運回燕京(今北京)。
  • 石鼓文:一個民族有多偉大,就看它的文字
    北京故宮的寧壽宮,現在已成為「石鼓館」,館中除了陳列著「石鼓」原石十件之外,還有一塊碑刻,這塊碑叫《石鼓文音訓》,刻於元代至元五年(己卯,1339年)五月。由潘迪整理並書丹,碑額為古文篆書「石鼓文音訓」五字,音訓為楷書,後記為隸書。碑石兩面刻字。音訓的內容為《石鼓文》的釋文、音義及宋時鄭樵、施宿、薛尚功、王厚之數家對石鼓的排序。
  • 明清以來《石鼓文》拓本與傳承
    《石鼓文》在唐代已有拓本,惜未傳。其後則以四明範欽天一閣所藏趙松雪家之北宋拓本為最古。拓本為剪裱本,存字462字。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海鹽張燕昌登天一閣摹此佳拓,其次年作《石鼓文釋存》,越一年即以所校天一閣本摹於石,此刻石道光十九年(1839年)毀。
  • 大篆小篆石鼓文書法欣賞
    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範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石鼓文的字體,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從書法上看,上承《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銅器,銘文蓋十行,器五行,計121字。其書為石鼓、秦篆的先聲,字行方正、大方。
  • 天下第一寶刻——安思遠舊藏《石鼓文》
    其體象卓然,殊古異今,石與形,詩與字渾然一體,古樸雄渾之氣盈然。石鼓共有十件,尺寸不一,高度50-90釐米不等,直徑約60釐米,圓頂平底,其形狀略似鼓,故俗稱【石鼓】。因每一石各刻四言詩一篇,形成前後連貫的十首組詩,其內容記述君王田狩漁獵之事,故亦稱【獵碣】。原文原有700餘字,現今僅存272字。
  • 《石鼓文》釋文、注音(高清版)
    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範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第一鼓首行「吾馬」二字皆稍連石花;第二鼓第四行「氐鮮」二字剪裱時棄去,疑已泐損;第三鼓第四行「宮車」之「車」字末橫右端泐連石花,而此橫劃右方上下二處石花漸泐通;第三鼓第五行「弓寺射麋」之「麋」字中右「匕」部與石花泐連;第七鼓第四行「滔滔是 (有釋為「」者,有釋為「戠」者)」之「」字第二筆、第三筆皆損連及石花;第四鼓第五行「宣搏眚車」之「宣」字「宀」部左尚存小豎筆。
  • 清代石鼓文賞析釋文
    石鼓文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
  • 中國書法報·經典 | 石鼓文
    《石鼓文》筆法圓勁、結體謹嚴,端莊凝重、雍容和穆,為書家奉為大篆之圭臬,對清代以來之篆書影響尤為巨大。「石鼓」亦稱「獵碣」,唐之竇蒙、蘇勖,明之郭宗昌,清之顧炎武、孫承澤等均以「獵碣」稱之。《石鼓文》原刻約700餘字,至今尚存270餘字。
  • 《石鼓文》釋文及注音
    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範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第一鼓首行「吾馬」二字皆稍連石花;第二鼓第四行「氐鮮」二字剪裱時棄去,疑已泐損;第三鼓第四行「宮車」之「車」字末橫右端泐連石花,而此橫劃右方上下二處石花漸泐通;第三鼓第五行「弓寺射麋」之「麋」字中右「匕」部與石花泐連;第七鼓第四行「滔滔是 (有釋為「」者,有釋為「戠」者)」之「」字第二筆、第三筆皆損連及石花;第四鼓第五行「宣搏眚車」之「宣」字「宀」部左尚存小豎筆。
  • 「石刻之祖」《石鼓文》
    石鼓文的字體,上乘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從書法上看,石鼓文上乘《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銅器,銘文蓋十行,器五行,計121字。其書為石鼓、秦篆的先聲,字行方正、大方。橫豎折筆之處,圓中寓方,轉折處豎畫內收而下行時逐步向下舒展。其勢風骨嶙峋又楚楚風致,確有秦朝那股強悍的霸主氣勢。)法則,然而更趨於方正豐厚,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結體促長伸短,勻稱適中。古茂雄秀,冠絕古今。
  • 說試臨吳昌碩篆書《石鼓文》
    手機APP上吳昌碩的作品也只有《臨石鼓文》這一篇。《石鼓文》前兩年學篆刻時有接觸過,那時候對石鼓文的感覺就是畫字,而且很難畫的那種字,一個是根本看不懂字是什麼字,再一個根本也看不懂字是什麼意思,反正花鳥蟲魚就是花鳥蟲魚,畫得和花鳥蟲魚一樣樣就是,那時可能寫沒兩張就寫不下去的,實在不懂怎麼寫。
  • 每日經典欣賞——《石鼓文》(釋文對照版)
    石鼓文是唐代在陝西鳳翔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
  • 石鼓文與大寫意 ——吳昌碩的書畫世界
    吳昌碩也很重視隸書學習,青壯年時在外遊學,臨習了大量的漢碑拓片,如《嵩山石刻》《張公方碑》《張遷碑》《石門頌》等,自述「曾讀百漢碑」,說明吳昌碩對漢隸有著濃厚興趣和深入研究。在傳世書法作品中,吳昌碩的隸書早期以「齊雲館印譜」為代表;中年以後的隸書筆力雄渾飽滿、剛柔並濟;到了晚年,吳昌碩所寫隸書結體已變長,取縱勢,信筆拈來,高古之至。
  • 石鼓文 拓本及其釋文
    《石鼓文》是迄今所見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
  • 仲威丨《石鼓文》善本舉要(內附上海博物館藏項源本高清大圖)
    一、明代初期拓本第二鼓首行「汧殹」之「汧」字不損。稱「汧字本」。第十鼓下半截銘文(V字形黑塊)右端已經斷裂,對照安思遠舊藏之未斷本。經徐坊、寶熙遞藏,羅叔言題籤,民國初年傳入日本,有日本博文堂玻璃版影印。
  • 學《石鼓文》的兩大難點,可以借鑑吳昌碩、鄧石如等人的學習方法
    碑帖學盛行以後,很多大家深受《石鼓文》影響,可以說對《石鼓文》的學習讓他們成就了自己。雖不建議用他們的作品當作法帖,他們的學習方法還是可以被我們借鑑使用的,好的方法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翁方綱、鄧石如、包世臣、楊沂孫、吳大澂、吳昌碩等等,這些人師法《石鼓文》不僅僅被記入史料,在他們的作品中更能看出所體現的石鼓神韻。石鼓文的難學,正難在它的各種優點。其一,石鼓文屬於篆書的勻稱均等的線條,使書寫容易少變化或拘於柔媚。它的線條不同於小篆,而是比較飽滿建勁,豪而不野。有印泥澆金的意趣,這也是石鼓文的金石氣。
  • 《石鼓文》釋文注音版
    石鼓文譯文(參考郭沫若<石鼓文研究>)一、吾車既工,吾馬既同。吾車既好,吾馬既阜。而初□□  用□□□□□□□大祝□曾受其庸□□[]寓逢中囿孔□□鹿□□吾□其□□□緟緟大□□□□□□求有□□□□□□□是 編輯   一洋版權資訊: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事宜請聯繫我們以便及時處理,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