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唐詩《渡漢江》: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2020-12-18 國學和詩心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其大意:自從被流放到嶺南廣東,就與家裡斷了音信,獨自挨過了冬天,又經過了春天。如今離故鄉越來越近,心裡反而越害怕。遇到家鄉來的人,不敢向他們詢問消息。

這首《渡漢江》是唐朝詩人宋之問,因貪汙腐敗被貶到嶺南後所作。可以看出他與世隔絕,與家人音訊隔絕,處境悲慘,後偷偷地逃歸回來,一路上心裡膽怯,害怕被人發現的矛盾心理。「近鄉情更怯中」的「怯」」字用得非常巧妙,把詩人迫切見到家人以及又非常害怕被人發現,連累家人的心理巧妙地連接在了一起。

宋之問是一個特別有才華的人,深受武則天喜愛。曾經在洛陽龍門,武則天讓官員當場作詩,當時有一個叫東方虯的人,第一個完成了詩作,武則天覺得寫得不錯就把錦袍賜給了他,隨後,武則天又看了宋之問的詩,立馬就把披在東方虯身上的錦袍拿了下來,賜給了宋之問。

現在我們有些人,常年漂泊他鄉,生活不盡人意,再讀這首詩,是滿滿的思鄉之情。我們以後可以用「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來表達我們的感受,是不是很有詩意?

