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國軍的軍銜,很多時候會把我們搞暈,因為他跟我軍的軍銜不太一樣。因為國民黨將領的軍銜有點多變,就比如國民黨名將張靈甫,在孟良崮戰役中被我軍擊斃,生前他的軍銜是中將,可是讓人覺得奇怪的是,他死後國民黨又將其追授為陸軍中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國民黨軍隊中軍銜任命情況,讓大家簡單了解一下。
國民黨軍隊的軍銜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正式軍銜,一種是職務軍銜,這兩者是有著很大區別的。正式軍銜是由國民政府主席籤發的,一經任命永遠有效,不會隨著職務的變化而變化,除非晉升或者降級,這種軍銜任命時大部分會刊登在國民政府的公報上。
職務軍銜是有變化的,顧名思義,軍銜會隨著職務的變化而有所不同,比如說,在抗戰時期我們經常看到任命某某為少將旅長、中將師長等,並且職務和軍銜是相對應的,如果職務變化,軍銜也隨之變化,也就是說職務軍銜是臨時性的,這種軍銜是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籤發的。
國民政府在軍隊中實行職務軍銜有什麼好處呢?,一是可以讓軍官承擔更多的責任,便於在作戰中管理和指揮部隊,二是可以避免在戰後出現過多的高級軍銜,三是調整不同派系軍官的利益關係,有利於調動其積極性。我們感到混亂也正是職務軍銜造成的。
比如戴笠,1945年3月才被正式任命為陸軍少將,可是此前他一直身穿中將的軍服,這是因為他的職務相對應的軍銜就是中將,他正式獲得陸軍中將是在死後被追贈的。
張靈甫,抗戰時戰功卓著,1938年他的職務軍銜是少將師長,可是他少將的正式軍銜是在1945年2月份才獲得的,而他一直佩戴的陸軍中將軍銜也是職務軍銜,他死後才被追贈中將。
國軍中關於軍銜還有比較特殊的情況,比如胡宗南出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的時候,是陸軍中將加上將軍銜,這個特殊軍銜,是因為國民黨曾經在1936年頒發過《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規定陸軍中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臨時加上將銜,可以佩戴二級上將的軍銜,享受二級上將的待遇。
為什麼有這樣的軍銜?因為上將軍銜的名額有限制,戰爭年代很多將領軍銜晉升比較快,功勞比較大,實際已經滿足了上將軍銜,但是上將人數有限制,所以搞了一個過度軍銜,中將加上將。
國民黨的上將非常難得,陸軍特級上將從1935年設置到1980年取消,45年只授予了一個人,就是蔣介石,一級上將則採用定員制度,1935年只授予了9個人,當這9人有人退役才能有下一個人晉升,因此除了剛開始的9人,國民黨在大陸期間只有程潛、陳誠、白崇禧這三個人被晉升為一級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