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誦咒語或禮讚文但不懂意思,這樣的念誦有效嗎?

2020-12-16 重樓逾陀

補充知識能量,一起了解: 向度母祈願的眉角 !

【知識篇 : 念誦咒語或禮讚文但不懂意思,這樣的念誦有效嗎?】

念誦咒語或祈願文時,我們往往會對於其「力量」有三種誤會:

力量來自信心,只要抱持誠信,就會有效。力量來自發音,必須發音標準,才能達成目的。力量來自理解,要懂得念誦內容的意思,才能產生效益。

事實上,上述這些條件都是「加成」 對於更深入的修行人來說,的確能夠對念誦時的功效,產生重要的助力。

然而,它們都並非最根本的要素:

念誦咒語或祈願文,其實就像「呼叫」一樣。我們透過念誦,呼叫綠度母、召喚聖度母,請她來幫助我們,因此,不論我們是否理解、是否發音正確、是否存有信心,一旦念誦聖度母的咒語或祈願文,她們就會即刻回應我們。

就像牙牙學語的孩子在叫喚媽媽時,媽媽會因為孩子沒有信心、發音不正確或不知道叫的是什麼,就不理會他嗎?當然不會。

然而,聖度母回應我們,不代表就能達成「效益」。因為就如滿願會所強調:聖度母是一個助力,幫我們所具有的素材,轉化為我們所想要的結果。因此,她回應我們的呼喚時,如果我們沒有素材,她也會感到很灰心、很愛莫能助。

