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日產旗下的A級轎車,軒逸的單月銷量動轍三四萬,2019年累計終端銷量達到465715輛,在今年3月份依然達到了23937輛,撐起了品牌的半邊天,而藍鳥呢?對比之下,猶為慘澹,3月銷量僅為1629輛,不及軒逸零頭。
日產藍鳥採用日產軒逸同平臺,所以兩款車在製造標準,以及整車的工藝方面,均是有著高度的一致性。毫不誇張地說, 藍鳥是日產軒逸的換殼車型,品質一樣的可靠。但是和日產軒逸的暢銷相比,藍鳥可謂是十分慘澹的存在。
現如今,9.59-14.39萬的日產藍鳥也只能靠降價來維持銷量,從車主之家的報價來看,多地終端優惠在2萬左右,參考最低價,入門版車型僅7萬出頭。為何同樣是日產出身,而且在綜合素質以及產品力方面均十分出色的藍鳥,難以在銷量方面得到突破呢?
有人說藍鳥的銷量之所以差,很大原因在於設計太過於前衛,或許確實如此。藍鳥的造型設計脫胎於日產的家族式V臉,只不過藍鳥的這個V型鍍鉻條格外的粗壯,顯得尤為激進,格柵部分又比常規的要更加瘦一些,配合上兩側 稜角分明角度上揚的頭燈,使得藍鳥的正臉看起來比較凌厲。
由於藍鳥主要針對年輕消費市場,為了突出「誠意」,車身側面並沒有採用普通三廂轎車造型,其有點溜背風格的造型,加之頗有「特色」的C柱造型,極具辨識度的同時也不乏爭議,喜歡的人對這種設計頗為認可,不喜歡的人則認為是一大「敗筆」。車尾部分,尾燈造型也有點小氣,給人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
不少網友評論稱:「尾巴醜出了新高度」、「一開始還覺得挺好看的,看多幾次發現真的挺醜的,特別是側邊車身好醜」、「藍鳥一直比不過軒逸,原因就是外觀」等。或許藍鳥也只是日產的一個試驗品,如今日產已經全面走向運動化,至少在新天籟、新軒逸都是如此,但是在後兩款車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它的設計愈加協調也愈加成熟。
內飾部分跟外觀一樣,風格同樣比較偏運動化,中控臺使用了不規則設計,微微向駕駛座傾斜的中控臺也更方便駕駛員操作,紅黑的搭配進一步提升了運動氣質。不過在材質上面,車內塑料感比較強,關不太顯檔次。中控臺上,從中高配開始才配上了7英寸的顯示屏,同時所有的多媒體調控都在上面,其實並沒有太多特色,也沒什麼好說的。
配置方面,入門版本只有雙氣囊,全系車型都沒有前後駐車雷達,只有次頂配和頂配才有倒車影像,手動版的兩款車型都沒有配備ESP車身電子穩定系統,自動款要在中配以上車型才有配置。入門版本車型輪轂材質還是鋼的,塑料方向盤和織物座椅,以及單色行車電腦顯示屏,全系滷素大燈,入門版本車型還沒有霧燈……配置不豐富,自然談不上便捷舒適。
空間方面,4683*1780*1465mm的車身長寬高,以及2700mm的軸距,在緊湊型轎車細分領域也是符合主流的表現。但是為了給前衛的造型讓路,導致日產藍鳥的車內空間受到擠壓,使得其空間得不到很好的優化。尤其是後排空間,更是比較雞肋。對於非常在乎車內空間的中國消費者而言,這點很難接受。作為一款家用車的話,確實不如軒逸那麼實用舒適。
動力方面,藍鳥全係為一臺1.6L發動機,也就是軒逸的那臺,動力還是夠用的,畢竟其車重只有1.2噸左右。自動擋匹配的是CVT變速器。運動不足、平順有餘。整套動力系統更偏向於家用,跟運動化完全沾不上邊。底盤方面也是前麥弗遜、後扭力梁式,而諸如思域、昂克賽拉、凌渡等運動化車型,都採用的是多連杆獨立後懸。如果說年輕人是主要目標群體,那麼"藍鳥"的三大件就太不走心了。
眾所周知,日系車有個優點,那就是相對穩定。都說「開不爛的豐田車,玩不壞的本田發動機」。從穩定性來看,東風日產旗下多款車型也算是經久耐用,不過藍鳥卻並非如此。
據全國眾多藍鳥車主反映:藍鳥在行駛過程中底盤異響非常嚴重。行駛過程中總會有莫名其妙的響聲,不知道是裝配水平低下,還是故障產生的前兆。另外,藍鳥的胎噪、風噪也比較大。雖然它們都不會直接影響到行駛安全,但卻會著實影響到行駛品質。
綜合來看,雖然終端價格不高,但是其「個性」的造型設計讓不少人「唾棄」,加之日產歷來的大空間優勢沒有得到繼承發揮,同時配置表現也較差勁,動力還是以家用代步為主,跟它的定位明顯不符。綜合產品力很一般,而同價位下,如果要追求家用、經濟性,其實大部分消費者還是會更傾向於同門的軒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