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
一把青瓷茶壺,造型端莊,釉色清瑩,紋樣雅致,壺上刻有四個醒目的隸書字體:「病解相如」,右上一行小字:「贈光簡賢弟」,左下落款:「瞻岵贈,甲寅仲春」。這手有把有嘴的小茶壺,雖比不上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瓷器之花,但曾祖父六十多年一直視如珍寶,收藏在他書櫃裡,更捨不得用來沏茶。
1914年春,在叔衡公(學名瞻岵)的引薦下,我曾祖父何光簡考入了省立一師。他二十三歲,小叔衡公十五歲。因是同鄉,又是族兄同輩(何姓族譜為「啟」字輩),兩家世交,同窗契友。這年春天,叔衡公因出天花,病倒在床(那時還沒有疫苗)。曾祖父為其請醫買藥,熬藥服侍。經過半個月細心護理,叔衡公終於病癒。為感謝族弟招呼照顧,叔衡公特意買了一把上等青瓷茶壺送給曾祖父,感謝之情盡在壺上刻的「病解相如」四字上。
1916年,曾祖父在省立一師畢業,時已二十五歲。為照顧他年近古稀、身體每況愈下的父親,辭別革命回家成婚後,曾祖父就在鄉間辦私塾教書。1925年5月,高祖父病逝。叔衡公特地從長沙趕回草衝悼念族叔,與我曾祖父久別重逢,悲傷至極。後急返長沙,臨別再三囑咐曾祖父在家教書種地,老實做人,踏實做事,莫去地方搭撥(指當鄉、保長之類),將來革命成功,再來共事……諄諄教誨,感人肺腑。當時地方力推曾祖父任鄉、保長職務,曾祖父牢記叔衡公教導,作田種地,教書育人,不與地主官僚同流合汙。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翻身解放。我父親從《何叔衡生平事跡》看到叔衡公英勇跳崖犧牲的消息,告知。曾祖父聽到這一噩耗,久久不語,眼裡滿含淚花。他從書櫃中捧出青瓷茶壺,撫摸字跡,放聲痛哭:「叔衡兄!可悲可痛!可歌可泣!」幾日茶飯不思。
春來秋去,青瓷茶壺,無聲陪伴。晚年的曾祖父老態龍鍾,身體漸漸衰老。臨終時,他懷抱青瓷茶壺對我父親說:「傑伢子,我快不行了,要去陪叔衡鬍子了,叔衡公送的這把茶壺你要好好保存下去,你們要繼承叔衡公『踏實做人做事』的教導,不圖做什麼官,耕讀傳家,勤勞致富,守法善為……」1976年,曾祖父永遠離開了我們,享年八十六歲。
這就是我父親常給我們講的一把青瓷茶壺的故事。我想,曾祖父的那把青瓷茶壺,不僅是一把普通茶壺,而且是一股精神源泉,一座傳統家風,一種前進力量,在我家潛移默化,如春雨潤物細無聲。
我奶奶勤勞善良,與人為善,吃虧是福,周圍十裡,有口皆碑,甚至在叔衡公後代回家為父整理遺物時,毫不猶豫地捐出了這把珍貴的茶壺,享年九十有三。母親美麗能幹,通情達理,恰得苦,霸得蠻,勤儉為家。我父親十八歲時,慈父見背,煢煢孑立,寒窗苦讀,為人正直,事業有成,從教41年,桃李滿天下,先後多次評為市縣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黨員。現退休後他老人家70多歲還在寧鄉七中擔任關協工作,為學校整理資料,參加學校基金會管理工作,發揮餘熱,永不停歇,如春蠶蠟燭,奉獻不止。父母吃盡多少苦,硬是把我們姊妹送進了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常教育我們,要愛國,要感恩,遵紀守法,盡心報國,要弘揚「踏實做人做事」的家風。老人家以身作則,俯首甘為孺子牛,為我們做出了表率。我們雖在平凡工作崗位,但都是愛崗敬業,誠信友善,踏實做事,守法善為,不忘弘揚優良傳統家風。
每年清明等假期,我們回草衝老家,必帶著我們的子女去沙田的杓子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何叔衡故居瞻仰。在今天改革開放的太平盛世,我們家及後代,一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弘揚優良家風,踐行叔衡公「踏實做人做事」的家風,遵紀守法,與時俱進,做出更大成績。作為城發的一員,我也將為城市的建設、城發的優品腳踏實地,努力加油,添磚加瓦。
——緬懷無產階級革命家何叔衡公,懷念曾祖父。感謝我父親提供的素材。
(作者:何俊 長沙市城投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來源:紅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