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級書法班中國書法史讀書報告
——走進「蘇黃」
凜冬散去,春暖花開。不知不覺已在線上學習了兩個多月,我們也隨之步入仲夏之末。
在歷時兩周的書法史(上)課程中,周勳君老師帶領同學們領略了隋唐五代至兩宋時期中國書法史的魅力,使我們認識、熟悉了相關歷史人物、事件、作品,不同時期書體、風格,以及書法觀念的嬗變。
結課之際,2019級書法班以小組宣講讀書報告的形式,依次展示、總結此次課堂的所學所思。
以下是三組同學分別對蘇軾、黃庭堅書法藝術的部分匯報,讓我們跟隨他們一起走進「蘇黃」。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
蘇軾才華橫溢,在諸多的藝術領域多有建樹。他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可以作為蘇軾追求「尚意」書風的佐證。蘇軾書法中展現出的「尚意」風格,是與宋朝這個大環境分不開的。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為了避免武將作亂,他廢除武功,強調文治。在這樣的政治主張下,宋朝的藝術活動得到了全面的傳承和發揚。在書法的傳承方面,藝術家們繞過了唐朝法度森嚴的書法結構,而是從晉朝大量的手札、尺牘等中尋找藝術創作的靈感。這是與宋朝的整體文化環境相吻合的。晉人的隱逸瀟灑,給宋朝文人更多的靈感和觸動。可見,蘇軾的「尚意」,雖然是個人性情的流露,也是時代影響的必然。
縱觀蘇軾的藝術活動,主流思想皆以「意」相標榜,重視人的主體精神,強調不踐古人,自主創新無疑是蘇軾文藝思想最鮮明、最突出的表現特徵。
在構圖上看,他的手札每行字數不一,整行的中心點也不全部在一條線上,這樣的處理方式就顯得生動有趣,搖曳多姿。
從字的結體看,蘇軾大膽採用了前人不敢嘗試的扁平結構,甚至還被同時期的黃庭堅笑譏為「石壓蛤蟆」,但是無論如何,蘇軾的作品仍然受到了世人的熱愛和追捧。那種天真爛漫的生機、才華橫溢的氣息,都給蘇軾作品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痕跡,使他成為書壇創新的領軍人物。
蘇軾的創新,是在繼承和發揚的基礎上的創新。縱觀他的書法作品,無一不根植於深厚的傳統書法土壤,沒有一筆是臆造。這足以表明,蘇軾倡導書法「尚意」並不意味著對前人「法度」的全盤否定,而且強調「自出新意」於「法度之中」。《治平帖》是蘇軾於北宋熙寧年間在京師時所作,該帖筆法精細,字體遒媚,與蘇軾早年書法特徵吻合。蘇軾不急不慢,娓娓道來,就像老朋友在話家常一樣。字的大小適中,沒有特別大或者特別小的字,深得王羲之書法「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的精髓。
早期階段,一方面蘇軾以儒學為主的人生觀為底蘊,具有出世建功立業的人生追求,準備把一腔輔君治國之心、治世方略獻於朝廷。另一方面,他卻陷於政治漩渦,報效無門,這種矛盾,形成入世進取與出世隱退的人生觀衝突,心情苦悶溢於言表。代表作品《治平帖》寫於宋神宗熙寧三年。可謂是直抒胸臆的肇事之作,這一年蘇軾經歷了政治生涯的第一次挫折--王安石變法。蘇軾對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執著和對命運的懷疑、悲觀的心態下創作了《治平帖》,這是一件有悲情色彩的書法作品,蘇軾用超然灑脫的筆調表達著鬱悶的心緒。
《黃州寒食詩帖》它是蘇軾中年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時的作品。從政治高峰跌入人生低谷,生活困頓,精神孤獨,他只得在山水間遊歷與樵漁雜處尋求寄託,用富有韻律感的書法恣意表達,節奏強烈、酣暢淋漓的作品躍然紙上。蘇軾將情感的起伏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字裡行間都充滿著自己的感情,是在用書法表現生命和情感,營造了一個具有強烈震撼心靈的悲憤意境。正是在這種坎坷的人生境遇中,他的藝術境界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一時期的書法創作體現的是曠達與悲憤的情感衝突之悲。