相關焦點

  • 春節期間念誦的經文和咒語全在這裡了!祈福來年諸事順利~
    所以化現成菩薩倒駕慈航,循聲救苦,施與稱念菩薩名號的人無邊利益,眾生有苦有難,菩薩有求必應,無論求姻緣,求生子,求財富,求健康,只要至誠念誦,菩薩無不滿願,大年三十念誦觀世音菩薩名號,實在是非常簡單超級有效的祈福方式。
  • 3個重點,教你快速搞懂那些咒語可以隨意念誦!
    所謂的咒語,大多是以梵文為主的印度語中,一系列詞彙所組成的句子。透過念誦這些句子,可以對人生產生改變:這些改變包括人生際遇的改變、外在物質的改變與內在心靈的改變等等,這種改變時常被稱為「感應」、「成就」或是「悉地」。
  • 念誦心經的時候需要明白它的念誦步驟和回向方法
    《心經》是非常受歡迎的經典,很多人都能完整念誦《心經》,但是,除了要完整地念完《心經》的內容以外,我們還要做完回向才算是完成了整個步驟。所以,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修持《心經》,下面我整理了誦讀《心經》的步驟以及回向文,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 大悲咒咒語非常厲害,但是念誦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大悲咒是現在很多的人在修行,但是師兄知道在誦持大悲咒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嗎?師兄在誦讀的過程中,如果了解誦持大悲咒的注意事項,那麼師兄念誦的大悲咒的效果就會更加的好,下面我們就去簡單的了解誦持大悲咒的注意事項是什麼吧!
  • 念誦心經的儀軌有哪些方面呢?該如何回向呢?我們來看一下
    經常念誦《心經》有很多的好處,而且《心經》全文非常簡短。很多人都喜歡念誦《心經》,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心經》的念誦儀軌和如何回向。所以,下文就具體講解一下《心經》的念誦儀軌和回向。首先來說《心經》的念誦儀軌。
  • 今天請一定念誦這些經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回遮儀軌加倍咒嗡 桑巴Ra 桑巴Ra 波瑪納薩Ra 瑪哈臧巴巴 吽 帕的 梭哈禮讚文無可言思般若度 不生不滅虛空體如昔時天王帝釋思惟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義,依止念誦而遣除魔王波旬等一切違緣。如是我亦思惟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義,依止念誦,魔王波旬等一切違緣,願皆遣除(拍手),願成無有(拍手),願成寂滅(拍手),願極寂滅(拍手)。
  • 除夕夜照做一遍,春節念誦,諸事順利!!
    念誦阿彌陀佛聖號,現世利益是獲得無量福報,來世利益則是不再輪迴。能在除夕這天虔誠念誦阿彌陀佛聖號,無疑是最為殊勝最功德無量的祈福方式。循聲救苦,施與稱念菩薩名號的人無邊利益,眾生有苦有難,菩薩有求必應,無論求姻緣,求生子,求財富,求健康,只要至誠念誦,菩薩無不滿願,大年三十念誦觀世音菩薩名號,實在是非常簡單超級有效的祈福方式。
  • 作明佛母心咒念誦儀軌
    作明佛母心咒念誦儀軌發菩提心頂禮三寶,願充滿虛空之際有情父母,脫離六趣苦因及苦果,證得原始怙主之界,是故吾乃發心修持深奧之道。作明佛母贊•青蓮弓箭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造索達吉堪布 譯舍諸佛勝母總集面,憶時有寂諸福祉,如吸鐵石令招集,禮讚有壞作明母
  • 大悲咒釋疑:大悲咒念誦的正確方法
    1、雖然說我們誦讀的大悲咒的字數不是很多,但是全文都是咒語,並且咒語在佛門中是不能夠翻譯的,所以說是沒有白話文的,同時也是表明了誦讀大悲咒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經文的晦澀難懂,再加上誦讀是比較枯燥,所以說沒有耐心和定力的人是誦讀不下來的,所以說我們在誦讀之前將自己的思維放開,讓自己能有更多的能力去思考經文的意思,如果讓我們分神的話,那麼我們就會沒有精力去思考經文的意思,誦讀的非常疲憊,
  • 供養、灑掃佛舍利塔之果報與繞塔念誦滿願、親見觀音之咒語
    應該造微小的塔,不應該這麼耗費成本,這樣既能費事,又能快速完成。因為這個口業,他死後墮入地獄,地獄業盡,轉生為醜陋的眾生。在迦葉佛時,轉生為一種鳥,見到迦葉佛和眾比丘,就常右繞聖眾,即順時針旋繞。以此善根,得生人趣。後來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出家,證阿羅漢果。
  • 念誦《金剛經》的神奇感應實例
