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主辦的 CDF TALK 第九期在線直播中,中國國際電視臺主持人田薇對話華興資本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包凡。包凡表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越發成為市場熱議的焦點,怎樣高效的通過促消費來擴大內需,成為了未來發展最重要的課題之一,這也恰恰是新經濟公司可以大施拳腳的地方。
包凡表示,電商、外賣、出行服務解決了線下需求,雲技術、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又解決了線上需求,正是這些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備,幫助我們儘可能地將疫情的影響降到了最低。新經濟能做的是更高效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把需求跟供給高效對接,從而總體提高系統效率。未來在大的雙循環的模式下,新經濟會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我們現在第一要解決的問題是,集中精力把自己的內需市場建設好,讓它無論從體量還是創新,都能成為世界一流的市場。
以下為演講全文,略有刪減:
CDF Talk的朋友們大家好,今天很榮幸能夠跟大家在這裡交流。疫情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思考時機,而我想把我最近的思考,尤其對於新經濟的思考,與各位分享。
新基礎設施幫助把疫情的衝擊最小化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軌跡。
如果我們繪製一個典型城市居民在疫情中的畫像,可能是這樣:
生活上,減少非必要的外出,加大網購和外賣的頻次。如果會做飯,可能還會大量使用生鮮電商。
工作上,剛開始在家辦公,大量使用協同辦公軟體,用釘釘、企業微信等解決大部分工作問題。後來復工了,也大幅減少了出差的次數,可能會更多用騰訊會議等視頻會議系統。
學習上,孩子長時間待在家,可能要多買一個iPad給孩子上各種各樣的網課。
娛樂上,畢竟出去的時間少了,更多時間在家,確實能多追點劇、多看點短視頻、多玩會兒遊戲放鬆下。
我們之所以能把疫情的衝擊最小化,是因為擁有了一個雖然受影響但仍基本健康的生活條件,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東西在支撐著,那就是新經濟公司所主導建立起來的一套新基礎設施。
電商、外賣、出行服務解決了線下需求;雲技術、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又解決了線上需求。
正是這些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備,幫我們儘可能將疫情的影響降到了最低。
新經濟公司在重構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
生活在一個網際網路和新技術改變社會的時代,我們很容易體驗到新經濟公司的產品,觀察到他們強勁的財務表現,感慨他們日益膨脹的市值。這很正常,尤其是站在資本市場角度,從股東價值最大化衡量,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思路。
但在這裡我想強調的是,新經濟公司這些年在做的最基本的一件事,是對整個社會基礎設施的重構。
如今,新經濟公司以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主動地參與到基礎設施建設的方方面面,並很快把這些基礎設施推進到世界超一流的水準。
舉個例子:中國快遞業的龍頭公司有一大半都來自一個叫桐廬的縣城,他們有一往無前的草莽企業家精神。但你可能很難想像他們為何有如此超前的戰略規劃能力和執行力。
事實是,淘寶每年的雙11 把一個月的訂單需求都集中在1天爆發出來,為了滿足平臺的需求,這些快遞公司不得不提前布局,擴充產能。結果今年擴出來的承接雙11的產能,剛好為下一年快速增長的需求奠定了基礎。
幾年下來,中國的快遞業,變成世界上規模最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代表,將FedEx、UPS等海外巨頭,牢牢鎖死在高端國際快遞的小市場裡。
其他的例子還有很多。阿里和騰訊建成龐大的雲服務體系,美團和餓了麼建立的城市騎手體系,滴滴建立的網約車司機體系等等,都是新基礎建設的一部分。企業在為自己的需求建設的時候,實際上這些也成為了社會建設的一部分。
新經濟,賦能「雙循環」
中國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把出口、基建、房地產等手段都發揮到了極致。但我國此前主流的增長範式,從某種角度來看都不強調國內消費潛能。比如出口拉動的驅動方式,往往需要壓低工人工資以提高產品競爭力。而基建推動型的財政擴張,強化了政府在收入分配中的角色。房地產為主的投資驅動,也會擠出居民的其他消費。
面對當前新冠疫情、國際政治等各方面挑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越發成為市場熱議的焦點。怎樣高效地通過促消費來擴大內需,成為了我們未來發展最重要的課題之一,而這也恰恰是新經濟公司可以大施拳腳的地方。
