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興資本董事長、CEO包凡:新經濟在重構社會基礎設施

2020-12-17 中國經濟網

  由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主辦的 CDF TALK 第九期在線直播中,中國國際電視臺主持人田薇對話華興資本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包凡。包凡表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越發成為市場熱議的焦點,怎樣高效的通過促消費來擴大內需,成為了未來發展最重要的課題之一,這也恰恰是新經濟公司可以大施拳腳的地方。

  包凡表示,電商、外賣、出行服務解決了線下需求,雲技術、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又解決了線上需求,正是這些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備,幫助我們儘可能地將疫情的影響降到了最低。新經濟能做的是更高效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把需求跟供給高效對接,從而總體提高系統效率。未來在大的雙循環的模式下,新經濟會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我們現在第一要解決的問題是,集中精力把自己的內需市場建設好,讓它無論從體量還是創新,都能成為世界一流的市場。

  以下為演講全文,略有刪減:

  CDF Talk的朋友們大家好,今天很榮幸能夠跟大家在這裡交流。疫情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思考時機,而我想把我最近的思考,尤其對於新經濟的思考,與各位分享。

  新基礎設施幫助把疫情的衝擊最小化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軌跡。

  如果我們繪製一個典型城市居民在疫情中的畫像,可能是這樣:

  生活上,減少非必要的外出,加大網購和外賣的頻次。如果會做飯,可能還會大量使用生鮮電商。

  工作上,剛開始在家辦公,大量使用協同辦公軟體,用釘釘、企業微信等解決大部分工作問題。後來復工了,也大幅減少了出差的次數,可能會更多用騰訊會議等視頻會議系統。

  學習上,孩子長時間待在家,可能要多買一個iPad給孩子上各種各樣的網課。

  娛樂上,畢竟出去的時間少了,更多時間在家,確實能多追點劇、多看點短視頻、多玩會兒遊戲放鬆下。

  我們之所以能把疫情的衝擊最小化,是因為擁有了一個雖然受影響但仍基本健康的生活條件,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東西在支撐著,那就是新經濟公司所主導建立起來的一套新基礎設施。

  電商、外賣、出行服務解決了線下需求;雲技術、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又解決了線上需求。

  正是這些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備,幫我們儘可能將疫情的影響降到了最低。

  新經濟公司在重構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

  生活在一個網際網路和新技術改變社會的時代,我們很容易體驗到新經濟公司的產品,觀察到他們強勁的財務表現,感慨他們日益膨脹的市值。這很正常,尤其是站在資本市場角度,從股東價值最大化衡量,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思路。

  但在這裡我想強調的是,新經濟公司這些年在做的最基本的一件事,是對整個社會基礎設施的重構。

  如今,新經濟公司以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主動地參與到基礎設施建設的方方面面,並很快把這些基礎設施推進到世界超一流的水準。

  舉個例子:中國快遞業的龍頭公司有一大半都來自一個叫桐廬的縣城,他們有一往無前的草莽企業家精神。但你可能很難想像他們為何有如此超前的戰略規劃能力和執行力。

  事實是,淘寶每年的雙11 把一個月的訂單需求都集中在1天爆發出來,為了滿足平臺的需求,這些快遞公司不得不提前布局,擴充產能。結果今年擴出來的承接雙11的產能,剛好為下一年快速增長的需求奠定了基礎。

  幾年下來,中國的快遞業,變成世界上規模最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代表,將FedEx、UPS等海外巨頭,牢牢鎖死在高端國際快遞的小市場裡。

  其他的例子還有很多。阿里和騰訊建成龐大的雲服務體系,美團和餓了麼建立的城市騎手體系,滴滴建立的網約車司機體系等等,都是新基礎建設的一部分。企業在為自己的需求建設的時候,實際上這些也成為了社會建設的一部分。

  新經濟,賦能「雙循環」

  中國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把出口、基建、房地產等手段都發揮到了極致。但我國此前主流的增長範式,從某種角度來看都不強調國內消費潛能。比如出口拉動的驅動方式,往往需要壓低工人工資以提高產品競爭力。而基建推動型的財政擴張,強化了政府在收入分配中的角色。房地產為主的投資驅動,也會擠出居民的其他消費。

  面對當前新冠疫情、國際政治等各方面挑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越發成為市場熱議的焦點。怎樣高效地通過促消費來擴大內需,成為了我們未來發展最重要的課題之一,而這也恰恰是新經濟公司可以大施拳腳的地方。