相關焦點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大家好,我是瑩瑩,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宋之問的《渡漢江》,本文由作者瑩瑩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渡漢江》(唐)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是唐朝著名詩人,他的詩作大多是應制之作,歌功頌德,傾心媚附。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渡漢江》深度翻譯和賞析
    漢江:漢水。詩人由湖北襄陽渡漢水,然後經河南南陽到洛陽。詩中描寫在嶺外日久與家人隔絕,此次逃回接近家鄉反而擔心被人發現的害怕心情,生動活現。後二句語淺意遠,歷來傳為佳句。【全詩】《渡漢江》.[唐].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渡漢江 [2]作者:宋之問[解析2]《渡漢江》就是詩人被貶嶺南後,第一次從任所逃歸洛陽,途中渡漢江(今漢水中遊的襄河)時所作。後二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含意更深,暗示了在長期流放隔絕的情況下,曾冒險逃離任所,潛返老家。 生動地描繪了快到目的地,久別的家鄉已近在眼前時那種膽怯、緊張,連來人都不敢問問,生怕為人所識的驚懼心理。
  • 唐詩閒讀:「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今天介紹一首懷鄉詩,作者是宋之問,詩的名字叫《渡漢江》,原詩如下: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後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乍看無理,既然長期沒有家鄉音訊,應當」急欲問來人「才對,但是宋之問筆下寫出的卻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雖然離家尚遠(漢江只是比瀧州更」近鄉「罷了)。因為長期得不到家人的信息,一方面固然是滿心的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在擔心家人的命運,怕他們由於自己的影響或牽連遭到不幸。
  • 越長大越孤單的我們,開始懂得唐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點擊比如題目當中的這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初讀這兩句唐詩,雖然也能被打動,但心中的波瀾不見得風平浪靜,卻也沒怎麼掀起大風大浪。不就是回家麼,不就是對故鄉的情愫麼?隔了好久不回家,自然是「情更怯」,以至於「不敢問來人」。然而等到我們越來越大,感覺到自己越來越孤單的時候,卻也更深刻地理解這兩句詩了。
  • 喪失了名譽之後,宋之問偷《渡漢江》: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656-712),字延清,汾州隰城縣(今河南靈寶)人,家世並不顯赫,完全是受到父親的良好教育,與弟之悌、之遜三人各得父親一項才藝,算是故裡傳聞的一樁佳話。宋之問勤奮好學,最終學有所成,得以進士及第,登臨「龍門」,從此開始踏上仕途。可惜他不珍惜自己的羽毛,喪失作為一名文人的道德風範,靠依附幸臣與出賣朋友來獲取上升的機會。正如有識之人對其所作評價:「才華上流,品行下流!」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到底怯的什麼?反正不是鄉情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到底怯的什麼?反正不是鄉情。宋之問是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和同時期的沈佺期完成了五言、七言律詩的定型,是中國文學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新唐書》評價為「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背後的故事以及宋之問殺人奪詩事件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這首《渡漢江》,簡短的二十個字,朗朗上口,已被廣為流傳。尤其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寫進久別回鄉的遊子心裡去了。日夜思鄉,期盼回家,快到家門口了又心生膽怯,不知家裡近況如何。外出打拼的遊子想必都有過這種心情。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背後的故事令人大跌眼鏡!
    我們從小就會背誦一首《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是唐代詩人宋之問的名篇,從簡短的詩句中體會到了濃濃的鄉情。但是,作者究竟是在什麼情形下,以怎樣的心態寫這首詩的呢?知道真相的你也許會大吃一驚。
  • 遠嫁女為何:「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現代社會信息傳遞交流已經不與忘日同,在世人的觀念中,似乎遠嫁女兒已經不存在被攔住歸鄉路的問題,其實不然。關於是什麼攔住了遠嫁女的歸鄉路的問題,我嘗試用唐朝宋之問的《渡漢江》詩的其中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和唐朝司空圖的一首《華下》詩「故國春歸未有涯,小欄高檻別人家。五更惆悵回孤枕,猶自殘燈照落花」來總結、回答這個提問。
  • 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一個潛逃犯人的自述
    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本來在外漂泊,回到家鄉應該是一件高興的事情,無奈他本來就因為不光彩的事情被貶,如今又非法私自逃竄,所以心中不免有些害怕。越接近家鄉,心裡越是沒底氣。不知道家鄉的人怎麼議論我?不知道家人有沒有因為我受到牽連?他們會原諒我麼?我的人生還有希望麼?等等問題一下子湧上心頭。而此時他只是在漢江上,還沒有渡過漢江啊。《詩經漢廣》有:「江之永矣,不可泳思,漢之廣矣,不可方思」。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寫思鄉情?心虛、忐忑,還有幾分羞恥心
    皇帝都這麼認可,還有誰敢說他不好呢。宋之問的才學好,卻並不被人待見。渡漢江武則天被宰相張柬之和太平公主逼迫退位,之後李顯繼位。第二年,宋之問這位武則天的寵臣便被發配嶺南。宋之問被發配嶺南,並不是因為在大周做官,而是因為他和武則天的寵男張易之、張昌宗勾結。
  • 逃回家鄉的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背後的落井下石
    人們常常說,寒門出賢士,可在宋之問這裡,這句話完全不適用。19歲的時候,宋之問如願以償的中了進士,踏入「龍門」。此時,正是武則天開始掌握朝廷實權的時候。她勵精圖治,廣納人才。宋之問因文辭出眾,又長得儀表堂堂,被召分直內文學館,不久又被授予洛州參軍。直到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並非寫思鄉情,宋之問心虛,怕被抓而已
    宋之問是唐朝有名的詩人,有名,也不是特別有名,但總又繞不開他。他和杜甫的爺爺杜審言交好,和初唐四傑的楊炯也是好朋友,和沈佺期合稱「沈宋」,進士出身,是當世名流。皇帝都這麼認可,還有誰敢說他不好呢。宋之問的才學好,卻並不被人待見。渡漢江武則天被宰相張柬之和太平公主逼迫退位,之後李顯繼位。第二年,宋之問這位武則天的寵臣便被發配嶺南。
  • 詩詞謎語:笑問客從何處來?近鄉情更怯,賀知章李白宋之問的故事
    好客的村童笑著問這位陌生老人:「您老人家打哪兒來呀?」詩歌純用白描手法,以平易生動的語言把詩人久客還鄉的感慨和喜悅心情、童稚的天真活潑神態,樸素而又細膩地刻畫了出來。12.近鄉情更怯(打二字新詞語一)【提示本謎】謎面「近鄉情更怯」,是唐代詩人宋之問《渡漢江》的詩句。
  • 您是如何理解「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呢?是打工人的心聲?
    您是如何理解「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呢?是打工人的心聲?中國的古詩,是在世界上都十分璀璨的,尤其是唐朝的詩。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唐朝湧現了很多傑出的詩人,那麼,小編接下來為大家分享了這首詩,也是在唐朝時期非常有名的一首詩。並且這首詩中,有兩句號稱千古名句。
  • 寫出「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詩人宋之問,居然是個卑鄙小人
    宋之問像宋之問,字延清,汾州隰城(今屬山西汾陽)人,唐朝時期著名詩人,與同時代的詩人沈佺期並稱為「沈宋」。宋之問留有諸多詩作,其中《渡漢江》為後人所稱道——「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詩歌寫得超讚,人品卻奇差,堪稱典型的渣男。《唐才子傳》記載:宋之問的外甥劉希夷曾寫了一首詩,其中一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令宋之問大為讚賞。
  • 唐詩《渡漢江》解析
    渡漢江【唐】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5.近:臨近,靠近。6.怯:膽怯,害怕。7.來人:從家鄉來的人。品讀:被貶離開家鄉來到嶺南,家中的音訊早已中斷。現在我正在渡過漢江,可是距離家鄉越近,我的心情就越發緊張。因為擔心聽到壞消息,即使遇到同鄉我也不敢打聽家裡的情況。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久別還鄉,即將到達家鄉時激動而又緊張痛苦的心情。激動,是因為遠離家鄉半年之久,現在即將到達家鄉,和親人團聚。
  • 唐詩誦讀|《渡漢江》宋之問|文楓 誦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來人: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來的人。賞 析:                    《渡漢江》詩意在寫思鄉情切,真實地刻畫了詩人久別還鄉,即將到家時的激動而又複雜的心情。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 感慨了多年的「近鄉情更怯」,為何作者會「怯」?原來是做賊心虛
    是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到了一定年齡之後,故鄉與理想,必須要割捨一個,於是,人們都為了去追尋自己的理想,實現自我的價值,選擇與故鄉道別。而更多關於鄉愁的故事,便由此而生。逢年過節,一些在外學習或工作的人們偶爾便會抽出幾天的時間回家看看,當列車駛向終點站的那一刻,很多人不禁會感慨那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