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蹤社會:你需要關注的四項研究議題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新傳研讀社 新傳研讀社

寫在前面

2020年11月的《新媒體與社會》(New Media & Society)推出了一期關於「跟蹤社會」的特刊,旨在從不同領域的視角出發,共同關注線上追蹤(online tracking)這一問題。它既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一種權力問題;它既關心大數據為人類社會帶來的福祉,也關注無所不在的監視所導致的恐懼。在本期推送中,我們為你總結了這期特刊的導言部分所闡述的核心觀點。其中,作者解釋了「跟蹤社會」這一話題重點關注的四項議題:隱私、數據、權力、歧視。

參考文獻:König, R., Uphues, S., Vogt, V., & Kolany-Raiser, B. (2020). The tracked society: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on online tracking. New Media & Society, 22(11), 1945-1956.

各種形式的在線跟蹤(從簡單的Web Cookie到跨越不同設備的複雜技術)是數位化的支柱,它既帶來了希望,也帶來了恐懼:它為用戶和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因為它使我們能夠定製更有針對性的內容;與此同時,對(經常)不知情的用戶而言,無處不在的跟蹤,加之不透明的數據處理方式,總是引發來自各方的批評。近年來,追蹤相關問題越來越受到專家和公眾的關注。關於大數據、隱私、過濾泡或治理算法的激烈辯論,也已成為日常新聞的一部分。

因此,問題出現了: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並積極塑造這種新興的跟蹤社會?這必然需要多學科的努力,把握這一現象的角度也不勝枚舉。本期特刊試著將各個學科、各個角度集合在一起,力圖涵蓋這一廣闊的領域。

正如所有跨學科的嘗試一樣,在元層次上,研究者存在著迷失的內在危險。換言之,研究者更多會去關注「如何」談論它,而不是「實際問題」本身。追蹤的過程到底從哪裡開始,又在哪裡結束?我們是否應該從「以技術為中心」的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把追蹤的實踐和互動放在我們關注的中心,會不會更有成效?到底是什麼讓社會背上「跟蹤」的標籤?毫無疑問,如果我們想要對跟蹤社會有一個細緻入微的了解,這些問題都是很重要的。同樣毫無疑問的是,我們有幾十種方法可以回答它們。

雖然某些跟蹤技術可能是新的,但是,跟蹤作為一種活動,與人類本身一樣古老,因為在社會層面上,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收集和處理關於他人的信息,以便能夠與他們互動。社會學家齊美爾曾說:「人們彼此之間的所有關係都是基於他們對彼此的了解。」在最基本的意義上,這是一個生死問題:與我互動的人是否有傷害我的意圖和能力?在更大的範圍內,這是一個權力和控制的問題。在這份導言之中,我梳理了跟蹤社會的四個核心問題,供未來的研究者們參考。

核心問題1:

隱私

一個明顯問題是:媒體技術對個人信息進行處理的能力,已經對隱私構成了威脅。儘管許多學者同意隱私的重要價值,不過,他們一直在努力搞明白,隱私究竟是什麼?畢竟,隱私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包羅萬象的概念,包括思想自由、對自己身體的控制、在家中獨處、對個人信息的控制、免受監視、保護自己的名譽以及免受搜查和訊問。

因此,媒體技術對隱私構成了威脅,這是一個廣泛的共識,但對於問題究竟出在哪裡,人們的看法卻並不一樣。我們似乎很難將隱私本身確定為一種價值,特別是在一個(潛在的)具有各種不同文化的全球環境中。因此,Helen Nissenbaum建議我們在具體的社會/技術背景下分析隱私。她認為,我們不僅需要宣稱「私人」與「公共」之間的二分法,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認識到,在一個領域被認為是公共的東西,在另一個領域可能是私人的。我們願意把我們財務生活的細節呈現給我們的會計師,但通常不會向他們展示我們赤裸的身體。相反,儘管醫生對我們的健康了如指掌,但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會掌握我們的收入情況。簡而言之,隱私只能通過語境來理解。

當然,Solove也提醒我們:單從語境看待隱私往往無法為決策或法律決定提供充分的方向,因為決策或法律決定依賴於歸納總結。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有用的隱私理論,就必須概括。不過,過於籠統的理論將被證明是模糊的、簡單化的。因此,我們必須在一般性與特殊性之間、抽象與具體之間的張力中航行。

