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人類是明明沒有翅膀卻能登上月球的生物啊

2020-12-26 澎湃新聞

一百多年的現代奧運史,5115枚夏季奧運會金牌,1062枚冬季奧運會金牌。這6177次登上最高領獎臺的時刻,代表了榮譽、驕傲、傑出。

但這就是奧林匹克的全部?

有這樣幾個人、幾個故事,也許缺乏金色,但同樣偉大。

勇氣、面對不公、抗爭、不放棄,目的只有一個——

衝過終點!

德裡克·雷蒙德:永遠的DNF

在體育比賽中,成績單上有一個簡語「DNF」,翻譯成中文,就是「未完賽(Did Not Finish)」的意思。對於運動員來說,DNF是他們的噩夢,意味著他們沒有成績,更遑論爭金奪銀。

但在奧運會史,被認為最值得記憶的時刻,卻是一次「DNF」。

德裡克·雷蒙德(Derek Anthony Redmond)是上世紀末的歐洲頂尖400米跑高手,1985年剛出道就打破英國男子400米紀錄,1986年跟隨英國隊登頂歐錦賽4*400米決賽,1991年世錦賽也奪得冠軍。

所有人都相信,在奧運賽場上,他也必然留下自己的印記。但奧運會對這位天才而言,卻仿佛是個夢魘,1988年漢城奧運會,他因傷錯過。事實上,在1992年登上巴塞隆納的土地前,雷蒙德職業生涯經歷了8次手術。每一次,他堅強的意志,讓他重新站回賽場。

在巴塞隆納,他相信自己能夠大幹一場。預賽和四分之一決賽也證明了他的實力,兩場比賽都以小組第一輕鬆晉級。

半決賽,意外發生了。

鳴槍,起跑,加速,雷蒙德很順利的前進著,在自己職業生涯的巔峰期,英國人看上去進軍決賽,甚至挑戰獎牌,將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在150米處,雷蒙德腿筋拉傷,所有人看到他一顛一顛,然後摔倒在地上。

裁判和工作人員走上跑道,想扶起雷蒙德,送他到場邊。雷蒙德勉強站起來,擺了擺手。

頻繁的傷病讓雷蒙德自知這次受傷的打擊,賽後他承認,「那時,我想,這也許是我在奧運賽場最後的時刻了,我得完成我的奧運會。」

雷蒙德的右腿此時已經疼到無法落地,他只能用左腿一蹦一跳的前進,這樣耗費了他大量的力氣,當跳到最後的直道時,雷蒙德覺得自己無法堅持。

這時,一個厚實的身影在他身後出現,傑姆·雷蒙德——德裡克的父親——趕了過來,他讓德裡克倚在自己的肩膀上,兩人一起向終點走去。

德裡克·雷蒙德哭了,他邊靠在父親肩膀上流淚,邊繼續前行。作為一位運動員,他深知,在別人幫助下完成比賽,他只能拿到「DNF」的成績,但父親輕輕的告訴他:「衝過終點,完成你的比賽。」

最終,全場65000名觀眾用最熱烈的掌聲,見證了奧運史上最感人的一幕。

國際奧委會後來用這樣一句話來評價:「力量,可以用磅來計算。速度,可以用秒計算。勇氣?你無法計算勇氣!」

加布蕾拉·安德森-希斯:女人也可以!

如今,馬拉松賽事已經是時尚風潮,其中,女子馬拉松賽也吸引了無數參與者。比如,上海女子國際半馬就是名額難求。

但你知道嗎?在30年前,女子是不允許參加馬拉松比賽的。

直到這個姑娘的出現,改變了一切。

加布蕾拉·安德·森希斯(Gabriela Andersen-Schiess)在瑞士出生,從小就接受阿爾卑斯雪山的洗禮,擅長滑雪,之後她定居美國,也以做滑雪教練為主業。