  為什麼這麼說?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國外的發展方式,更多的是資本驅動型新經濟,中國新經濟則帶有很強的勞動力驅動型特徵。傳統理論認為,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化,勞動者工資是降低的。這也可以解釋,從80年代初到今天,美國GDP在一路上漲,美國勞動生產率也在不斷增長,大企業高管的工資節節高升,股市更是一飛沖天。但在剔除通脹後,美國勞工階層工資自80年代初開始就再也沒漲過。

  而中國的現實是,勞動者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過程中,收入往往是增加的。這是因為數位技術使得同一個勞動者在一段時間內服務的客戶數量增加,提高了效率。我們研究過臨時用工現象,發現過去10年裡中國製造業和建築業藍領,有系統性地向服務業藍領遷移的趨勢。他們的收入在這個遷移的過程中也都是增加的。新經濟提升了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有助於促進消費。

  第二,主流的新經濟公司,幾乎都是從衣食住行玩的角度出發。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也系統性地推動了我國基礎設施的重構。如果說上一輪中國工業化基礎設施的建設中政府是背後的最大推手,那麼新經濟公司所推動的新基礎設施建設則完全是市場化的選擇。

  新經濟公司從一開始就普遍面臨資本關注和過度競爭,除了提高效率、增強競爭力,幾乎沒有別的辦法。那些在市場化拼殺中一路闖出來的頭部公司,普遍具備穩定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有意願、有能力再加碼投入以換取更大的成果。

  結果就是,我們本土的網際網路平臺完全主導了基礎設施建設的走向,在雲、人工智慧、大數據、物流、供應鏈等基礎設施上大量而長期地投入。

  當下中國的年輕人出國之後都感覺非常不適應:行動支付不普及,沒有共享單車,網約車太貴, 網購和外賣又慢又貴。

  不知不覺中,我們在衣食住行、精神文化領域的消費,都在享受全球一流的新基礎設施。在這些行業裡,我們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第三,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同時,還要重視「雙循環相互促進」。中國新經濟企業往外走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中國新經濟企業有兩點突出優勢。一是我們有一大批一流、敬業、有能力的企業家。二是新經濟企業是在我國一流的基礎設施之上打造出來的,他們的創新模式一定是走在最前面的。我國新經濟企業在往外走的過程中,可以把新模式帶到國外,能夠幫助當地市場建設自己的基礎設施,也為其在當地市場未來的發展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未來在大的雙循環的模式下,新經濟會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總的來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新經濟公司,尤其是新經濟平臺型公司的影響力已經不再是某個細分行業的某個公司了。它們可以在我們的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作用,也理應成為宏觀政策觸達實體經濟的新抓手。

  而站在新經濟平臺公司的角度看,這些新經濟公司是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踐行者,普遍有強烈的動機回報社會,願意為經濟打造即插即用的基礎設施能力,在國內大循環、國際雙循環的新經濟秩序中貢獻自己的能量。

  我們期待未來一切被連接,期待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我們期待吃得更好、住得更好、生活更好,期待購物更多實惠、更多樂趣。我們還期待這些美好的生活,都被記錄在我們心中。謝謝大家!

  Q&A

  主持人:田薇

  田薇:中國的新經濟公司已經形成了相當的規模,而且與實體經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很多的互動,但是也有人認為,新經濟公司不僅沒有創造更多新的價值,反而拿走了之前傳統產業的相關強項,請問您怎麼看待這種討論呢?

  包凡:有一部分傳統經濟的企業適應不了潮流,而在過程中被淘汰,這很正常。其實,所謂的創造性的破壞,這應該是任何一個創新過程中都會經歷的。

  但是,從事實、數據的角度來看,新經濟企業一定是在把總量、把蛋糕做大,而且,這不僅僅是一個量的問題,更主要是一個質的問題。

  對每個新經濟企業或平臺來說,可能開始是在為企業自己做事情,但當事情做完後,這個基礎設施是為整個社會所分享的,這最終是在為社會做貢獻的。而且,在這些基礎設施之上,又可以做更多創新的事情,這就不限於平臺,而是賦能於整個社會了。

  田薇:現在大家對實體經濟更加重視,尤其是在現在全球經濟環境下。您提到的新經濟公司在實體經濟中會起到什麼推波助瀾的作用呢?