核心問題2:

無處不在的數據

雖然19世紀的「新」媒體出現之時,人們已經提出了我們今天所討論的許多問題,不過如今,不管是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來講,數據的無處不在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時網際網路還處於萌芽階段——David Lyon就預見到了監視社會的出現,他是這樣描述的:在大公司和政府部門的龐大計算機資料庫裡,我們個人生活的精確細節被不斷收集、存儲、檢索和處理。

這種定性可以很容易地適用於當今的許多社會。然而,這句話中的所有要素都必須從我們當前的角度進行仔細的重新思考:這裡所描述的「精確」的程度,被視為「個人」的深度,被視為「巨大」的規模,以及公司和政府權力增加的程度,都不可同日而語。雖然我們可以使用相同的屬性來描述「監視」,我們必須認識到,20世紀90年代相對基本的監視做法,與現在的監視並沒有多少共同之處。如果沒有當今無處不在的數據,過去幾年的許多激烈辯論都不可能發生。我們根本不用擔心由於個性化內容而產生的過濾泡,也不用擔心通過微觀定位對選民的操縱。

同樣,一些根本的關切也並不是新問題。例如,帕特南已經警告說,在世紀之交出現了「網絡巴爾幹化」,也就是說,公眾會出現分裂。但在這個時候,這並沒有成為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問題。只有數據在規模和普遍性程度上的激增,再加上技術的進步,才助長了與大數據相關的希望和恐懼。如今,我們生活世界中幾乎沒有一個部門不或多或少地受到大數據的深刻影響。如果沒有跟蹤技術,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儘管許多持批評態度的學者敲響了「監視資本主義」的警鐘,卻也有學者稱讚從追蹤技術讓我們有可能理解整個「客戶旅行」——從最初對產品產生興趣到最終購買。Netflix產品副總裁Todd Yellin讚美「行為數據」的效率,他還將地理、年齡和性別等公認的人口學因素歸類為「垃圾」。這與Chris Anderson的大膽預測一致,即大數據將結束對理論的要求。如果可以通過複雜的數據分析生成一幅完整的畫面,為什麼還要建立理論呢?批評者提醒我們,數字不能「自己說話」,我們不應該「被大數據的承諾所誘惑,從而使理論變得沒有必要」。

核心問題3:

權力不對等

雖然用戶是數據的主要生成者,但他們通常不會直接參與平臺的重要決策。相應,在數據主體和數據處理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權力不對稱。許多跟蹤者來自廣告業,旨在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廣告。

雖然仍然有無數的公司提供追蹤服務,這個市場已經展現出重大的集中化趨勢。舉兩個例子,廣告公司aQuantive被微軟收購,Google收購了DoubleClick。網際網路的「平臺化」已經將網際網路轉變為一種基礎設施,可以輕鬆地進行遠距離跟蹤,不同的是,早期的網際網路是圍繞超連結建立的(例如谷歌網絡搜索)。

當然,這些發展不是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發生的。政府也在努力遏制不斷擴大的跟蹤系統,並解決信息宣傳活動所涉及的權力不對稱問題。例如,歐盟在《一般數據保護條例》(GDPR)中列入了「被遺忘權」,並採取了其他一些措施。如今,各會員國也被要求使其法律適應數字時代的現實。目前,對平臺和中介機構的監管這一問題,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然而,追蹤者和反追蹤者之間的「軍備競賽」,顯然是相當不均衡的。

核心問題之4:

(錯誤的)呈現與歧視

前面提到的問題直接導致了與跟蹤有關的另一個主要問題:強大的行動者收集不同語境下個人和群體的詳細信息,從而嚴重影響其生活。許多學者指出,平臺和其他重要行動體的做法並不是中立的,而是服務於特定的功能,主要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因此,人們一直擔心,與先前對網際網路的看法相反,特別是隨著流程的自動化和可擴展性,網際網路可能會助長更多的不平等。同時,大多數相關決定都是黑箱操作,因此很難被注意,甚至更難被控制。在這種情況下,如Taylor(2016)所指出的,來自弱勢群體的數據主體面臨著被忽視或被歪曲的雙重風險。