滑雪對於選手身體素質的要求很大,希斯年輕時開始跑步,以鍛鍊自己的體力。跑著跑著,她就愛上了不斷前進的感覺。而這樣的感覺,能夠發揮到極致,肯定是馬拉松。

但上世紀70年代,馬拉松是拒絕女性參加的。奧運會則根本就不設女子馬拉松項目。一些公眾人士很明白的宣傳:「這可不是女人該待的地方!」他們的理論放在今天可能有些可笑,但在當時大行其道:女人身體的構造,本身就缺乏耐力。

希斯覺得這純粹是胡扯,在平時訓練中,她早已經跑完了馬拉松的距離:「我跑完了42公裡,很多男人卻跑不完!」

從20歲開始,希斯就一次次向國際奧委會寫信,要求讓女性參加馬拉松賽。幸運的是,上世紀6、70年代女性思潮興盛,也讓這群女性跑者找到了機會。希斯和她的同伴們聯繫各項馬拉松賽的主辦者,爭取到比賽的機會。「希斯」們就這樣一次次在賽道上衝向終點,因為他們要證明給那群官僚的老爺們看:女性可以!

終於,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女子馬拉松第一次進入了奧運會。此時,希斯已經39歲了。

她選擇了參加比賽,儘管她知道,自己已經不在巔峰狀態,但作為女子馬拉松的先驅,她無論如何一定要參加一次奧運會比賽。

洛杉磯當天的30攝氏度高溫,南加州熾熱的日光,讓比賽很艱難。年近40歲的希斯身體已經不如年輕時那麼矯健,更糟糕的是,她錯過了賽道最後兩個補水站,導致在進入終點洛杉磯紀念體育場時已經精疲力竭,跌跌撞撞的走過了終點。2小時48分42秒,44位參賽選手中排名第37,這是女子馬拉松先驅最終的奧運成績單。希斯不是很介意,她只在乎,無論她最後的成績如何,她一定要跑完42公裡195米!

因為,女人,也可以完成馬拉松!

譚良德:微笑的悲情英雄

人類的偏見,來自性別,也來自國家、民族。

但這樣的偏見,會毀掉一個人15年的努力。

說到中國奧運的王牌之師,跳水絕對排的上號。從1984年新中國首次參加回歸奧運大家庭,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32年間,9屆大賽,中國跳水隊獲得40枚金牌,誕生33位奧運冠軍。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跳水館的冠軍牆,是必須要奧運冠軍才能上牆,縱然這麼嚴苛的條件,如今一面牆已不夠,擴展到了兩面。

如果說,冠軍牆有最大的遺珠,恐怕非譚良德莫屬。

熊倪、田亮、何衝……在這些跳水王子之前,第一位讓世界見識到中國跳水實力的男生,是譚良德。

也許譚良德是幸運的,1982年,17歲的他獲得全國冠軍,進入國家隊,2年後,新中國首次參加奧運會,對譚良德來說,他不會有前輩們沒有展示自己舞臺的遺憾。

但在自己最好的年代,專攻男子三米跳板的譚良德碰上了洛加尼斯——「跳水皇帝」在1984年和1988年,正創造著自己的神話時代。

如果說1984年主場作戰的洛加尼斯贏了譚良德100多分,是實力差距。但接下去的四年,差距在不斷縮小。1986年遊泳世錦賽,譚良德差洛加尼斯58分;1987年世界盃,譚良德更是縮小到了18分。如果按照正常劇本,譚良德正上演著「奮鬥—崛起—新王者」的劇情。而故事的高潮,顯然應該是1988年漢城奧運會。

但最終,「傲慢的偏見」,毀掉了這一切。

男子三米跳板預賽原本已經可以決定最終的結果,譚良德一直保持第一。而洛加尼斯——這位奧運會開幕前6周已經得知自己攜帶愛滋病病毒的冠軍,預賽中頭部撞跳板受傷,縫了四針。此時全世界沒有人知道洛加尼斯攜帶愛滋病病毒,更不會知道流進泳池的血是否會給其他選手帶來影響。人們只是覺得,這位老將受傷依然再戰,不容易。