《說文解字》釋曰:「意,志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意」即個人的內心情感與思想,那麼「尚意」也就更加注重個人的主觀情感的抒發,就更加的追求書寫、創作的自由,也可以說是「出心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尚意」的書風是追求釋放人的天性,書法家的性情在其作品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沒有做作,正如「宋四家」之一的蘇軾,他一生才華橫溢,奈何屢次仕途不順,多次被貶,但他依然灑脫自如,不被形勢所迫,創作出一幅幅天真自然的書法作品,將宋代「尚意」詮釋得淋漓盡致。
「意」也不是完全放任自由的,假設沒有「法」的約束,那任何人隨著心性亂寫或者畫字也可以成為「書法」了。在蘇軾看來,「意」與「法」是相對的,他反對一味承襲成法。尚謂:「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可學。」有一次有客對蘇軾說章子厚日臨《蘭亭》一本,坡笑云:「工臨摹者非自得,章七終不高爾。」這裡蘇軾並不是反對要遵循法度,相反從他大量的題古帖跋中,可見他對「法」是很尊重的。問題在於對法度要遵循到什麼程度,他的結論是「學即不是,不學亦不可」。在寫到一定的火候,便要進入「意」的最高境界。
蘇軾之「無意」,意在不要「刻意」,不要為了書法而書法,而是要自然抒發心意,「如沒人之操舟,無意於濟否,是以覆卻萬變,而舉止自若,其近於有道者耶?」具體藝術創作中,則是要讓主體達到的一種全然投入的精神狀態。字跡怎樣才能有情緒,觸動觀者?只有當筆墨、字跡成為「書法」,成為人內在情感、生命的直接載體時。蘇軾「寓意於物,不留意於物」的思想即與此相關。
蘇軾在選擇顏真卿作為表率時就鍾意於《爭座位帖》的「信手自然,動有姿態」,而「信手自然」四字正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標。蘇軾崇尚一種無拘無束的作書狀態,非常重視靈感,適有興會時就馬上動筆,不讓它稍縱即逝。他寫字的目的,無非只是抒發懷抱而已。
《前赤壁賦》
1082年貶謫黃州時所作的賦。
董其昌對此的評價是:「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具以其為極則」。
《江上帖》又稱《邂逅帖》,9行,58字
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落筆如漫不經心,而整體布白自然錯落,豐秀雅逸,端莊圓潤,但不做作,筆法精嚴,但不拘束,作者的學問才氣發於筆端,與書札的蕭散風格相吻合。
《祭黃幾道文卷》
1087年作
今藏上海博物館
當時蘇軾五十二歲,書風古雅遒逸,真率自然,是蘇軾傳世作品中極少的楷書珍品之一,歷來飽受讚譽。
可見,蘇軾是「尚意」書風的開創者,在審美情趣上也堪稱表率。他提出「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的創作論,突出了書法是由「意」而造,遵循主體的藝術感知,在學習古人之「法」時並不執著於技法,而是更加注重意趣的發揮。因此,在蘇軾的倡導下,形成了宋代書法藝術的時代精神:尚意書風的追求。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黃庭堅的書學思想主要圍繞「韻」字展開。我們可以在他的題跋中找到許多證據,如:「凡書畫,當觀韻。」「書畫以韻為主,足下囊中物,無不以千金購取,所病者韻爾。」黃庭堅認為書「要須其韻勝」。要得「韻勝」,當做到四點。第一點,當求「富有古人法度」,「極善用筆」,「極入規矩」,「奄有魏、晉、隋、唐以來風流氣骨」。第二點,應講求字法,「結密而無間,寬體而有餘」,「肥字須要有骨,瘦字須要有肉」,「字中要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第三點,要做到「心手合一」,「欲得妙於筆,當得妙於心」。
《花氣燻人帖》是黃庭堅晚期最動人的作品,被稱為是有「禪意」,王冬齡稱為「有仙氣」,讀此帖能感覺到偶然欲書的浪漫氣息,感覺到能夠穿越時空,以心傳心,這就是《花氣燻人帖》體現韻味之處。