為解決這些不同的問題,人們已經進行了各種嘗試(從模糊的道德準則到更具體的措施),例如算法審計(algorithm audits)。許多人呼籲通過某種形式的「數據正義」(data justice)或「設計正義」(design justice)來實現更多的公平。例如,我們可以使決策過程更加開放和更具參與性。

必須說明,到底問題出在了額哪裡,以及應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同樣充滿了爭議。這些討論基於不同的政治和文化傾向,因此也給出了非常不同的答案。有些人可能會尋求擴大政府的控制,也有人認為,擴大政府控制的做法,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帶來更多的問題。這也提醒我們,追蹤技術的影響不是單向的,也不是決定論的。如今,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被理解為一種「共同進化」(co-evolution),在不同的背景下,技術可能具有非常不同的影響。

原標題:《跟蹤社會(tracked society):你需要關注的四項研究議題》

相關焦點

  • 從戰略到機制——聯盟議題研究進展
    傳統上聯盟的內部組織關係被簡化為「被拋棄—被牽連」困境,即強者擔心被弱者利用以實現後者自身利益,弱者則擔憂強者拋棄盟友而不需要付出太多代價。在此基礎上,後續的研究進一步探討了聯盟內部的管理議題,如非對稱聯盟與對稱性聯盟的管理有何差異。
  • 國際紡聯年會,你應關注的議題
    國際紡聯年會,你應關注的議題 2020-10-24 08:44:42 來源:中棉行協 2020國際紡聯年會10月20-22日召開,會議以視頻形式召開,主會場設在韓國首爾
  • 對養老服務產業政府政策跟蹤審計的研究探索
    隨後,5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促進社區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四項具體措施。國家對養老產業的政策扶持及傾斜,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養老產業的新興與成長,各級財政資金投入佔比也逐年加大。因而,政府審計機關積極開展養老服務產業政策跟蹤審計工作顯得格外重要。
  • 15次會議研究26項重大議題
    這次會議指出,十八大以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此前的14次會議,「研究22項重大議題,提出400多項任務和措施」。加上當日會議重點研究的「深入推進去產能」等4項重大議題,合計來看,15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共研究重大議題26項。
  • 需求管理: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重要議題
    在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背景下,如何從需求方角度出發,對購買服務需求進行精準識別、整合與轉化,成為該制度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議題,也是實踐發展中亟須解決的重大難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完善。 對需求側關注略顯不足當前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尚處於供給主導階段。
  •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四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開題
    這四項重大項目分別為:由謝金文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媒介體制與社會信任研究》、由郭良文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典藏、智能創意平臺設置與全球化傳播》、由劉士林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大運河文化建設研究》、由邵國松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5G時代網際網路傳播方式的變革和治理對策研究》。
  • 俄羅斯駐華大使:今年兩會最關注中國經濟社會議題
    特殊年份召開的兩會,國際社會如何解讀?5月20日起,海外網推出#駐華大使看兩會#系列訪談。本期來聽聽俄羅斯駐華大使傑尼索夫如何關注今年兩會。————————————「27年前,我跟隨俄羅斯外交使團第一次參加了中國兩會的開幕式。這對我來說是很難忘的經歷。」
  • 史陽琨:我關注社會議題
    前些天去武漢報導疫情的時候我帶了一本維根斯坦,他是在一戰的戰場上去劃出思維(表達)的界限,這裡面似乎是一種極限,在最極端狀況下的最冷靜思考,可能是當下我們很需要的。《身是客》系列是你的畢業創作,似乎是你對故鄉和個人的追問。照片中有淡淡的詩意和感傷。您是一個懷舊的人嗎?史陽琨:那時候,我喜歡攝影,到處去報社做實習攝影記者,直接面對的就是他人很真實的生命經驗,報導的也是社會中的現實問題。所以,從那時起,對於「真實」的執念,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都為我今後的創作埋下了種子。
  • 上海市人大向社會公開徵集2021年度監督議題建議