決賽,譚良德每一次的動作完成看上去都更漂亮,但洛加尼斯的得分卻會更高,因為裁判覺得,一位帶傷作戰的「皇帝」,是多麼不屈。

又一次,譚良德站在低一點的那個領獎臺上。這也許是他站在那個位置上最不甘的一次,但他還是帶著微笑和洛加尼斯握手、向觀眾揮手。

4年後,沒有了洛加尼斯,但譚良德也老了,在前5輪領先的情況下,體力不支,最後一輪失誤,再次屈居亞軍。

三屆奧運會,三次銀牌,但和4年前一樣,知道自己再也不會回來,知道自己奧運金牌終於只是夢想,譚良德的微笑也沒有褪去。

如果譚良德晚生10年,在中國力量更強大時,他不會受到如此不公的對待,但這位安靜的王子,終究沒有怨天尤人。

他挑戰過,不過世界多麼不公,他對得起自己的付出。

金慄四三:最漫長的完賽

在東亞地區,馬拉松賽很受歡迎。比如,日本首位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就來自馬拉松項目——金慄四三。1912年,他遠渡重洋,從東京前往斯德哥爾摩,參加奧運會比賽。

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的馬拉松比賽當天,比賽氣溫高達40攝氏度!如此高溫的確是運動員的大敵,葡萄牙人拉札羅最終因熱衰竭翌日過世,這也成為現代奧運會首位因賽死亡的選手,在當屆奧運會結束後,國際奧委會一度多次開會探討馬拉松運動是否適合作為奧運會項目。

說到金慄四三,來到斯德哥爾摩前,他經歷了一個月的旅途跋涉;作為傳統的日本人,他對瑞典飲食也不適應;而高溫,最終成為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比賽中途,金慄四三失去意識,暈倒在路邊。當時的奧運會保護措施也沒有如今那麼完善,馬拉松漫長的賽道,沒有那麼多工作人員照顧。幸運的是,路邊一家農戶發現了金慄四三,把他接到家中照料。直到第二天,金慄四三才醒了過來,此時比賽早就結束了。

(1912年奧運會入場式,舉著旗幟的是金慄四三)

在那個缺乏通訊工具的年代,後面的劇情讓人始料不及。金慄四三也沒有回到斯德哥爾摩日本代表團駐地,而是在當地人的幫助下買了回日本的船票。瑞典奧委會方面,由於再也沒有聯繫上金慄四三,甚至在他的檔案留下了「失蹤」。

金慄四三其實後來參加了1920年和1924年奧運會,不過那時也沒什麼百科查詢,各屆奧運會的資料能查到也有限。直到50年後,瑞典奧委會一位工作人員才在資料中偶爾發現,這位「失蹤」的金慄四三健康的居住在日本。

(1912年奧運會所用的鞋「金慄足袋」)

1966年,接著東京奧運會剛剛結束的契機,瑞典電視臺聯繫了金慄四三,詢問他有沒有興趣來到斯德哥爾摩完成當年的比賽。最終,已經76歲的金慄四三同意來繼續自己50多年前的步伐,跑完全程。

1967年3月21日,奧林匹克競賽史上最慢的馬拉松比賽記錄誕生了——54年8個月6日又5小時32分20.379秒。

邁過終點的那一刻,金慄四三笑了:「這真是一條長路,在這場比賽中,我都已經有5個孫子了。」

但,他終究跑完了。

娜塔莉·杜·圖伊託:從帕運會到奧運會

奧斯卡·皮斯託瑞斯,這位田徑場上的「刀鋒戰士」,也許更為人熟知。他參加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舉世矚目。但終究,這位「刀鋒戰士」充滿了爭議,運動領域有人認為依靠義肢參賽本身就是不公平,而之後他槍殺女友更是聲名掃地。

其實,如果說到,世界上第一位參加過奧運會和帕運會的運動員,其實並非皮斯託瑞斯,早在他去倫敦的4年前,在北京,已經有一位姑娘,完成了壯舉。

娜塔莉·杜·圖伊託(Natalie du Toit),這位南非遊泳姑娘,在雅典帕運會上奪得5枚金牌,被稱為「單腿美人魚」。當時光進到北京,「美人魚」遊進了奧運會,代表南非參加10公裡公開水域比賽。

