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批青年
他們藉助思想和信仰的力量
在混沌亂世中挺直了脊梁
他們用鴻鵠之志寫下
動人的青春史詩
時代的車輪還在滾滾向前
篤行奮起的少年們依舊豪氣凜然
救亡圖存,熱血滿腔
1919,那個巧妙默契的年份
在我們的「同齡人」身上
究竟爆發著怎樣的青年精神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傾聽
風雲歲月的聲音
1919年5月26日,《每周評論》刊登了羅家倫撰寫的文章《五四運動的精神》,該文用三種精神生動地概括了了五四運動中的精神:「這次運動裡有三種真精神,可以關係中國民族的存亡……第一,這次運動,是學生犧牲的精神……第二,這次運動,是社會制裁的精神……第三,這次運動,是民眾自決的精神……」 青年學生不再只是口頭宣傳,而且付諸行動,敢於赤手空拳地同黑暗勢力鬥爭。他說:「惟有這次一班青年學生、奮空拳、揚白手,和黑暗勢力相鬥,傷的也有,被捕的也有,因傷而憤死的也有,因賣國賊未盡除而急瘋的也有。這樣的犧牲精神不磨減,真是再造中國的元素。」五四運動正是五四精神的源頭,而這種精神又在未來薪火相傳,塑造了中華民族無法磨滅的精神面貌。
五四運動是我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誌性事件,它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促使人們意識到了自我解放,自我認識的重要性。在民國時期,從政界到民間,每年都會舉辦各種紀念活動。1920年,梁啓超發表《五四紀念日感言》;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撰寫論文,稱「1919年的五四運動,青少年都抱著一種空前的奮鬥精神,犧牲寶貴的光陰,忍受超人的痛苦。」;北大紀念會開始前,每人先發了一面黃白藍三色旗,旗上赤書「五四」或「五四紀念」字樣。時任北大紀念會主席的魯士毅在報告開會宗旨時指出:「此旗非國旗之缺二色者,而是以三色代表自由平等博愛三義,中赤書五四,表明以五四之赤心。」 用這樣醒目的旗幟和深邃的含義來表達對於五四的紀念,可謂情真意切,令人難忘。
五四精神以民主和科學為追求。在近代國力孱弱、民生凋敝之際,為廣大愛國青年探索強國之路上指明方向。青年前赴後繼,無私無畏,如鋼鐵洪流般瞬間席捲全國,形成了一波震撼人心的愛國主義浪潮。五四運動,將人民從愚昧中喚醒,每個人與國家緊緊相連,然後喚醒我們的祖國。這一場根植於熱忱愛國之心的民族運動,最終在她的餘溫下,溫暖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燃燒了一位又一位的仁人志士,點燃了一次又一次未來的希望。
興國安邦,可鑑青年力量
疫情當前,他們亦不曾退縮
百年前五四先輩奮力救國
今朝吾輩戰「疫」在所不辭
青年當以修德明理為本,篤志報國為任
願你溯溪覓得青雲之志,不負此間韶華
亦願你心懷赤膽衷腸
謹記青年擔當
百年裡程,歲月餘韻
敬請期待文傳學院五四系列電臺節目
「五四電臺」的下一期精彩內容吧!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刪
主編/ 姜雨薇 李靖 楊皓靜
責編/ 韓永琦 莫思琴 金泓宇 張書浩 丁言
文案/ 文化與傳媒學院學生會綜合管理處
呂珺 狄可昕 吳雨婷 張貝凝
美工/ 韓永琦 排版/ 呂珺 張貝凝
出品/ 文化與傳媒學院學生會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