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黨方面稱為「動員戡亂」。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與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府,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此戰國民黨軍隊傷亡171餘萬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傷亡130餘萬人,最終以共產黨的勝利告終。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解放軍改編為5個野戰軍,分別是第一至第四野戰軍以及華北野戰軍。五大野戰軍都有自己的對手,那麼一野的主要對手是誰?
解放大西北
一野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之一,是由原西北野戰兵團發展而來的。一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晉綏野戰軍和晉綏軍區野戰縱隊,它們是為適應抗日戰爭轉入大反攻的需要而成立的。1947年3月16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成立西北野戰兵團,撤銷陝甘寧野戰集團軍番號,下轄第1、第2縱隊、教導旅和新編第4旅,共2.6萬餘人。
胡宗南
一野的主要對手之一:「西北王」胡宗南。1896年5月12日出生於浙江鎮海的一個貧寒人家,1924年,前往浙江湖州參加別動隊,在同學章雲家長的資助下,到廣東投考黃埔軍校。在黃埔軍校期間,他結識了「同鄉」蔣介石。由於他出色的軍事素養,很快得到了蔣介石的賞識,從而得到了黃埔學生在國民黨陸軍中的5個第一。
蔣介石
黃埔畢業生中,胡宗南是國民黨陸軍中的第1個軍長,第1個兵團總指揮,第1個集團軍總司令,第1個戰區司令長官,第1個跨入將軍行列、也是唯一一個在離開大陸以前獲得第三顆將星的人。解放戰爭中,胡宗南號稱「西北王」,其兵力位列蔣介石嫡系部隊「三鼎甲」之首,1947年3月4日被任命為西安綏靖公署主任,率領裝備精良的4個集團軍34個旅25萬餘人,與一野進行生死廝殺。
馬步芳
一野主要對手之二:「青寧二馬」馬步芳、馬鴻逵。馬步芳出生於甘肅省臨夏州臨夏縣韓集鎮陽窪山,早年入寧海軍官訓練團,結業後擔任寧海巡防軍幫帶。抗日戰爭末期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十集團軍總司令,與其兄馬步青不和,利用手中的權勢擠走兄長後,吞併了國民革命軍騎兵第五軍,從此勢力逐漸做大。馬鴻逵,1892生於甘肅河州,早年加入同盟會,1912年擔任寧夏新軍都統。
蔣介石與馬宏逵
中原大戰爆發後,蔣介石任命他為討逆軍第15路軍總司令,率部抗擊馮玉祥、閻錫山。抗日戰爭爆發後,馬鴻逵擔任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解放戰爭中,他擔任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在胡宗南進攻西北野戰軍時,「青寧二馬」從旁協助,其率領的國民黨主力部隊為整編第18師、整編第81師、整編第82師,對一野以及黨中央產生了不小的威脅。
彭總劇照
第一野戰軍在彭總的英明領導下,所向披靡,經過數年的艱苦鬥爭,終於打敗了國民黨西北主力部隊,解放了大西北。其中一野的對手「西北王」胡宗南,在戰敗後逃往臺灣,就任「澎湖防守司令部」司令官,晉任陸軍二級上將。「青寧二馬」之一馬步芳,戰敗後出逃臺灣,出任臺灣當局駐沙烏地阿拉伯大使;馬鴻逵在戰敗後退居臺灣,但是受到馬步芳等人的排擠,指責他要為西北敗局負責,後被「撤職查辦」,他深感臺灣無容身之處,便去了美國,後來長期住洛杉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