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復戡臨《石鼓文》及篆刻《石鼓文》

2021-02-11 濟南三一


朱復戡

(1900年9月22日—1989年11月3日)

朱復戡 臨《石鼓文》

《石鼓文》

      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共十枚,高約三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

      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周宣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論」開始盛行,清末震鈞斷石鼓為秦文公時物,民國馬衡斷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斷為秦襄公時物。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範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而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近代詩書畫印巨匠吳昌碩對《石鼓文》學習臨摹傾注了畢生心血,最終形成橫絕古今的全新吳派石鼓風格。如果說吳昌碩書寫《石鼓文》最具個人面貌,那麼朱復戡所書的《石鼓文》是最接近石鼓原貌的。

      朱復戡(1900—1989)原名義方,字百行,號靜龕,40歲更名起,號復戡,祖籍浙江鄞縣。題襟館早期會員,師事張美翊、吳昌碩,早年與馮君木、羅振玉、康有為等過從甚密,獲益良多。南洋公學畢業後留法,上海美專教授。


故宮博物院藏石鼓原石


安國氏藏宋前拓石鼓文,壬寅八月朱復戡臨於岱麓(1962年)


附:朱復戡1922年考證題跋縮摹《石鼓文》

朱復戡在方寸之間縮刻的石鼓文

    原名義方,字百行,號靜龕。40歲後更名起,號復戡。祖籍浙江鄞縣梅墟,生於上海。師從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總理張美翊。十七歲參加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成為早期會員。與吳昌碩、沈曾植、馮君木、羅振玉、鄭孝胥、康有為等過從甚密,獲益良多。留法歸國後任上海美專教授、中國畫會常委、山東省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上海分所高級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上海佛教協會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西泠印社理事、山東文史館館員等。

釋文: 十鼓止載數駱駝

(5cmX5cm)

1923年  朱復戡篆刻作品

      (朱復戡)所摹《石鼓》,鸞翔鳳翥,異於王虛舟(王澍)、錢十蘭(錢坫)之墨守;亦非鄧完白(鄧石如)吳倉老(吳昌碩)之變態,此所謂中鋒也。鄧山人少好刻石作篆,弱冠已有成。自依金陵梅孝廉鏐,多見金石善本,乃寫《石鼓文》、《嶧山》、《城隍廟》、《三墳記》之屬各百本,又寫《說文》廿本,五年篆書成,乃學分隸如此其久也詳見包慎伯《藝舟雙樨》。今賢以容易出之,殆天授矣……

———— 張美翊

朱復戡1923年縮刻《石鼓文》

"車工鼓"

"汧沔鼓"

"田車鼓"

"鑾車鼓"

"酃雨鼓"

"作原鼓"

"而師鼓"

"馬薦鼓"

"吾水鼓"

"吳人鼓"