為什麼這麼說?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國外的發展方式,更多的是資本驅動型新經濟,中國新經濟則帶有很強的勞動力驅動型特徵。傳統理論認為,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化,勞動者工資是降低的。這也可以解釋,從80年代初到今天,美國GDP在一路上漲,美國勞動生產率也在不斷增長,大企業高管的工資節節高升,股市更是一飛沖天。但在剔除通脹後,美國勞工階層工資自80年代初開始就再也沒漲過。
而中國的現實是,勞動者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過程中,收入往往是增加的。這是因為數位技術使得同一個勞動者在一段時間內服務的客戶數量增加,提高了效率。我們研究過臨時用工現象,發現過去10年裡中國製造業和建築業藍領,有系統性地向服務業藍領遷移的趨勢。他們的收入在這個遷移的過程中也都是增加的。新經濟提升了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有助於促進消費。
第二,主流的新經濟公司,幾乎都是從衣食住行玩的角度出發。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也系統性地推動了我國基礎設施的重構。如果說上一輪中國工業化基礎設施的建設中政府是背後的最大推手,那麼新經濟公司所推動的新基礎設施建設則完全是市場化的選擇。
新經濟公司從一開始就普遍面臨資本關注和過度競爭,除了提高效率、增強競爭力,幾乎沒有別的辦法。那些在市場化拼殺中一路闖出來的頭部公司,普遍具備穩定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有意願、有能力再加碼投入以換取更大的成果。
結果就是,我們本土的網際網路平臺完全主導了基礎設施建設的走向,在雲、人工智慧、大數據、物流、供應鏈等基礎設施上大量而長期地投入。
當下中國的年輕人出國之後都感覺非常不適應:行動支付不普及,沒有共享單車,網約車太貴, 網購和外賣又慢又貴。
不知不覺中,我們在衣食住行、精神文化領域的消費,都在享受全球一流的新基礎設施。在這些行業裡,我們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第三,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同時,還要重視「雙循環相互促進」。中國新經濟企業往外走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中國新經濟企業有兩點突出優勢。一是我們有一大批一流、敬業、有能力的企業家。二是新經濟企業是在我國一流的基礎設施之上打造出來的,他們的創新模式一定是走在最前面的。我國新經濟企業在往外走的過程中,可以把新模式帶到國外,能夠幫助當地市場建設自己的基礎設施,也為其在當地市場未來的發展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未來在大的雙循環的模式下,新經濟會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總的來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新經濟公司,尤其是新經濟平臺型公司的影響力已經不再是某個細分行業的某個公司了。它們可以在我們的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作用,也理應成為宏觀政策觸達實體經濟的新抓手。
而站在新經濟平臺公司的角度看,這些新經濟公司是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踐行者,普遍有強烈的動機回報社會,願意為經濟打造即插即用的基礎設施能力,在國內大循環、國際雙循環的新經濟秩序中貢獻自己的能量。
我們期待未來一切被連接,期待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我們期待吃得更好、住得更好、生活更好,期待購物更多實惠、更多樂趣。我們還期待這些美好的生活,都被記錄在我們心中。謝謝大家!
Q&A
主持人:田薇
田薇:中國的新經濟公司已經形成了相當的規模,而且與實體經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很多的互動,但是也有人認為,新經濟公司不僅沒有創造更多新的價值,反而拿走了之前傳統產業的相關強項,請問您怎麼看待這種討論呢?
包凡:有一部分傳統經濟的企業適應不了潮流,而在過程中被淘汰,這很正常。其實,所謂的創造性的破壞,這應該是任何一個創新過程中都會經歷的。
但是,從事實、數據的角度來看,新經濟企業一定是在把總量、把蛋糕做大,而且,這不僅僅是一個量的問題,更主要是一個質的問題。
對每個新經濟企業或平臺來說,可能開始是在為企業自己做事情,但當事情做完後,這個基礎設施是為整個社會所分享的,這最終是在為社會做貢獻的。而且,在這些基礎設施之上,又可以做更多創新的事情,這就不限於平臺,而是賦能於整個社會了。
田薇:現在大家對實體經濟更加重視,尤其是在現在全球經濟環境下。您提到的新經濟公司在實體經濟中會起到什麼推波助瀾的作用呢?