和皮斯託瑞斯相比,娜塔莉也許更有理由驕傲:她參賽,從來不戴任何假肢,不藉助任何科技的力量。17歲時,因為車禍,她截肢掉了左腿,而在此之前,她是南非一顆冉冉升起的遊泳明星。車禍發生後的5個月,娜塔莉回到了泳池,僅僅遊了25米,她筋疲力竭。

就這樣選擇告別遊泳?娜塔莉拒絕了,還是少女的她,畢竟對未來產生了無限遐想:「我就是想看看,我繼續遊泳會發生什麼。」

畢竟擁有著天賦,在參加帕運會,娜塔莉顯示了自己卓越的實力。這個時候,她的訓練館裡,貼了這樣一句詩:

「悲劇不是你不能達到目標,而是你沒有目標去追求。」

她給自己找到的新目標,就是北京奧運會,對,沒錯,北京奧運會,而不僅僅是北京帕運會。

2008年5月的世錦賽上,娜塔莉在公開水域的比賽中奪得第四,成功獲得奧運參賽資格。儘管和普通人相比,她比賽時右腿負擔過重,長距離比賽很容易抽筋。所以對於自己的成績,娜塔莉一直很謙虛:「我不能遊得太快,因為遊太快會抽筋,所以主要要靠我的雙臂。」

就是憑藉自己的雙臂,她依然成為了北京奧運會公開水域比賽的第16名。

事實上,奧林匹克一直願意傳達給世界機會平等和包容的理念。因為這樣的包容,娜塔莉能夠重新追逐自己的夢想。也正因為注視著目標而不斷追求,我們明白了人類有多偉大。

這個特殊的奧林匹克日,我們似乎離奧運會有點遙遠。原本距離東京奧運會開幕只有一個月時間,但全世界的新冠疫情卻讓每位追逐奧林匹克之夢的運動員,不得不繼續等待。

即使等待要延長一年,但沒人會停滯腳步,再多的困難,不會擊倒奧林匹克的精神,不會打敗人類。

「畢竟,人類是明明沒有翅膀卻能登上月球的生物啊。」

只要有絕不放棄的決心,人類又有什麼不能做到。

#保持強大#中國奧運選手在線加油會

一同見證體育的能量!

