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當下與未來》在上海書展上正式發布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下同)
在今年的上海書展上,抗疫書籍備受矚目,其中就有「疾控女俠」吳凡和公共衛生專家汪玲兩位教授以疫情的親歷者、研究者和戰鬥者的視角,真實記錄2020年這場抗「疫」的作品。昨天,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當下與未來》一書在上海書展上正式發布。
吳凡是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主要完成人,從事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近30年,汪玲是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第一完成人,從事公共衛生和醫學研究生教育工作近40年。二人均為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科教授,都是我國本土培養的公共衛生博士。這本合作作品,不僅是一部紀實之作,也是兩位醫學教育工作者站在當下,直面未來人才培養的叩問和思考。
「這場戰『疫』沒有局外人,我們都是親歷者。但作為曾經的公衛人,今天從事醫學教育和醫學教育教學管理,我覺得有更多責任去記錄、觀察,去思考、提升。」吳凡說,「讀這本書,希望大家能夠看到『當下』,可以找到大學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成才之路,也可以找到公共衛生專家服務國家需求的探索之路,以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創新之路。希望能夠幫助啟迪、思考『未來』如何培養更好、更符合時代之需、未來之需的人才。」
該書共分為四篇,第一篇記錄了吳凡的百日抗「疫」軌跡,從「一人、一校、一城、一國、一世界」的視角多維度還原上海、中國和全球「疫情防控」的歷程;第二篇翔實記錄了上海醫學院「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生動案例;第三篇集中展示了著作者近年來負責的國家級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項目的研究成果,闡述了「全健康」時代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新視點,加強應急管理學科建設,推進「新醫科」培養模式改革;第四篇記錄了吳凡1年掛職畢節脫貧攻堅故事,講述了汪玲10年磨一劍創新「5+3」模式,記載了上海疾控中心「曲突徙薪」20年曆程,概括了上海公共衛生30年發展的實踐與啟示,回顧了作者對國家恢復高考40周年的體會,總結了我國醫學教育70年成就,並分析了新時代「5+3」培養體系下醫學教育面臨新問題和改革新路徑。
「對這段艱苦歲月最好的致敬,是忠實記錄這段歷史,並書寫新的歷史。出版的功能,就在於記錄歷史、傳承文明,使偉大的物質和精神創造成為人類社會的財富。」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在致辭中提到,「歷史不能選擇,但當下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面對這場全球性危機,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培養高素質醫學和公共衛生人才,被擺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復旦大學聚焦國家和上海所需,先後制定了《復旦大學加快公共衛生學科群行動計劃》,建立了唐仲英公共衛生高等研究院,加快推進融合創新、交叉協同的大醫科體系建設和醫學人才培養改革。」
「今年上海書展的如期舉行,離不開奮戰在與病魔抗爭一線的臨床醫務工作者,也離不開無數像《當下與未來》著作者吳凡、汪玲這樣的公共衛生專家、科研教育工作者。正如吳凡曾經所言:『公共衛生體系就像一盞路燈,亮著的時候,在路燈下行走的人也許感覺不到什麼;而一旦哪一天路燈不亮了,人們才會有不安全感,才會體會到路燈的不可或缺。』」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胡勁軍說。
「在上海打造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之一的背景下,《當下與未來》出版發行意義非凡,既有理論價值又具有實踐的意義。」 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黃紅表示,兩位公共衛生專家用專業精神和人文情懷,置於時間定位和歷史背景下的審視和叩問,以「當下」推動「未來」的進步,相信會給讀者不少的啟發,並在其中汲取聰明智慧和進步的力量;同時可以通過閱讀本書開卷有益,相信會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夠再次回憶起當下「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抗疫經歷。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