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2020-07-11 14:34 來源:澎湃新聞
7月11日,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的AI+公共衛生專題論壇邀請「疾控女俠」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和「硬核醫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與主持人對話。
吳凡
在對話過程中,主持人提問,大數據分析在傳染病智能預警方面取得了什麼成效,會對未來抗疫帶來怎麼樣的啟示意義。
對此,吳凡肯定了大數據在其中的作用。她認為,首先,有了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之後,不同地方發現的散在病例,如果彼此之間有關聯,可以第一時間顯現,這是動態感知的作用。
第二,這些技術還可以疊加其它的大數據來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例如分析病例的發生與時間、空間、氣象等因素之間的關聯。
第三,還可以起到監測和預警的作用,例如預測蚊子的生長,「如果這個地區有登革熱和瘧疾,將會呈現什麼樣的趨勢」。
但她特別強調一點,人和機器、大數據是互動的關係。「大家是不是想如果有了這些數據,機器都能夠給我們解決問題了,那還要人幹嘛?」
「這裡最典型的就是我們這次新冠疫情,大家都知道英國的帝國理工給上海預測,說上海按照城市的人口密度和人員的流量,新冠疫情應該是80萬感染者。但我們本土病例只有341個人。有幾個數量級的差異。」
「那為什麼他算錯了呢?大家用的都是傳染病動力模型,為什麼能差這麼多?」
吳凡認為,原因在於人,「在人這幾顆腦袋上」。「模型是一樣的,但傳染病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流行態勢、不同參數。而這些參數的估計是靠人來估計,要不然要專家幹什麼?」
她介紹,上海不僅用傳染病動力模型來預測,還加入了人的社會交往的神經網絡模型。「同樣是2000萬人,你是在家裡種地的?各歸各的?還是聚集在一起的?」這種人的行為模型決定了傳染病的傳播動力和模式不同。
「所以這些模式的界定和參數的給定、設置,它需要(人)依據科學在經驗的基礎上,給出不同的參考值,它(機器)才能算得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新冠疫情
相關推薦
評論(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