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874年有一批從河南逃荒的百姓一路走到了粵省境內、廣州以西的一片山谷,當他們看到眼前的清涼歡樂的河流,秀美的山峰,適合精耕細作的肥沃的土壤時,他們決定留下來了,可是河谷裡已經有了一群精明強悍的南方居民,於是他們分地而居,已經在河谷低洼地帶的低地族就被稱為了原住民,而把高地佔為己有的河南人就成了高地族,人稱客家人。就這樣他們經歷祖祖輩輩一直生活到1865年。
寫到這裡,我們回顧一下十九世紀重要的那二十年在華夏大地上發生著哪些事:
1839: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中英鴉片戰爭爆發
1842:中英《南京條約》籤訂,中國開放五口通商,割讓香港島。
1843: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籤訂。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
1851:清朝人口達到43610萬。洪秀全於廣西金田村起事,建號太平天國。四子奕詝登基,年號鹹豐。
1853:太平軍攻佔南京並在此定都,改稱天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曾國藩於湖南編練湘軍。
1856: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攻佔廣州。太平天國發生「天京事變」,楊秀清被殺,自此太平天國漸趨敗落。
1860:英法聯軍再次入侵,攻佔天津。鹹豐出逃熱河,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1861:鹹豐崩於熱河,長子載淳登基。11月,慈禧發動政變,逮捕肅順等顧命八大臣,開始掌控實權,史稱「辛酉政變」。
1862:設立同文館,培養外文人才。
1864:洪秀全病逝。曾國藩、曾國荃率領湘軍攻佔天京,太平天國失敗。
1865:在上海建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內設翻譯館;在南京建立金陵機器製造局。中國第一艘輪船「黃鵠」號研製成功。
同樣在1865年,惠普爾醫生來到廣州以西這片山谷來招工,他想要的工人是他聽說以能幹活能吃苦的聲名遠播的客家人,於是由客家人和原地人組成的這支三百人的華工隊伍登上了「迦太基人」號,向著「檀香木之國」出發,然後有了開篇他們登船的那一幕。
火奴魯魯《郵報》登載了一篇關於載滿華工「迦太基人」號抵港的報導:
「華人在所有工種中的表現均遠於懈怠懶惰的夏威夷人。他們吃的少、遵守紀律、不易染病、頭腦聰明,很快便可精通新工種。一旦接受訓練,他們就能成為極好的木匠,對農活天生熟練。顯而易見,僱主須保持威嚴,不可隨意鞭打華工,尤其不可優柔寡斷,因華工與所有東方人一樣,均敬愛行使嚴厲權威之人,反之則遭其鄙視輕蔑。
華人勞工如此可貴,能為我群島的種植園所用實屬幸事。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勤勉的華工一旦合同期滿,攢足工錢,便將返回中國。他們勤懇工作的好名聲將傳遍群島,而他們帶走的則是在別處夢寐以求而不可得的財富。蔗糖種植行業歡迎中華天朝子民。我們可以滿懷信心地說,我群島真正的繁榮將從今天開始。」
以上內容節選自我正在讀的《夏威夷史詩》,我已讀了六百頁,還剩六百餘頁,雖然這是書裡的內容,但這部小說,它不愧為一部史詩,且不說它的文筆細膩,結構大氣磅礴,只說這故事情節,以及對各個民族的了解至細微處,都足以令人佩服的五體投地,比如對於華工這一部分。
中華民族一直是勤勤懇懇的民族,既有聰明才智,又歷經磨難,在那些戰亂的日子裡、饑荒的年代中,容忍、勤勉、聰慧、吃苦耐勞、心靈手巧早已寫在基因裡,當年的人民生活在戰火硝煙中,迫不得已背井離鄉去遙遠的異國討一份工,他們到了夏威夷,到了美國,到了巴拿馬,到了加拿大,他們無處不在,縱然當初的帝國對他們薄情,迫使他們離開故土,可如今的中華民族早已完成偉大復興的很多步,從遠走他鄉討生活變成西方人蜂擁而至來我國討一份生活,身為中華兒女,我驕傲。
在書中過百樣人生,從作品中了解人性,於閱讀中成長。
今天我要推薦的就是James A. Michener的《夏威夷史詩》,看到一半就寫文推薦實在是因為好看的不能等,此文寫完時又讀了上百頁,等我再寫來分享給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