  包凡:不要把新經濟作為實體經濟的對立面。

  實際上,今天的新經濟早已滲透到實體經濟中。目前的衣食住行中是有哪些可以與新經濟服務脫鉤的嗎?估計每一樣都脫不了鉤。

  現在線下的每個店使用雲技術,有自己的小程序引流,用新經濟的體系進行支付,它背後的物流體系可能也是新經濟物流企業的平臺。這一切的確是很難切分的。

  問題的核心是如何提升整個社會的效率。新經濟能做的是,讓消費的需求更高效地得到滿足,讓消費的需求跟供給能高效對接,新經濟的模式創新、技術手段創新,就是讓需求能更好地找到供給,讓供給更好地找到需求,總體提高系統的效率。

  田薇:您在演講中特別提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您從一位投資者的角度,如何看待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大循環的現實關係?

  包凡: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我們投資人經常說一句話:自強者萬強。

  我們投資了很多企業,大多數還是一些初創型企業。往往在早期時都會考慮到行業格局,如何在巨頭的競爭中求生存。但討論回來最終都是一個結果,就是靠實力說話。一個企業的核心還是把自己的事情幹好,比如你今天擔心哪個巨頭會打你,明天擔心會進入哪個巨頭的射程,這些想太多也沒用。

  我們現在第一要解決的問題是,集中精力把自己的內需市場建設好,讓它無論從體量還是創新,都能成為世界一流的市場。

  另一方面,雙循環是不矛盾的,當我們擁有一個世界一流的市場時,會給很多國外的夥伴帶來商機,大家都願意進入這個市場。

  反之,在中國市場鍛鍊出來的新經濟企業家都是最優秀的,一定會有溢出效應,會把先進的經驗帶到其他市場中去。所以,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再保持一個開放的態度,為世界上更多的人提供支持和幫助,這是我對雙循環的理解。

  田薇:疫情給大家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多的變化。新的媒體、渠道、供應鏈、消費者、體系建設等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能為我們分析一下在未來到底會有什麼變化?

  包凡:我覺得疫情並沒有改變很多事情,它只是把原來已經在發生的事情進行了加速。

  比如今天我們的在線採訪,其實在線採訪之前就存在了,只是大家還沒有習慣,還是覺得見面好,接受有一定的難度,現在大家就都欣然接受了。如果沒有疫情,也許5年後才能發展成這樣。

  再比如我們今年做了幾個IPO,全是線上做的雲路演,這在去年都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我們現在面臨一些國際形勢方面的挑戰,疫情在加速這些進程,也會涉及從個人到組織到企業,乃至到整個社會的適應性問題。越早做好準備的、適應性越強的,越能順應這個加速進程帶來的變化。不適應的就慢慢被淘汰了。

  田薇:我們看到現在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現象,很多比較好的頭部的資源越來越少。對於華興這樣PE和投行兩個業務都在進行的機構來說,有沒有新的想法、打法?

  包凡:我們在疫情中做了很多思考和沙盤預演,那個時候有個強烈的感覺,就是頭部的資產價格會漲。主要原因是流動性相當多,而且越是在大的不確定性環境中,大家越追求確定性,而確定性相對體現在頭部。

  更深層次的考量是,疫情加速了企業層面的變化。目前在企業的戰略、組織能力、適應變化能力、風險控制能力等方面,頭部資產的表現普遍超過同行,這有底層的、基本面的支持。今年上半年的頭部企業業績都是相當亮麗的,我們的判斷是基於這個大邏輯的。

  今年上半年我們的投資力度超過了過去兩年。比較慶幸的是,上半年大家都在觀望的時候,我們捕獲了一些機會。

  田薇:中美關係目前處於我們都沒有經歷過的階段,很多新經濟公司還在赴美上市。對於這種現象,您作為一個投資者怎麼看?未來您認為一個好的解決方案會是什麼?