包凡:不要把新經濟作為實體經濟的對立面。
實際上,今天的新經濟早已滲透到實體經濟中。目前的衣食住行中是有哪些可以與新經濟服務脫鉤的嗎?估計每一樣都脫不了鉤。
現在線下的每個店使用雲技術,有自己的小程序引流,用新經濟的體系進行支付,它背後的物流體系可能也是新經濟物流企業的平臺。這一切的確是很難切分的。
問題的核心是如何提升整個社會的效率。新經濟能做的是,讓消費的需求更高效地得到滿足,讓消費的需求跟供給能高效對接,新經濟的模式創新、技術手段創新,就是讓需求能更好地找到供給,讓供給更好地找到需求,總體提高系統的效率。
田薇:您在演講中特別提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您從一位投資者的角度,如何看待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大循環的現實關係?
包凡: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我們投資人經常說一句話:自強者萬強。
我們投資了很多企業,大多數還是一些初創型企業。往往在早期時都會考慮到行業格局,如何在巨頭的競爭中求生存。但討論回來最終都是一個結果,就是靠實力說話。一個企業的核心還是把自己的事情幹好,比如你今天擔心哪個巨頭會打你,明天擔心會進入哪個巨頭的射程,這些想太多也沒用。
我們現在第一要解決的問題是,集中精力把自己的內需市場建設好,讓它無論從體量還是創新,都能成為世界一流的市場。
另一方面,雙循環是不矛盾的,當我們擁有一個世界一流的市場時,會給很多國外的夥伴帶來商機,大家都願意進入這個市場。
反之,在中國市場鍛鍊出來的新經濟企業家都是最優秀的,一定會有溢出效應,會把先進的經驗帶到其他市場中去。所以,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再保持一個開放的態度,為世界上更多的人提供支持和幫助,這是我對雙循環的理解。
田薇:疫情給大家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多的變化。新的媒體、渠道、供應鏈、消費者、體系建設等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能為我們分析一下在未來到底會有什麼變化?
包凡:我覺得疫情並沒有改變很多事情,它只是把原來已經在發生的事情進行了加速。
比如今天我們的在線採訪,其實在線採訪之前就存在了,只是大家還沒有習慣,還是覺得見面好,接受有一定的難度,現在大家就都欣然接受了。如果沒有疫情,也許5年後才能發展成這樣。
再比如我們今年做了幾個IPO,全是線上做的雲路演,這在去年都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我們現在面臨一些國際形勢方面的挑戰,疫情在加速這些進程,也會涉及從個人到組織到企業,乃至到整個社會的適應性問題。越早做好準備的、適應性越強的,越能順應這個加速進程帶來的變化。不適應的就慢慢被淘汰了。
田薇:我們看到現在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現象,很多比較好的頭部的資源越來越少。對於華興這樣PE和投行兩個業務都在進行的機構來說,有沒有新的想法、打法?
包凡:我們在疫情中做了很多思考和沙盤預演,那個時候有個強烈的感覺,就是頭部的資產價格會漲。主要原因是流動性相當多,而且越是在大的不確定性環境中,大家越追求確定性,而確定性相對體現在頭部。
更深層次的考量是,疫情加速了企業層面的變化。目前在企業的戰略、組織能力、適應變化能力、風險控制能力等方面,頭部資產的表現普遍超過同行,這有底層的、基本面的支持。今年上半年的頭部企業業績都是相當亮麗的,我們的判斷是基於這個大邏輯的。
今年上半年我們的投資力度超過了過去兩年。比較慶幸的是,上半年大家都在觀望的時候,我們捕獲了一些機會。
田薇:中美關係目前處於我們都沒有經歷過的階段,很多新經濟公司還在赴美上市。對於這種現象,您作為一個投資者怎麼看?未來您認為一個好的解決方案會是什麼?
包凡:每個企業在資本市場的決策都有獨特性,從企業家或者企業自身等方方面面來考慮。總體來說,對於諸如金融脫鉤之類的說法,我沒有那麼悲觀。可能會有人想做到讓兩個體系脫鉤,乃至金融脫鉤。但是從金融本質來說,金融是一個聯繫的角色,相當於灌溉的系統,很難物理上割裂。
摩擦雖然會有,但做到系統割裂,不是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所在。我個人在這件事上比較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