朱復戡1923年(癸亥四月)篆刻縮摹《石鼓文》十鼓

相關焦點

  • 說試臨吳昌碩篆書《石鼓文》
    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手機APP上吳昌碩的作品也只有《臨石鼓文》這一篇。《石鼓文》前兩年學篆刻時有接觸過,那時候對石鼓文的感覺就是畫字,而且很難畫的那種字,一個是根本看不懂字是什麼字,再一個根本也看不懂字是什麼意思,反正花鳥蟲魚就是花鳥蟲魚,畫得和花鳥蟲魚一樣樣就是,那時可能寫沒兩張就寫不下去的,實在不懂怎麼寫。
  • 吳昌碩75歲通臨《石鼓文》全篇:人書俱老、金石燦然!學篆好字帖
    吳昌碩82歲時臨石鼓文四條屏 故宮藏眾所周知,吳昌碩在石鼓文上所取得的書法成就是不言而喻的。當然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也離不開歷代書家的辛勤鋪墊,比如在其之前的鄧石如等人。前人對篆書的革新,為其臨古創作提供了借鑑的依據,再加上他終其一生的努力,直到晚年仍堅持創作、思考對於石鼓文藝術的創新突破,終於吳昌碩在繼承鄧篆的基礎上,又創新的採用了側勢結字,形成了雄渾厚重、蒼茫古樸、遒勁有力的的書法風格,可謂:人書俱老,金石燦然!同時在學習石鼓文的道路上,所思所感又反哺於他的篆刻及繪畫!
  • 石鼓文
    何為石鼓文?
  • 先秦|石鼓文(釋文對照版)
    1,石鼓文介紹2,石鼓文先鋒本3,石鼓文後勁本4,石鼓文中權本5,吳昌碩臨石鼓文6,李剛田說石鼓文7,各家臨石鼓文8,石鼓文詳細資料(百度百科)石鼓文是唐代在陝西鳳翔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
  • 石鼓文釋文
    其書體為大篆向小篆過渡時期的文字,學《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學小篆,百無一失。後世學篆者皆奉為正宗,無不臨習。楊沂孫、吳大澄、吳昌碩、王福庵等皆得力於此。宋拓《石鼓文》識讀渤海漁夫  編著《石鼓文》是迄今所見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
  • 石鼓文與大寫意 ——吳昌碩的書畫世界
    吳昌碩的楷書始學於顏真卿,行書學習黃庭堅、王鐸,隸書學習漢代石刻,篆書學習石鼓文。60歲後,他的書法圓熟精悍,剛柔並濟,尤精於石鼓文,不拘成法,傳世書跡有《臨石鼓文軸》《致醉翁尺牘》《壽書詞》《漢書下酒聯》等。吳昌碩的楷書從臨摹顏魯公入手,後又學習曹魏時期鍾繇的小楷,自稱學「鐘太傅」有20餘年。
  • 近代藝術大師朱復戡
    朱復戡篆刻作品 鄞朱方璽復戡又出丈餘素紙,寫石鼓文,吳昌碩是書寫石鼓文的聖手,那神童卻不顧班門弄斧,毅然為之,昌碩看了頻頻點首,望之出神,臨走手撫復戡的頭,連呼:「神童!神童!」那幅石鼓文,黃楚九把它懸掛在大世界的共和廳上,引人矚目。復戡正式拜昌碩為師,是十七歲,不少書畫前輩,都對他刮目相看。
  • 明清以來《石鼓文》拓本與傳承
    明清以來,好古之士多醉心於《石鼓文》,習篆亦多從中取法、臨摹、研究,奉其為篆學津梁。清嘉慶至民國間尤甚,從石鼓文中悟其理,通其法的書家尤夥,如俞樾、翁同龢、吳大澄、吳昌碩、汪洵、黃士陵、伊立勳、曾熙、羅振玉、葉為銘、童大年、趙雲壑、陳含光、王福庵、馬一浮、吳東邁、馬公愚、王個簃、鄧散木、來楚生等均有臨石鼓或集石鼓文字的佳作問世。
  • 鄭逸梅 | 近代藝術大師朱復戡
    朱復戡 十月廿日近代藝術大師朱復戡鄭逸梅 從吳昌碩為師,又被昌碩視為畏友的朱復戡,在書法、篆刻上堪稱藝術大師,是有其來歷的。復戡又出丈餘素紙,寫石鼓文,吳昌碩是書寫石鼓文的聖手,那神童卻不顧班門弄斧,毅然為之,昌碩看了頻頻點首,望之出神,臨走手撫復戡的頭,連呼:「神童!神童!」那幅石鼓文,黃楚九把它懸掛在大世界的共和廳上,引人矚目。復戡正式拜昌碩為師,是十七歲,不少書畫前輩,都對他刮目相看。
  • 天下第一寶刻——安思遠舊藏《石鼓文》
    清嘉慶至民國間尤甚,從石鼓中悟其理,通其法的書法家特多,如俞樾、翁同和、吳大澂、吳昌碩、黃士陵、曾熙、羅振玉、童大年、王福庵、馬一浮、馬公愚、王個簃、鄧散木、來楚生等均有臨石鼓或集石鼓文的佳作問世。著名的文學家商承祚直至78歲,還集石鼓文成八言聯贈友。《石鼓文》之魅力,可謂經久彌新!