原標題:《畢竟,人類是明明沒有翅膀卻能登上月球的生物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扒一扒為什麼自阿波羅計劃後人類就再也沒有登上月球
    ——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阿波羅11號的成員之一,第二個登上月球的人。「如果你也有幸參加太空旅行,那麼你會完全相信,其實外星人都在觀察我們...我不知道他們有多少人,他們在哪裡,但我非常肯定他們就在暗中看著我們,這種感覺在月球上特別強烈...」——埃德加·米切爾(Edgar Mitchell),阿波羅14號太空人,第六個登上月球的人。
  • 人類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是誰,是阿姆斯特朗還是我國的嫦娥呢?
    說起人類歷史上誰是第一個登月的人,我們也許都不約而同的說是阿姆斯特朗。其實美國於1969年7月21日蹬月純屬無稽之談。首先說:根據當時的科技技術,美國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如果說美國當時的航天技術確實達到了載人登月的水平,那麼他就不可能停下來。
  • 曾向人類透露月球基地位置,這是怎麼回事?
    如今網際網路日益發達,人類接收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我們通過網際網路也可以發現很多未知的信息。一直以來,外星人都存在成為了人類心中的一個「大患」。近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尋找外星人的蹤跡,但都沒有理想效果。在網絡上也出現了一些自稱外星人的人,比如接下來我們要說的藍鳥人,他聲稱自己是一個外星人並且還暴露了月球基地的位置,這是真的嗎?
  • 人類為什麼曾想炸月球?如果月球爆炸了人類還能存在嗎?
    雖然不能直接說,沒有了月球地球就不會誕生生命,但沒有了月球,地球上很多生命肯定不是今天這個樣子。除了潮汐作用,月球的存在還起到了穩定地球自轉軸傾角的作用,這就像是你快要摔倒的時候,手臂會不自覺地張開一樣,將質量向外分散,可以起到保持穩定的作用。
  • 向人類透露月球秘密基地,這是真的嗎?
    向人類透露月球秘密基地,這是真的嗎?來自外星的「藍鳥人」根據一位熱愛外星人的研究者表示,他認為藍鳥人是真實存在的,有可能只是外星人的一種,藍鳥人的體型巨大,身高至少在2.5米以上,藍鳥人曾說過,地球上有很多人類存在藍鳥人意識,這些意識在地球上出現,只是因為地球上有和藍鳥人相似面貌的鳥類,它們長著鳥類的頭卻擁有人類的身體,和鳥類唯一的區別是沒有翅膀。
  • 中國人何時能登上月球?10年後就可能實現|財約你
    他說:「沒有什麼懼怕的,我在慢慢地走進去,我希望在一個黑暗的通道裡頭,能看到一點點燈光,我又增加了勇氣,再往前走。」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如此迅速的發展,我們邊都沾不上啊。但是他們搞的都是天上的東西,天上的東西掉下來了,我說那我來研究,就從1958年開始起研究,到1976年我已經有些學生了,另外我自己也研究了很多次隕石降落。
  • 太空人登上月球後,返回時卻沒有發射站,那他們是如何返回地球?
    而在幾十年以前,世界上就已經有人能夠登上月球,帶著所有人的期盼人類去對地球以外的世界進行探索。對於每一次的發射任務,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太空人們是如何登上月球的,可是登上月球以後沒有了發射站,太空人們又是如何返回地球的呢?其實對於人類登上月球這已經有了非常長時間的研究,而在進入月球的時候,人們可以觀測到他們是如何被發射的。
  • 為什麼人類沒有演化出翅膀?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再經過幾百萬年的基因變異,人類會不會真的演化出翅膀?人類會演化出翅膀嗎?  首先,我們要為翅膀下個定義,並不是說背部多了一個小肉翅,就可以成為翅膀,而是要能夠像鳥類或者蝙蝠一樣能夠在天空中飛行的,才叫做翅膀。
  • 他將是第一位登上月球的華裔月球太空人,臺灣省林其兒將登上月球
    Artemis是人類重返月球的計劃,自1972年NASA阿波羅計劃結束後,迄今沒有人類登月。而在2024年,Artemis計劃將幫助第一位女性和下一位男性登上月球。美國宇航局局長JimBridenstine上周在甘迺迪太空中心國家太空委員會會議中表示:這是Artemis太空人計劃的第一支核心隊伍,未來還會有更多人加入。」
  • 霍金曾警告人類不再登月?月球真的存在生命嗎?他發現什麼了?
    自古以來月球便是很多文人墨客,思鄉之情的寄託,從古至今,月球便是人類最嚮往的目的地之一。在1969年阿波羅的太空人第1次進入月球,邁出了巨大的一步。如今幾十年過去了,人類再也沒有登陸過月球。據說霍金也曾警告人類不要再嘗試登月,他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他是發現了什麼嗎?
