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的重要作用在二戰時就已經展現出來了,有資料顯示,在二戰時期,美國的航母數量已經達到了155艘,人稱當時美軍造航母的速度堪比「下餃子」。不過新奇的是,二戰時出現的最大航母卻不是美國造的,而是日本。據了解,在1942年,日本海軍經歷了中途島海戰,慘遭重創,4艘主力航母隨之報廢。
而為了補充戰力,日本不得不加快航母建造速度,並決定把完成度為50%的大和級戰列艦的三號艦信濃號改建為信濃號航空母艦,據了解,當時日軍已日薄西山,而為了對付強大的美軍,日本還給造船廠施壓,稱信濃號航母必須在1944年之前造出來,若不能按時完工,那麼從造船廠高層到普通工人都將遭到嚴厲的懲罰。
不得不說,信濃號航母的誕生很不平凡。值得關注的是,在高壓下,造船廠竟然按時完工,不過還有大量細節問題亟待處理,這為信濃號航母不幸的未來留下了伏筆。資料顯示,新建信濃號航母的全長為266.6米,最寬處為38.9米,滿載排水量為72890噸,可搭載24架戰機,一舉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艦,遠超歐美國家。
事實上,信濃號不僅最大,其造價也不可小覷。有資料顯示,它的造價已逼近2800億日元。而且在當時朝不保夕的窘況下,信濃號航母被日本人當作「扳回一局」的利器,可以說寄予了深切的厚望。1944年11月,為躲避美軍對於橫須賀造船廠附近的轟炸,日本決定把信濃號轉移到吳港造船廠,之後再完成一些收尾建造工程與士兵訓練。
當時日軍還為其配備了三艘驅逐艦分別是濱風、雪風、磯風,在搭載了共計2500多名官兵及工人後,它們浩浩蕩蕩的出發了,同時還採取了一系列保密措施,來避免美軍探測到相關情報。不幸的是,航行數小時後,信濃號恰巧被美軍一艘普通潛艇射水魚號所發現。在一番智鬥之後,射水魚號朝著信濃號發射了6枚魚雷,其中有4枚準確擊中信濃號。
擊中之後,美軍潛艇火速離去,沒想到,這4枚魚雷竟然要了信濃號的命。從艦體傾斜到大面積進水、動力系統癱瘓,不過短短4小時,艦長立刻向驅逐艦編隊求救,1080人成功被救,而剩下的1435人則隨著信濃號永遠地沉入了海底。值得關注的是,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航母的首秀,總航行時間僅17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