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全國企業名稱、經營範圍含「月子」,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企業超9000家。其中,廣東省的月子相關企業最多,其次為山東、安徽。
從註冊資本來看,月子相關企業約28.5%的註冊資本小於100萬,約18.8%的企業註冊資本大於500萬。從成立時間來看,月子相關企業數(全部企業狀態)逐年增多,其中2017年同比增速達88.83%,為近年來最高點。2020年至今,已成立超過2000家月子相關企業。
數據顯示,14.64%的月子相關企業有經營異常,3.22%的企業有開庭公告,3.08%的企業有法律訴訟。在300餘條行政處罰中,違反食品安全管理規定、發布虛假廣告等情況較多,也有因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擅自開展診療活動的情況,如合肥徐大姐月子護理有限公司2017年6月1日因上述行為被罰款7000元,沒收違法所得29600元,沒收用於治療的3包已經拆封使用的中藥飲片。
「月子中心整體現狀是散、亂、差,無證行醫、虛假宣傳等多種問題,產婦不適、寶寶感染等糾紛時有發生。」北京中醫藥大學法律系教授鄧勇指出,月子中心行業只有一個國家指導性標準——《母嬰保健服務場所通用要求》,但不具有強制性,因此企業可以自行選擇使用,監管主體又多元化,涉及市場監管局、衛健委、消防等多個部門,「婆婆」多監管難,發生糾紛後,往往要看發生的問題屬於何種性質,再尋求對應部門監管,也可以向消協投訴。
作為一種新興的行業,月子中心的發展也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關注。新京報記者查詢到,貴州黔南州市場監督管理局、廣西玉林市市場監管局都曾發布過關於「月子中心」行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指出目前尚無任何法律法規明確「月子中心」監管的主管部門,因其行業涉及面較廣,各地在監管中各行其是,要麼是多部門參與管理,要麼是無任何部門明確係統管理,導致監管存在一定的困難。部分月子中心存在著衛生、消防安全、不按合同要求履行等問題,食品安全監管有待加強。
黔南州市場監管局建議,應儘快對「月子中心」等母嬰保健機構監管立法,在全國範圍內儘快確定統一的行業主管行政部門。月子中心的醫療保健成分佔比很大,需要醫生、護士、消毒、營養以及產後催乳和新生兒常見病的急救,均屬於醫療衛生的從業要求,建議將各地衛生健康部門列為行業主管部門。
廣西玉林市市場監管局相關人員則建議,有關部門出臺相關指導意見或相關整治方案,加強衛生、住建、消防等部門溝通協調,形成上下整治合力,進一步規範與促進月子中心母嬰護理服務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有效解決無證照經營、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以及市場價格定位等問題。
「面對現在的亂象,應該重拳出擊,事前、事中、事後監管相結合,也需要一個針對這個行業的監管標準。」鄧勇強調,行業準入門檻應提高,明確執業範圍及主管部門,定期對企業進行飛行檢查,面對消費者投訴及時調查。還可以通過行業協會實行行業資質認定,評星級進行管理,並適用食品安全法、藥品管理法中的懲罰性措施,重罰違規違法企業,通過口碑來維護這個市場。作為消費者,則應貨比三家,養成隨時保存證據的習慣,增強維權意識,提高甄別鑑定能力。
(文章來源:貝殼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