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復戡
(1900年9月22日—1989年11月3日)
朱復戡 臨《石鼓文》《石鼓文》
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共十枚,高約三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
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周宣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論」開始盛行,清末震鈞斷石鼓為秦文公時物,民國馬衡斷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斷為秦襄公時物。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範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而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近代詩書畫印巨匠吳昌碩對《石鼓文》學習臨摹傾注了畢生心血,最終形成橫絕古今的全新吳派石鼓風格。如果說吳昌碩書寫《石鼓文》最具個人面貌,那麼朱復戡所書的《石鼓文》是最接近石鼓原貌的。
朱復戡(1900—1989)原名義方,字百行,號靜龕,40歲更名起,號復戡,祖籍浙江鄞縣。題襟館早期會員,師事張美翊、吳昌碩,早年與馮君木、羅振玉、康有為等過從甚密,獲益良多。南洋公學畢業後留法,上海美專教授。
故宮博物院藏石鼓原石
安國氏藏宋前拓石鼓文,壬寅八月朱復戡臨於岱麓(1962年)
附:朱復戡1922年考證題跋縮摹《石鼓文》
原名義方,字百行,號靜龕。40歲後更名起,號復戡。祖籍浙江鄞縣梅墟,生於上海。師從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總理張美翊。十七歲參加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成為早期會員。與吳昌碩、沈曾植、馮君木、羅振玉、鄭孝胥、康有為等過從甚密,獲益良多。留法歸國後任上海美專教授、中國畫會常委、山東省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上海分所高級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上海佛教協會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西泠印社理事、山東文史館館員等。
釋文: 十鼓止載數駱駝
(5cmX5cm)
1923年 朱復戡篆刻作品
(朱復戡)所摹《石鼓》,鸞翔鳳翥,異於王虛舟(王澍)、錢十蘭(錢坫)之墨守;亦非鄧完白(鄧石如)吳倉老(吳昌碩)之變態,此所謂中鋒也。鄧山人少好刻石作篆,弱冠已有成。自依金陵梅孝廉鏐,多見金石善本,乃寫《石鼓文》、《嶧山》、《城隍廟》、《三墳記》之屬各百本,又寫《說文》廿本,五年篆書成,乃學分隸如此其久也詳見包慎伯《藝舟雙樨》。今賢以容易出之,殆天授矣……
———— 張美翊
朱復戡1923年縮刻《石鼓文》
"車工鼓"
"汧沔鼓"
"田車鼓"
"鑾車鼓"
"酃雨鼓"
"作原鼓"
"而師鼓"
"馬薦鼓"
"吾水鼓"
"吳人鼓"
朱復戡1923年(癸亥四月)篆刻縮摹《石鼓文》十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