  • 石鼓文 拓本及其釋文
    《石鼓文》是迄今所見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
  • 每日經典欣賞——《石鼓文》(釋文對照版)
    石鼓文是唐代在陝西鳳翔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
  • 《石鼓文》釋文、注音(高清版)
    後附拓元至元五年乙卯(1279)潘迪撰並書、茅亮刻之《石鼓文音訓》。剪裱成冊,卅三開,各頁縱:27.8釐米;橫:15.0釐米。深入探索      石鼓文是唐代在陝西鳳翔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內容為秦國國君遊獵的十首四言詩,亦稱「獵碣」。今中國考古界一般認為是戰國時代秦國的遺物。
  • 中國書法報·經典 | 石鼓文
    去年一月,我們在寧波天一閣舉辦了「石鼓墨影展」,並出版圖錄《石鼓墨影——明清以來〈石鼓文〉善拓及名家臨作捃存》。此展引起各方關注。眾多專家學者相聚,賞析研討,其樂融融。展覽結束後,又獲悉上海博物館尚有兩件未曾公布的「黃帛本」《石鼓文》(其一為國內已知明拓《石鼓文》最早者),使得傳世「黃帛本」從原來已知的三件(故宮博物院「孫克宏舊藏本」「趙宧光舊藏本」,上海圖書館「吳昌碩舊藏本」)增成五件。
  • 石鼓文:一個民族有多偉大,就看它的文字
    《石鼓文》明中後期拓本(趙宧光舊藏本) 故宮博物院藏由於古代書法作品不具刻寫年代和書者姓名,石鼓文詩句中既無相關帝王稱號又無文武官員名氏,也無任何年號;又因為刻石歷時久遠,文字漫漶嚴重,所以石鼓文的刻制年代令後人費盡腦筋
  • 「石刻之祖」《石鼓文》
    石鼓文是唐代在陝西鳳翔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內容介紹秦國國君遊獵的10首四言詩,亦稱「獵碣」。石鼓文的字體,上乘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從書法上看,石鼓文上乘《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銅器,銘文蓋十行,器五行,計121字。其書為石鼓、秦篆的先聲,字行方正、大方。橫豎折筆之處,圓中寓方,轉折處豎畫內收而下行時逐步向下舒展。其勢風骨嶙峋又楚楚風致,確有秦朝那股強悍的霸主氣勢。)法則,然而更趨於方正豐厚,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結體促長伸短,勻稱適中。古茂雄秀,冠絕古今。
  • 石鼓文用字說明
    作為石鼓文愛好者學習者,此文是必須經常地反覆地結合石鼓文研讀學習,以便在自己創作集字聯時做到運用自如得心應手!
  • 大篆小篆石鼓文書法欣賞
    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 學《石鼓文》的兩大難點,可以借鑑吳昌碩、鄧石如等人的學習方法
    碑帖學盛行以後,很多大家深受《石鼓文》影響,可以說對《石鼓文》的學習讓他們成就了自己。雖不建議用他們的作品當作法帖,他們的學習方法還是可以被我們借鑑使用的,好的方法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翁方綱、鄧石如、包世臣、楊沂孫、吳大澂、吳昌碩等等,這些人師法《石鼓文》不僅僅被記入史料,在他們的作品中更能看出所體現的石鼓神韻。石鼓文的難學,正難在它的各種優點。其一,石鼓文屬於篆書的勻稱均等的線條,使書寫容易少變化或拘於柔媚。它的線條不同於小篆,而是比較飽滿建勁,豪而不野。有印泥澆金的意趣,這也是石鼓文的金石氣。
  • 《石鼓文》釋文及注音
    石鼓文,是先秦時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共計十枚,高約三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秦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