  包凡:每個企業在資本市場的決策都有獨特性,從企業家或者企業自身等方方面面來考慮。總體來說,對於諸如金融脫鉤之類的說法,我沒有那麼悲觀。可能會有人想做到讓兩個體系脫鉤,乃至金融脫鉤。但是從金融本質來說,金融是一個聯繫的角色,相當於灌溉的系統,很難物理上割裂。

  摩擦雖然會有,但做到系統割裂,不是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所在。我個人在這件事上比較樂觀。

相關焦點

  • 華興資本CEO包凡:新經濟在重構社會基礎設施
    雷帝網 樂天 9月25日報導華興資本CEO包凡日前與中國國際電視臺主持人田薇展開交流,包凡表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越發成為市場熱議的焦點,怎樣高效的通過促消費來擴大內需,成為了未來發展最重要的課題之一,這也恰恰是新經濟公司可以大施拳腳的地方。
  • 華興上市,包凡要擁抱世界
    9月27日,華興資本董事長、創始人包凡和華興資本聯合創始人兼醫療行業團隊主管謝屹璟共同敲響了位於港交所的銅鑼,喜歡打拳擊的包凡此時似乎用上了全身力氣,鼓聲震天。臺下,是成為資本合伙人沙燁,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以及基石投資人螞蟻金服、雪湖資本、LGT資本等。這天也是包凡父親的生日,包凡說,這算是給父親最好的禮物。
  • 華興資本包凡:消費公司需要健全在行業內、在產業鏈上的核心能力
    IPO前,泡泡瑪特背後的主要機構投資方包括華興資本、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黑蟻資本、正心谷資本、蜂巧資本等。談及當時的投資邏輯時,華興資本董事長、基金創始合伙人包凡表示,事實上華興一直強調「研究前置」, 對社交媒體的話題熱度、線上渠道的銷售情況、線下零售的數據反饋等多維度都對消費熱點現象都有及時的監測,較為及時地捕捉到了泡泡瑪特這家公司。
  • 觀點|華興資本包凡:未來10年,如何尋覓科創獨角獸?
    《科創未來》第二期,華興資本集團董事長兼CEO包凡通過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變革、未來投資主題和機會、科創板的設立與運行等方面介紹未來十年將怎樣尋覓科創獨角獸。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濟發展軌跡如何?過去20年,中國不僅坐實了世界工廠的稱號,更成為全球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的力量。
  • 直播入口丨華興資本包凡獨家揭秘,未來十年如何尋找科創獨角獸
    包凡擁有七年華爾街投資銀行經驗,先後服務於摩根史坦利和瑞士信貸。他在2005年創建了華興資本集團,並一路帶領華興資本成為中國領先的服務新經濟的金融機構。包凡直言,未來十年他看好技術創新、消費升級、產業變革的驅動力量,這將深入滲透到各產業鏈條,並由此在各個環節上產生投資機會。
  • 泡泡瑪特登陸港交所 華興資本包凡這樣評價"潮玩第一股"
    隨著這場資本盛宴拉開帷幕,其背後的投資機構也隨之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公開資料顯示,泡泡瑪特十年時間共完成8筆融資,Pre-IPO融資金額超1億美元,由華興資本領投。這筆融資之後不久,泡泡瑪特即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申請書。華興資本集團董事長、基金創始合伙人兼首席投資官包凡曾表示,泡泡瑪特這一筆投資,華興從決策到完成交割前後花了不到20天時間完成。
  • 投資人包凡發布公開信:創業者的信任是華興的立命之本
    作為貝殼找房的重要投資人,華興資本集團董事長、基金創始合伙人包凡發信《致敬貝殼,做難而正確的事——寫在貝殼找房上市之際》,恭喜貝殼順利登陸資本市場。包凡在信中稱,作為貝殼最堅定的戰友,華興有幸能得到公司始終不渝的信任,成為唯一一家為貝殼提供從投資到投行「跨鏈條式金融服務」的機構。看到貝殼今天取得的成績,華興倍感驕傲。
  • 華興資本包凡:未來二十年將是中國品牌系統性崛起的時刻
    華興資本包凡:未來二十年將是中國品牌系統性崛起的時刻 2020-08-01 17:05 | 來源: 全景網
  • 華興資本將IPO 去年營收2.1億美元投行業務佔七成
    邱智麗當新經濟公司掀起赴港IPO熱潮時,一家主要服務於新經濟公司的金融機構華興資本也在香港啟動了上市進程,並有望成新經濟金融服務「第一股」。