    此經對我的經驗,有這樣奇妙。在歷史記載中,更有非常多的感應。抗戰八年,出門在外,跟家裡父母分離,生死不可知,那時我只有一個願力,每天晚上睡覺以前,一定要給我父母念金剛經、心經。這是我的秘密,我心中自己的願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經驗上知道,感應力量非常大,非常大,我只能向諸位報告到這裡。
  • 神秘的咒語!
    3持咒的要領和方法 咒語是帶有高能量的信息流,決非簡單的音頻聲波所能概言。咒語有物理性能,它能產生次聲波,助長功能。所以說咒語不可泛泛而念。「六字訣」也是這樣,需要有一定的操作要領。口吐鼻吸要配合動作。
  • 漢族弟子念誦藏傳佛教儀軌是音譯好還是意譯好?【普巴扎西仁波切】
    往昔很多高僧大德告訴漢族弟子在念誦時也有音譯的地方,比如《大自在祈禱文》按照意譯念誦的很少,多是按照音譯念誦。音譯也有一些,不是全部。但在某些導師那裡音譯可能是全部,他自己的一批弟子必須要按照他的這個特色念誦。最後可能變成每個傳承念法都不一樣,這個導師的念法是這樣的,那個導師的念法是那樣的,每個導師都會整理出自己的一套法本,哪怕沒有太多的書,也必須要有一個功課本,或者一些簡單的問答,這個應該有。
  • 念誦大悲咒全文,但是你的方法對了嗎?
    很多人平時特喜歡念誦大悲咒,這樣會讓自己感到很輕鬆,會讓自己感到很舒服,並且有些人通過念誦大悲咒,自身就會感到神清氣爽。但有些人在念誦時,沒有任何的感覺,也沒有任何的領悟,而出現這樣的情況,就要看看是不是自己念誦大悲咒全文的方法對不對了。
  • 何時何地念誦《地藏經》最好?怎樣念誦《地藏經》及如何回向?
    二、在什麼時間念誦最好?念誦《地藏經》 一般來說,精神比較好,時間比較充裕的時間段念誦會好一點。比如早上念誦,這個時候精神比較好,時間也是最充裕的,所以推薦在這個時候念誦。這是對一般人而言的,但是有的人在上午有空,有的人在下午有空,有的人在晚上有空,所以這個不能一概而論的。
  • 念誦《阿彌陀佛心咒》,保佑您一生身心安康,遠離病痛!
    《阿彌陀佛心咒》Om Amitabha Arya Siddhi Hum Hrih嗡 阿彌德瓦 阿耶 悉地 吽 舍阿彌陀佛又稱無量佛,念誦阿彌陀佛心咒的功德由於極樂教主多劫勤修,有無量妙德,所以成佛後有無量功德名號,每一名中皆具無量功德,名能召德,所以持名的人以名召德,念誦阿彌陀佛心咒的功德就相應無量了,念誦阿彌陀佛心咒的功德妙用就在這裡。對於念誦阿彌陀佛心咒的功德,諸位需要注意,當你至心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把阿彌陀佛心咒的功德攝即成你自己的功德,即你的凡心成佛心。
  • 17世噶瑪巴 | 大白傘蓋-獅面佛母回遮-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薩迦愈病 | 除障祈願共修 8/8 念誦部分
    平時噶瑪岡倉修持大白傘蓋佛母時,基本上就只會念誦此儀軌,雖然也有附帶念誦山南大士羯磨金剛所寫的回遮文,但儀軌母本並沒有這段文字,因此我們今天不會念誦。噶瑪恰美的這部儀軌,不但流傳於噶舉派和寧瑪派中,連在蒙古地區印刷的文獻中也能看到,所以應該也廣傳、影響到了格魯派。總之,大白傘蓋佛母屬於四部密續當中的事部,是事部當中的如來部。
  • 念誦《佛說療痔病經》治病的真實案例!(附經文及注意事項)
    如果你業障太重,妄想心太多,那就用印祖提倡的十念記數,可以非常有效地對治妄想。印祖的十念記數法,就是念佛的時候,從一數到十,再從一數到十。而不能二十、三十、一百、一千,這樣念不行的,太累了,不容易入靜。
  • 念誦與祛病——藏傳佛教信仰中的生命關懷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宗教所德吉卓瑪出席論壇並做了題為《念誦與祛病——藏傳佛教信仰中的生命關懷》的主題演講。鳳凰網佛教編發德吉卓瑪論文觀點如下(本文系摘錄)。念誦是藏傳佛教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修行方式,信仰者可通過念誦不同內容的經文、禮讚和祈願文等來實現個人的現實訴求,以表白自己的信仰和願望,藉此亦可修養個人的佛學素養和提高佛學知識水平。
  • 念誦近3億觀音心咒的老人·玉樹地震中全部倖存的一個佛教家庭
    念誦六字大明咒近3億的老奶奶念誦六字大明咒1億的老爺爺據大眼睛上師所說,藏地有不少老人,一生精進持念瑪尼咒(即六字大明咒),臨終端坐安詳逝世,走得很好,非常吉祥。長久專注、聚精會神於一個咒語,必定會達到了一定的相應,活著或者死後,都會獲得大利益。如現世平安吉祥,死後往生極樂世界或者普陀山淨土。誦修聖號或者咒語時,發心、攝心、回向等非常重要,而數量亦是不可忽略,你念一萬遍和念誦千萬、億遍,覺受、體驗和加持必然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