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綦毋潛落第還鄉,悵然嘆道:時命不將明主合,素衣空染洛陽塵

2021-01-08 來點悅讀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唐朝詩人綦毋潛所交往的,當然也是一些詩人同道為朋友。名單一列,大多名著當時:李頎、王維、張九齡、儲光羲、孟浩然、盧象、高適、韋應物,可謂精英薈萃,群星閃耀。

只不過,開元九年(公元721年)時候的綦毋潛,與友人王維的幸運相比,自身的前途還是比較黑暗的。因為當年科舉開考,王維高中上榜,他卻黯然落第。雖然王維安慰:「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其內心的失落還是無比強烈的。

《早發上東門》【唐】綦毋潛十五能文西入秦,三十無家作路人。時命不將明主合,素衣空染洛陽塵。

這首《早發上東門》,又名《落第後口號》。或許,只是對朋友真誠關心的回答;又或者,還有一點兒其它的東西藏在裡面。誰知道呢。上東門,也叫「建春門」,洛陽城共建有十二城門,東面三座,靠近最北邊就是「上東門」。

在這裡,「十五能文西入秦」中的「十五」,和「三十無家作路人」裡的「三十」,它們其實是相對,但是都並非確切的指數。「十五」僅為說明詩人早慧,富有才華;「三十」則意在指出時間的漫長,被白白浪費虛耗,卻一事無成,功未立,業未就。早年的驚豔和當下的黯淡,鮮明對比之下,益發顯示了詩人落第後的鬱悶之情。

「西入秦」則是引用了蘇秦的典故。蘇秦本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當初為了獲取功名,曾經西向進入秦國,拜見秦孝王進行遊說,最終成就出來一番偉業。詩人心嚮往之,懷著同樣的追求目標和理想抱負,從家鄉來到洛陽,期望能夠建功立業。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總是充滿了骨感,硌得人咬牙切齒,痛得人夠嗆。詩人多年滯留在洛陽城中,無法得到權貴賞識,無法進入朝廷,無法融入社會,始終只是一個無家可歸的路人,像水面浮萍一直在漂泊。個人身世,足夠悽涼。

此處的「無家」和「路人」,或許在詩人的真實想法之中,並不能當作特定的指向性目標。如果要說得恰當一點,它們更像是一個靈活的比方,是詩人在自身現實基礎上,專門塑造出來的虛擬人物。在真真假假中,虛虛實實間,意圖把沒有本身收穫後的落魄模樣,形容得愈發悲劇一些。

失敗者總是需要找出幾個失敗的理由,以此用來安慰和平衡失意的心情。在「時命不將明主合」中,詩人列出了兩個原因:一個是明面上的「時命」,就是通常俗話所說的「命不好」;另一個就比較隱藏,「不將明主合」,沒能得到聖明君主的徵用。藉口不用多,兩個就正好;人生就是如此難過。

詩人的失落之情,是建立在懷才不遇的想法之上的。由於在統治階層的重壓之下,根本不敢斥責君王的昏庸,所以只能自我開導,自我埋怨:「時也,命也,運也;非吾之所能也」(呂蒙正《寒窖賦》)。甚至連明目張胆的怨言,都不敢輕易地流露,還必須強露笑顏稱昏聵的那一個為「明主」。真是赤裸裸的嘲諷;對自己,對命運,對人生,對整個世界,或許都有。

在「素衣空染洛陽塵」中,詩人拋棄了戴在臉上的面具。「素衣」代表著自身的高尚情操,還有遠大的政治期許。可惜「不將明主合」,所以只能「空染洛陽塵」。理想被他人輕易踐踏和遺棄,最終拋擲如紙屑,輕飄飄無所依仗。甚至,還受到一定汙染,平白弄髒了自己。

詩人的心終究是不甘的。他再也難以忍受這種卑微與怯懦,於是不由自主地洩露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以及由此產生地對曾經嚮往的那些東西的厭倦和憎惡。這種情感的產生是真實的,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過漫長的「三十無家作路人」之後,才能慢慢堆積起來的。

