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清明上河圖》
文| 璩向東
上海之旅期間,我們於7月9日在上海世界愽覽會中國科技館觀賞了《清明上河圖》。
上海世博會中國科技館展廳內長約二十餘米的巨大電子屏幕上,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動態的《清明上河圖》。全圖景觀從右到左,從城外到城內,讓觀者看得有滋有味。
春寒料峭,嫩綠新發,疏林薄霧,農舍酒家,阡陌縱橫。開始,只見二人執鞭趕著一隊馱炭毛驢逾小橋、越疏林茅舍匆匆向城內進發;沿曲徑而來的一騎數僕護衛著頂插楊柳細枝、四垂遮掩的轎子從郊外踏青歸來,其前導一騎受驚狂奔,馭者慌忙追趕,附近人畜均作出各自不同的反應。
此開卷處的郊野氣氛,引人入勝。
畫卷進入到中段的汴河部分。
「宋家汴都全盛時,萬方玉帛梯航隨。」 汴河,就是當時為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提供漕運,供應城中生活必需品的河道。河上舟來船往,運輸繁忙。靠岸的船隻搭著跳板正在卸貨………
大概是因為我生長在故鄉河信江岸邊,小時候看慣了江面上揚帆搖櫓或拉縴呼號的各種船隻的緣故,對船情有獨鍾。這幅畫裡的船令我驚嘆!
我先去汴河邊上的客船喝口茶,消消暑。
走進客船的船艙裡,四面有窗,桌椅床鋪一應俱全,基本上就是當時的鐵達尼號配置了。推開窗戶向外看看周邊的船舶和風景,喝著茶吃著點心,好不愜意。忽然,河中的客船上傳來大聲呼叫:「停一下,停一下,我們這個船要控制不住了!」 怎麼回事?只見虹橋上和河邊的人也一齊驚呼:「啊,要碰上了……」 原來這隻客船將從虹橋下穿過,水流太急,客船失控,船夫們緊張慌亂,呼喊叫喚。
船夫和橋上及河邊人的呼喚叫喊,牽動人心。看熱鬧的人群,翹首爭睹著這個驚險的場面。橋上有些熱心的善者不顧個人安危,跨越到拱橋的欄杆外,一手拉住欄杆探出身子大聲喊叫:「趕快眠桅!趕快眠桅!」 並揮舞著另一隻手指揮著客船順利通過了。多謝我國那時(十二世紀)就有了領先歐洲七百多年的 「可眠桅」 等等先進技術,多謝熱心善者的指揮,終使此客船有驚無險、逢兇化吉了!
北宋張擇端以寫實的手法,將這些船舶的體形與所屬的可眠桅杆、鐵錨、平衡舵、櫓梢和頂篷等設置,包括船工操作形態,筆法極為細緻真實,甚至連船上的釘鉚方式或纜繩的結扣系絆,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給後世研究者留下了詳實的圖像資料。
畫中最精彩處莫過於如此對舟船過虹橋的描繪了!
我竊以為,這精彩的描繪並非一般的風俗畫,而是作者以清明點題,捨棄了清明的無關緊要的細節,其本意並不在於渲染清明佳節掃拜墳墓時田野如市、遍滿園亭等等風俗和遊樂,更無意歌頌海晏河清的昇平景象,而旨在揭示遠離故土,既不能返鄉掃墓,也不能參與汴京清明遊樂的船工與縴夫,仍在汴河上像往日一樣要逆水行舟、冒險搶渡的真實情景。其實,就是這些被視為卑賤的勞動者為汴京庶眾運來了賴以生存的食糧給用,他們正是維繫京師繁華的基本動力。
《清明上河圖》中段的虹橋部分,畫家利用河岸橋梁的高低曲折,引導欣賞者不斷轉移視點,或仰或俯,成為流動轉折的視覺引導。
請看,畫面上一座大型的木拱橋橫跨河上,將兩岸街市相連。其橋無柱,橋身上下兩層拱骨相貫,互為承託,遂伸展成大跨度的飛橋,宛如一道雨後彩虹。虹橋上的車馬騎乘,南來北往。推獨輪車的和騎馬的、馱著米袋的騾子,正要上橋;挑擔的、拉客的、攤販的,使本來很寬的橋面變得狹窄起來。
巜清明上河圖》的下段城樓部分出現了熙熙攘攘、車水馬龍之街景,極為生動,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過了虹橋,汴河轉向上方蜿蜒流去。汴京城中官府衙門、民居宅院、作坊店鋪,屋宇錯落,林林總總。酒樓店鋪,百肆雜陳;招牌幡幔,目不暇接;飲食百貨,應有盡有。各類商店經營著羅錦布匹、沉檀香料、香燭紙馬等。此外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三教九流,各行各業百業興隆。街市喧鬧,行人摩肩接踵,絡繹不絕,熱鬧非凡。鼓樓下的駝隊遠道而來,行色匆匆;茶樓酒館中的人輕鬆悠閒……… 此段畫卷充分展示了作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北宋首都汴京的繁華。
明代李東陽在《清明上河圖記》中這樣評價巜清明上河圖》:
[ 所謂人與物者,其多至不可指數。而筆力簡勁,意態生動,隱見其殊形,向背之相準,不見其錯誤改竄之際。殆杜少陵所謂 「毫髮無遺憾者,非晝想夜思月累歲積不能到,其亦可謂難矣。」 ]
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巜清明上河圖》,寬24.8Cm、長528.7Cm,絹本設色,是我國古代繪畫史上具有不朽意義的傑出作品。
今觀看將北宋張擇端的巜清明上河圖》搬上銀幕的動態長卷,我領略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汴京(又稱東京)的城市風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深感其反映社會生活和物質文明的廣闊性與多樣性,有著文字難以替代的文獻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把北宋末期工商業發達的面貌,表現得淋漓盡致,是對北宋社會經濟繁榮的讚歌,也是一曲悽涼的輓歌,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 「盛世危圖」,因為圖成不久,北宋淪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