  • 根據多次對月球的探測,人類有可能將月球改造成宜居星球嗎?
    根據人們多次對月球的探測,人們已經很清楚地掌握了月球本身的基本特徵以及表面的環境特點,對比上述生命宜居的條件,我們可以比較明顯地看出月球對於生命體生存的「支撐」程度是怎麼樣的。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那麼有沒有可能我們將它改造成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呢?一個星球要實現宜居的目的,至少要具備如下幾個特點:有適宜的溫度區間。
  • 美國宇航局發現月球表面有水,人類移居月球夢想成真?
    於是那些個堅持將人類移居月球的科學家再次蹦出來,大談移居月球的宏偉計劃,他們認為過去不敢提出人類移居月球,主要原因是在月球表面沒有發現葉待水,再這一根本性問題已經被證實,月球表面既然存在水資源,人類就有可能在月球生活,如此一來,人類移居月球計劃似乎順理成章的應該實施了。
  • 美國女子為了實現飛天夢,花100萬美金在體內植入翅膀,能飛嗎?
    自古以來,古人們對天空中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出現開始到現在,人類成功登上了月球,利用先進的科技一睹宇宙風採,現在人在仰望天空的時候,希望未來自己能夠飛天。早在明朝的時候,我國的人才想利用火箭飛向天空,如今人類已經成功實現了飛天夢想。
  • 登上月球的太空人,回地球後願意一生事奉上帝
    ,就我個人說是一小步,就全人類說是一大步。他因準備飛往月球,無法按時參加教會的聖餐禮拜,就要求牧師讓他先行擘餅,牧師同意了,他們兩人在神面前禱告,牧師就把聖餅擘了一小塊給他,他為了要符合聖經的原則,並沒有先吃。拿去縫在太空衣裡,然後飛往月球去了,到了那天教會正在領聖餐時,在同一個時間他在太空中也把餅拿出來吃了,一同領受主的身體。這是非常好的見證,不但這樣,當他們在太空中時,一同朗讀聖經-創世記第1章頌讚真神所創造的天地萬物。
  • 藍鳥人曾到過地球,還透露月球基地位置,科裡古德說的是真的嗎?
    藍鳥人曾到過地球,還透露月球基地位置,科裡古德說的是真的嗎?外星人的故事並不在少數,尤其是美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關於外星人的傳說,目擊事件一起接著一起。可是在近半個世紀的尋找當中,卻一直沒有發現外星人存在的痕跡。
  • 首位登上月球的女性即將誕生
    近日,美國宇航局終於公布了入選阿爾忒彌斯計劃的太空人的名單(47名現役太空人中有18人入選),開始為人類歷史性的重返月球進行訓練。「我們的目標是可持續地登上月球,學習如何在另一個世界生活和工作,」美國宇航局局長Jim Bridenstine在宣布18名被選中接受培訓的太空人名單時說道。
  • 地表最強生物被送上月球,它的命運將會如何?
    但實際,月球只是宇宙中一顆星球,同時它也是地球唯一的衛星。在古代,許多人都嚮往著月亮上的生活,但這一想法直到20世紀60年代,隨著「阿波羅計劃」的實施才得以實現。而這,雖是邁向月球一小步,但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在造訪月球後,科學家發現,月球上的環境比地球要苛刻得多。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月球表面都是坑坑窪窪的,而且沒有任何生命的跡象,可以說是空無一物。
  • 月球對我們有多重要?如果沒有月球,「它們」就會出現在地球上
    有實驗發現,如果磁場強的話,生物的生命力就會變強,但如果太強的話,就會變成急躁不安,非常亢奮。如果磁場很弱的話,生物的生命力就會下降,蔫蔫的。人們現在大多住在鋼筋混凝土的房子裡,這裡邊都是鐵,這些鐵會加強地磁對我們的影響,所以住在高樓大廈裡的人會比較容易急躁不安,容易興奮。所以大家有機會還是遠離這些金屬好一些。如果沒有月球的話,隕石會對地球造成很大的影響。
  • 月球背面到底有沒有外星人基地?
    我認為月球上有外星人,月球就是一個外星人觀測研究並且保護地球的基地。雖然我不是科技工作者,也沒有確切的資料為我的觀點提供證據。我們人類的認知和科技水平,對於浩瀚無垠的宇宙而言,實在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們人類的偉大之處就是我們的頭腦中的幻想是沒有止境的。幻想會讓我們的現實插上無限的翅膀,飛越我們認知和科技水平的局限。
  • 1969年美國人真的登上月球了嗎?美國登月或是彌天大謊嗎?
    7月20日,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類。用阿姆斯特朗自己的話來說,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此後,美國又發射了「阿波羅」12、13、14、15、16、17號飛船,除了13號因運載火箭故障外,其他飛船均登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