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百項的術前測評、100多道手術程序、在米粒大小的丘腦神經核團組織內精準植入刺激電極、從上萬種組合方案中挑選最佳的術後程控模式……這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組建的湖北省首個帕金森病MDT團隊對待每一位適合植入腦起搏器的帕金森病患者必經的流程。近日,飽受帕金森病困擾6年的趙爹爹,通過這一MDT診療模式植入腦起搏器,成功阻斷了「被漸凍的人生」,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爹爹遭遇「沉默殺手」帕金森
73歲的趙爹爹6年前被確診為帕金森病。剛開始他只是左腳有些抖動,隨後,兩隻腳都不聽使喚,走路出現明顯的拖步,四肢也逐漸僵直仿佛「被凍住了一樣」。儘管一直吃藥控制,但藥效維持的時間越來越短,幾乎失去自理生活能力。
趙爹爹還患有前列腺增生,每晚需要起夜十餘次。由於身患帕金森病,每次都需要依靠家人的幫助,這讓趙爹爹飽受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折磨,對生活喪失了希望。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謙學教授介紹,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人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被稱為「沉默殺手」或「不死的癌症」。開始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如雙手震顫,肢體僵直,到後來慢慢發展為無法行動、不能自理,最終只能坐在輪椅上或臥床度日。
帕金森病目前病尚無根治方法,在全過程中需要多學科聯合治療。在帕金森早期,神經內科醫生可通過藥物治療控制症狀。但隨著4至5年的藥物「蜜月期」結束,多數患者會像趙爹爹這樣病情持續進展,抑鬱、焦慮、睡眠障礙、疼痛等症狀逐漸出現,即使加大藥量也無法達到更好療效。隨著醫學進步,多學科合作(MDT)通過外科手術行腦深部電刺激,成為帕金森後續治療的較好選擇。
湖北首個帕金森病MDT團隊
近期,在成功救治多例帕金森患者的基礎上,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組建了湖北省首個帕金森病MDT團隊。團隊由神經外科、神經內科、精神科、麻醉科、影像科等多學科專家組成,能夠為患者精挑細選出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最終達到減量用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
趙爹爹慕名求助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帕金森病MDT團隊。神經外I科劉寶輝副教授牽頭MDT團隊,對高齡且同時患友高血壓、血管硬化、腦梗死、腦萎縮、腎結石、前列腺增生等多種基礎疾病的趙爹爹開展了細緻測評。在確診其患原發性帕金森病後,還結合其身體狀況、伴隨症狀等,進行包括藥物反應、運動及非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認知功能、情緒心理等百餘項術前測評。根據測評結果,MDT團隊為他制定了詳細、精準的腦起搏器植入方案。
劉寶輝介紹,植入腦起搏器後,通過埋植於胸前的脈衝發生器向植入在大腦特定靶點的電極發放弱電脈衝,刺激腦內控制運動的相關神經核團,可以有效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狀的異常腦神經信號,從而消除因帕金森病導致的震顫、僵直和運動遲緩等運動失能症狀。
大腦裝上「起搏器」 再也不「顫」了
7月17日,在陳謙學教授的指導下,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帕金森病MDT團隊為趙爹爹實施腦深部電刺激手術。經過上頭架、掃描、計劃、手術鑽孔、安裝設備、監測等等百餘個精細的手術步驟,在微電極記錄儀的監測下,劉寶輝副教授通過腦立體定向儀精準定位手術靶點,將如針一般粗細的腦深部刺激電極植入「米粒」大小的丘腦神經核團處,並用導線連接到左鎖骨皮下的腦起搏器上。
在5天的術後恢復內,MDT團隊又從上萬種組合方案中挑選出最佳的術後腦起搏器程控模式。7月23日上午9時30分,趙爹爹顱內的腦起搏器正式開機。短短幾分鐘後,他雙腿震顫、四肢僵直的症狀得到極大緩解,整個人立即輕鬆自如了。當天,趙爹爹就可以自己起床獨立上廁所,再也不用麻煩別人了。
陳謙學教授介紹,腦起搏器是腦深部電刺激療法(DBS)的俗稱,是中國自主研發一種直接作用於神經中樞的人工裝置。腦起搏器並不破壞大腦結構,是一種可逆、可調節的治療方法。腦起搏器植入後通常能持續工作20-30年,現已成為帕金森患者藥物「蜜月期」結束後首選的成熟治療方式。
【來源:漢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