詩人巧妙使用數字,在虛實之間,靈活地把握著、忖度著相應的心理需求。數字只是對自身生涯斷片之後的精準描述,畢竟懷才不遇的經歷才是需要人去注目的。可是現實卻高築隔閡之牆,窒息著奮鬥者的呼吸,在掙扎中遺留下來的、讓人懷念的,也不過是白衣飄飄的少年時代,那一點兒曾經欲與天公試比高的心志。流年似水,素衣也會沾染紅塵吧。那個時候,我們到底還能剩下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羋平與詩——洛陽道(於武陵)
    行行車與馬,不盡洛陽塵。注釋:浮世:舊時認為人世間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稱。歲暮:年將終時。雪晴:雪止天晴。不盡:無盡。洛陽道上的車馬來來往往,濺起無盡的灰塵。鑑賞:屈原悵望浮雲「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阻礙其面見帝王,而這首詩中詩人一方面認為世事變化萬千恰如浮雲時聚時散,舊的也好,新的也罷,都不過是一次次輪迴而已,另一方面各種俗世之塵也如同浮雲般阻礙著詩人面見帝王。
  • 洛陽才子他鄉老,二十首洛陽詩
    洛陽宮殿化為風,休道秦關百二重《諸將五首其三》杜甫洛陽宮殿化為烽,休道秦關百二重。折殘廣武城邊柳,染盡洛陽衣上塵。繞樹鵲孤棲漸穩,支床龜老息初勻。出門不欲摩雙眼,世態年來又一新。百官月月拜章表,驛使相續長安道。上陽宮樹黃復綠,野豺入苑食麋鹿。陌上老翁雙淚垂,共說武皇巡幸時。
  • 田園詩人王維詩中的佳聯妙對欣賞
    聯句結構、詞性工整,小類對應,更是用數目字加以誇張,一千裡寫盡鳥道,十二時寫盡猿啼,完全避開了送別俗套,寥寥幾筆就把蜀地的險阻寫出來,具有超俗的畫意和詩情。 2、既至君門遠,孰雲吾道非。    這是《送綦毋潛落第還鄉/送別 》中的聯句。這兩句指雖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為沒有才能。金門:金馬門,漢代宮門名。
  • 木匠詩人的古典情結:洛陽牡丹社
    半年後,昔時鎬京詩客再聚首,落腳白馬寺,以賞牡丹為名,遂鑄青銅鶴,秘密結社,志在復興周禮,以固舊體,吾自知大任難當,便掩聲離去,後藏於銅駝暮雨,潛問河圖洛書。筆者解讀這篇文章中共出現了三個地點,姑蘇、東都洛陽、還有沒有明確指出的西都長安。對於中原這兩大都而言,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留吟賦詩的絕佳去處,當然,這也是基於其在歷朝歷代的政治地位而言的。
  • 喜歡「素口蠻腰」的晚年白居易:沉迷此道非本願,妓樂詩酒滌人生
    詩王白居易,往往被人們認為是以數量得名,其實詩王的稱號是因為他的詩平易近人、以小見大,時人傳頌度較高而得。說起詩人,仿佛必須要有些放蕩不羈或者風流韻事方顯其才情。白居易的風流韻事,就要數「素口蠻腰」的故事了。素口蠻腰的成語來自白居易的兩句詩: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 洛陽水席全解析,每道菜都是傳說!
    從北魏到隋唐,由於洛陽地區的佛教興盛,寺庵星羅棋布,僧侶眾多,他們為了獲得上流社會的支持,便潛心研製精美的素齋,用以款待有地位的施主。他們採用當地的土特產精緻的素菜,並根據民間膳食多用湯類的特點,製成了連湯帶水一起使用的菜餚,這就是最早的洛陽水席。這種素食湯菜和製作方法很快傳播到上流社會,經過改進加工,配上山珍海味,開始登上宮廷和官場的大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