  • 36氪專訪|華興資本包凡談新造車:李斌是自上而下,李想是自內而外
    理想汽車成立的第二年,獲得來自華興新經濟基金的投資。「華興新經濟基金」是華興資本旗下的一支私募股權基金,關注結構性投資機會。華興新經濟基金先後投資了理想汽車的A輪及A+輪,累計投資數億元人民幣,華興資本集團董事長、基金創始合伙人包凡也在天使輪個人投資了理想汽車。
  • 36氪專訪 | 華興資本包凡談新造車:李斌是自上而下,李想是自內而外
    理想汽車成立的第二年,獲得來自華興新經濟基金的投資。「華興新經濟基金」是華興資本旗下的一支私募股權基金,關注結構性投資機會。華興新經濟基金先後投資了理想汽車的A輪及A+輪,累計投資數億元人民幣,華興資本集團董事長、基金創始合伙人包凡也在天使輪個人投資了理想汽車。 包凡告訴36氪,這一下注正是因為看好新造車領域裡的巨大市場前景。
  • 華興資本包凡:泡泡瑪特王寧身上有冷靜的韌勁,F1賽車讓我明白極限...
    作者 | 華興資本包凡把自己嚇個半死,也比一滴汗沒掉好。i黑馬註: 包凡,華興資本集團創始人兼執行長,專注新經濟領域,引領華興資本成為中國領先的服務新經濟的金融機構。他先後服務於摩根斯坦利和瑞士信貸,在其投資銀行生涯中,包凡幫助客戶融資超過70億美元,完成超過600億美元的國際併購業務。
  • 第八屆華興醫療與生命科技領袖峰會:新常態,新動力 | 華興活動
    作為中國醫藥健康創新企業長期的陪伴者,10月30日華興資本如約以「新常態,新動力」為主題,邀請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兼總裁吳曉濱,華大基因執行長尹燁,天境生物創始人、董事長臧敬五,Apollomics聯合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餘國良,華大因源執行長陳唯軍等近百位重磅嘉賓齊聚第八屆華興醫療與生命科技領袖峰會。
  • 華興包凡稱泡泡瑪特為中國第一娛樂IP平臺
    被稱為「中國新經濟超級獨角獸捕手」的華興資本也於今年搭上了泡泡瑪特最後一趟列車——公開信息顯示,今年4月,泡泡瑪特完成了超1億美元的Pre-IPO輪融資,華興資本領投。這筆投資由華興資本集團董事長、基金創始合伙人及首席投資官包凡親自主導,「項目從開始到完成交割沒有超過二十天」。而當初包凡的這項「超快決策」也為今天的華興資本帶來了豐厚回報。
  • 又見券商更名:華菁證券更名華興證券 華興資本布局有何新戰略
    在更名後,華興證券的業務主體和法律關係不變,該公司名稱變更不影響原有的各項權利及義務。華興證券將藉助股東華興資本集團在新經濟領域打下的堅實基礎,專注為新經濟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的境內資本市場服務。
  • 華興資本包凡:科創板開市一年,放開盈利門檻意義深遠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專訪華興資本包凡:科創板開市一年,放開盈利門檻意義深遠7月22日,科創板迎來開市一周年。回望過去一年,有許多問題的答案已經清晰可見。在科創板設立之初,各界對這一突破性改革有期待也有憂慮。
  • 專訪華興資本包凡:科創板開市一年 放開盈利門檻意義深遠
    原標題:專訪華興資本包凡:科創板開市一年,放開盈利門檻意義深遠   7月22日,
  • 為什麼總是華興?
    「不是說他們的想法不對,每個人可能想法、想做的事不一樣,包凡可能就想做今天華興想做的事,所以到後面中間有人離開。」 回顧歷史,押中野蠻生長的中國新經濟行業,可以說是華興的眼光,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與中國新經濟創業者打了多年交道的王力行,曾經明確表達過非常欣賞這個行業的做事風格。
  • 華興資本:擔任泡泡瑪特聯席全球協調人
    中證網訊(記者 董添)12月11日,華興資本對外宣布,作為泡泡瑪特聯席全球協調人、長期資本市場合作夥伴,華興資本在泡泡瑪特上市過程中基於對消費網際網路領域的深刻理解及對全球知名投資機構長期深度的覆蓋,為泡泡瑪特帶來大量優質投資人。
  • 貝殼上市左暉身家大漲760億人民幣,站在背後的包凡成為最大贏家
    而成功上市的背後,前期參與投資貝殼的機構們可謂回報滿滿,其中尤以既是聯席主承銷商又是早期投資方的華興資本受益最大。據了解,華興資本旗下華興新經濟基金參與了鏈家(貝殼前身)的多輪融資。從股權架構上來看,華興資本董事長包凡持股達到3.8%,是公司第五大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