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對於國家軍事感興趣的朋友來說,現在的軍銜制度的最根本的源頭就是十五六世紀的歐洲國家。而我國的軍銜制度完善於晚清時期。於是在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之後,我國就開始繼續保留了一部分在清朝的軍銜設置,繼續延續使用。不過呢,我們也要有些創新。
時間追溯到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的軍銜有著非常明確的明文規定,要將軍隊進行軍銜區分。但是這種軍銜的劃分是有一定的問題存在的,其實上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方法並不是特別實用而且運用起來也很混亂,常常讓人摸不清頭腦。所以,這就出現一些問題,使得很多軍人不知道軍銜制度是如何分配的。
「中將」軍銜成立
我們大家都聽說過的是「中將」這個軍銜,這個軍銜是國軍中的一個軍隊等級。大約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期,在國民黨的軍隊中,只要是有人擔任師長、軍長、兵團司令以及副司令、綏靖區長官、剿總、副總等職位的人,他們中的絕大數的人都可以被授予中將這個軍銜。說得更加簡單明了的一點就是,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以來,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去判斷一位國軍高級軍官的軍銜時,我們就可以叫他「中將」,這種方法一般情況下都是可行的通的。那這裡面究竟有什麼秘密呢?
在那樣的一個特殊的年代,在國軍的軍隊中,對於一名軍人來說,自己的軍銜無疑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軍銜的意義其實也不大,無非就是證明自己的身份,它實際上與我們古代時候的軍隊權利是不一樣的,甚至於兩者沒有絲毫的關係。除此之外,擁有軍銜也是一種榮譽的象徵,說出去以後絕對很有面子,所以說軍隊裡面的人對於軍銜還是十分歡喜的。因此在當時的那個年代裡,中將就算得上一個很難的軍銜了,也是一個非常受人尊敬的軍銜,當你升到了中將這個位置以後,你就很難再向上晉升了。而當時的國民政府對於「中將」這一軍銜不去做任何嚴格的管理,沒有設關於中將軍銜名額限制,但是與這種有一種很大程度上的不一樣的軍銜,應該就是「上將」了,當時的國民政府對於上將這一軍銜來說,有著很嚴格的數量控制,這就使得上將軍銜非常少並且軍官的質量也是非常高的。
通常來講,只有經歷過大戰爭,或者說是上一任的上將去世了,簡而言之就是,你必須要立得一等功。那麼,你才會有資格受到關注並且提拔。在解放戰爭的後期,國民黨的軍隊內總共也就是只有幾十名現任上將,就算我們加上了去世後追贈的人數,它的總數也不會超過一百人,可見人數是少之又少。
軍銜劃分等級
我們大家了解了由於中將軍銜的人數不限定,所以上將的人數就會變的越來越少。因為軍隊裡上將的名額少之又少,並且管控十分的嚴格,所以一個軍隊中中將的軍銜就會多的沒辦法再多了,而且獲得中將軍銜的軍官,大多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軍官,這就使得他們的軍銜質量很低下,在國民黨的軍隊中,由於中將的軍銜普遍較多,當然了還有很多很多的內部整編因素。
早在 1946年前後,軍隊的全面整編就開始了,至此,我國的軍隊開始了大規模的調解。一般來說,一個中將軍銜是不會授予一個普普通通的軍隊師長的。在軍隊裡,大多數是以少將為主,很多的人都是少將軍銜。但是經過了此次軍隊的大調整以後,這一次在軍隊中有一批獲得新的軍銜的代表。例如張靈甫作為國名軍隊師長兼領導等等。在現實生活中,軍長的職務其實也不難,就是很普通的一些軍隊事務,實際在軍隊中的地位也是一樣的。而根據最新的軍銜制度來分,其實代理軍長的標準軍銜就實實在在的是中將軍銜。基本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認為軍隊的軍銜等級排名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變化。
總結
有很多人說,我國的國軍的軍隊師長其實根本是沒有軍銜這一說的,我們現實生活中可以稱他們為「官職」,但是軍銜又和官職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它代表的實際職務也是很不同的,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風格,但是中將軍銜與中將軍銜之間還是有一些小小的細節與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