「韻」字按照黃庭堅常有的用意,可將其用「不俗」進行理解。至於「俗」與「不俗」的概念問題,黃庭堅認為這取決於書寫者的人格、修養、文化等各方面水平的高低,這也是要得「韻勝」的第四點。「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爾。餘嘗言,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黃庭堅對於「去俗」這一難點所提出的解決方案,那就是:多讀書。讀書數千卷用以豐富自身的文化修養,提升自身的審美水平,提高自身的認識情趣,這就是黃庭堅認為使一個善書者的作品「不俗」的主要方法。
作為黃庭堅本人敘述的他自身「作字」時的思想原則、技法、體會等,同時也是他在自身學書與教書中自我總結的規律性認識,是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結晶,同時這也是我們認為現階段學習可使用性最高的東西。在當時的書學風氣普遍被歐陽修書以「自適」的態度籠罩之下,黃庭堅本人在書法上有著自己所執著的目標,以力矯唐人「尚法」以來,因循守舊、不思自振的積弊為己任,要找回的是真正失落已久的推陳出新之書法精神,我認為這種精神也是當今時代下我們作為書法專業學生應該進行學習的態度。
黃庭堅早期的書法受蘇東坡影響頗深。後來黃庭堅對早期的書法做出了十分深刻的反省:「當年自許此書可與楊少師比肩,今日觀之,只汗顏耳!蓋往時全不知用筆。」(《書韋深道諸帖》)
又云:「蓋用筆不知擒縱,故字中無筆耳。」
在擁有充分的反省之後,黃庭堅個人也不斷針對提出的問題做出相應的調整,同時也在不斷精進的同時不斷否定過去,他在《書右軍文賦後》云:「餘在黔南,未甚覺書字綿弱。及移戎州,見舊書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今方悟古人沉著痛快之語,但難為知音爾。」
隨著自己的人生經歷與體會愈加豐富,黃庭堅的書法在晚年迎來巔峰,他的許多行書優秀作品如《黃州寒食詩跋》、《松風閣帖》、《牛口莊提名卷》等都是在晚年創作出來的。
《黃州寒食詩卷跋》
與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合稱"雙璧"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用筆鋒利爽截而富有彈性
其字寫得藏鋒護尾,縱橫奇崛,其長筆畫波勢比較明顯
《諸上座帖》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結字內緊外松,出筆長而遒勁有力,一波三折,氣勢開張,一卷書法兼備二體,相互映襯,尤為罕見,是其晚年傑作
《松風閣詩帖》
崇寧元年(1102)九月作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書跡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搖槳用力的樣子
下筆平和沉穩,變化非常含蓄,輕頓慢提,婀娜穩厚,意韻十足
書法史發展到兩宋,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一流的書家們開始圍繞「書法」這件事頻繁地發表意見。在此之前,晉唐的頂級書家則基本都是沉默的——他們幾乎沒有留下可靠的闡釋書法的文字。兩宋的這種變化使後來者有機會藉由書家本人留下的文字來窺見他們圍繞書法進行的各種思考,並從他們的思考與書跡中發現一種互為印證的關係。以上三組同學的讀書報告就基本以此為契機。同學們從蘇軾、黃庭堅的書論中分別拈出了「意」與「韻」的概念,對這兩個概念本身、它們相互間的關係,它們與時代的關係,以及與晉唐書法精神在本質上的相通,作出了辨析。雖然由於接觸書史的時間尚短,不免有概念和簡單化之嫌,但已經充分體現出了窮本溯源的治史精神。
下一期,我們將帶領大家淺嘗「宋四家」書法的魅力
敬請期待~
圖文編輯| 新媒體 戚夢荻
圖文排版| 新媒體 孫航
圖文審核| 範同歡
出品| 天津美院中國畫學院新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