    為使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工作緊密圍繞全市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更加關注民生,回應社會關切,增強監督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根據監督法的有關規定,現向社會公開徵集2021年度市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一府一委兩院」專項工作報告,開展執法檢查的議題建議。
  • 應對肺炎,港媒重點關注這些議題丨香港一日
    港媒重點關注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香港特區政府進入「極之高度戒備狀態」。內地的疫情受到港媒高度關注。港媒一直在跟蹤報導內地疫情動態,今日重點關注防控措施和信息透明。不過他當時提及,專家組對該病毒的認識仍在摸索階段,未來是否會有新的變化仍需要進一步觀察研究。3、世衛組織:或出現持續人傳人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有可能出現持續人傳人的情況,將討論是否將疫情定性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中方將派員出席。
  • ...圍繞「編制『十四五』規劃應高度關注的戰略重點」議題開展協商
    8月20日,市政協召開九屆十六次常委會議,聽取市政府有關上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通報,圍繞「編制『十四五』規劃應高度關注的戰略重點」議題開展協商。市委副書記、市長陽衛國出席會議並講話。市政協主席蔡溪主持會議。
  • 性格內向在社會上將吃虧?心理學家告訴你,從事這四項工作準沒錯
    無聊的人情應酬、無謂的利益勾鬥、無度的妥協退讓……面對世界,時常心驚膽顫、生怕自己做得不夠好,其實你只是對不起你自己。現在應酬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是你在學校,亦或者你在職場,都需要去參加各種的酒局。開闊人際關係,為將來的事業打好基礎。
  • 朱強 富碩:範式變革與議題轉換:四十年來雲南軍閥史研究的學術史考察
    但是,當時雲南軍閥史尚處於「進行時」,因此這一時期的雲南軍閥史研究還不算嚴格意義的學術研究,但為之後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雲南軍閥史研究被置於雲南革命史中。雲南軍閥史作為獨立的學術研究議題,始於改革開放以後。
  • 北京女博士團隊發布一項研究報告,引發社會強烈關注!媒體紛紛報導!
    28日,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與北京石油化工學院聯合發布《中國塑料的環境足跡評估》研究報告,該研究報告由曹淑豔、陳寶生、郭紅、孫佳龍研究團隊撰寫。曹淑豔,1976年生,博士。2001年加入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教師行列至今。2009年入選北京市中青年骨幹教師。主要在能源與環境政策、可持續發展決策支持領域開展研究工作。
  • 臺灣「立委」:蔡英文消費原住民議題撕裂社會
    日據時代是我們原住民最大的傷痛,這段斑斑血淚史其實並不遙遠,我們記得很清楚,所以對蔡英文說,你不要跟我們道歉,我們要求你去跟日本政府說,讓日本給我們道歉。  環球時報:對於您的提議,您認為蔡英文是否會採取行動響應?  高金素梅:你看她這段時間的表現就可以知道,她根本不會這麼做。
  • 史田一:國家為何因特定議題結盟
    「9·11」事件之後,北約首次啟動聯盟憲章第五條宣布參加美國的反恐戰爭,時任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對北約的軍事效力卻顯得不以為然,「最糟糕的事情就是讓聯盟決定你的任務……應當是由任務決定聯盟」,反而要招募一批符合美國意願的志同道合國家,根據特定任務的需要,按照美國的規劃與分工打造新聯盟。
  • 加強科研項目的社會影響力研究
    首先,來自不同學科的學者都希望與社會科學學者合作,以提升自身研究的社會影響力,同時,那些低估社會科學重要性的學者也會因此改變態度。其次,社會科學研究的目的是向民眾提供相關社會科學知識,以便讓他們更好地管理自我,而加強對科研工作社會影響力的關注,正凸顯了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在索勒-加利亞特看來,正如馬克斯·韋伯分析的那樣,人類社會存在官僚化的傾向。
  • 北京體育大學獲批四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
    北京體育大學獲批四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 發布時間:2020-04-25 來源:北京體育大學 字體:
  • 5個健康數據跟蹤工具:隨時關注個人健康
    忠實的記錄者們願意在多個設備和應用程式上投資,從他們的睡眠周期和飲食情況以及性格跟蹤他們的一切。許多從事該事業的人花費大量的時間鑽研數據、建立模型、尋找模式或者是研究行為的變化。更令人敬佩的是,個人健康數據跟蹤變得越來越容易、給用戶帶來的好處也越來越多,受到了許多用戶的歡迎。下面我們就把聚光燈射到5個帶有創新色彩的健康數據跟蹤工具。
  • 【聚焦】大路園區黨政聯席會議研究了這些議題!
    【聚焦】大路園區黨政聯席會議研究了這些議題! 8月6日上午,大路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韓濤主持召開園區2020年第8次黨政聯席會議,聽取並研究項目選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