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渡漢江》解析

2020-12-18 雅琴講心理學

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圖片來自百度

注釋:

1.漢江:又稱漢水,為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陝西,流經陝西、湖北兩省,在武漢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

2.嶺外:嶺南,即五嶺以南。五嶺泛指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及周圍群山,在江西、湖南與廣東、廣西四省的邊境,是江南最大的橫向構造帶山脈,長期以來,五嶺山脈阻礙了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交通與經濟聯繫,使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遠不及中原地區,被北方人稱為「蠻夷之地」,因此在古代常作為罪臣的流放地。

3.音書:傳遞音訊的書信。古代通訊落後,通常靠書信來傳遞訊息。

4.斷:中斷。

5.近:臨近,靠近。

6.怯:膽怯,害怕。

7.來人:從家鄉來的人。

品讀:

被貶離開家鄉來到嶺南,家中的音訊早已中斷。這種和家人失聯的情形,經過了整個冬天,又延續到了春天,已經有半年多了。現在我正在渡過漢江,可是距離家鄉越近,我的心情就越發緊張。因為擔心聽到壞消息,即使遇到同鄉我也不敢打聽家裡的情況。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久別還鄉,即將到達家鄉時激動而又緊張痛苦的心情。

激動,是因為遠離家鄉半年之久,現在即將到達家鄉,和親人團聚。

緊張痛苦,是因為詩人是被貶離家,且半年之中,家人音訊全無,生死未卜。現在終於快到家了,心中既緊張又恐懼。不敢打聽家裡的情況,是怕聽到了家裡不好的消息,和家人團圓的希望落空。

感悟:

家鄉,親人,永遠是在外漂泊遊子的牽掛。1998年春晚,陳紅的一首《常回家看看》火遍大江南北,「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給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樸實而平淡的歌詞唱哭了無數想家的人。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再有幾天,就是2020年的春節了,無數的父母也都在期盼著孩子回家過年,作為子女,不管工作多忙,不管離家多遠,最好都能抽出時間回家,陪父母過個年。

相關焦點

  • 唐詩誦讀|《渡漢江》宋之問|文楓 誦
    渡漢江拼音版:渡(dù)漢(hàn注 釋:漢江:漢水。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陝西,經湖北流入長江。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通常稱嶺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書:信。來人: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來的人。
  • 《渡漢江》:這首寫在漢江邊的詩,短短四句卻道盡了鄉愁,讀來令人...
    《渡漢江》是《全唐詩》的第589卷的第55首詩。初讀這首詩,能得到的大意就是:這是詩人久離家鄉返歸途中所寫的一首抒情詩,此詩前兩句主要是追敘,描寫久居嶺外的情況,後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
  • 第二十二篇:解析宋之問的《渡漢江》
    第二十篇:解析宋之問的《靈隱寺》和第二十一篇:解析宋之問的《送別杜審言》裡,我們知道了宋之問這個人文採確實了得,寫得一手好詩。宋之問在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了下面這首詩:這是一首五言絕句。關於五言絕句,詳見
  • 《渡漢江》是誰的詩,首句中「斷」字準確嗎,詩人是怎樣的心情?
    《渡漢江》是《全唐詩》的第589卷的第55首詩。寫的是詩人久離家鄉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前兩句主要是追敘,描寫久居嶺外的情況,後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要清楚明白地賞析這首詩作的內容,首先要把《渡漢江》這首詩裡的兩個重要關節搞清楚之後,才能更進一步地去賞析解讀詩歌。具體是哪兩個關節呢?
  • 宋之問 渡漢江
    宋之問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鑑賞:這首小詩是詩人由被貶之地瀧州逃回家鄉的途中所作,當時詩人已到漢江(指襄陽附近的漢水),臨近家鄉。此詩抒發了詩人念及家人,忐忑不安的矛盾心情。
  • 一天一首古詩詞——渡漢江
    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注釋】 漢江:漢水。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陝西,經湖北流入長江。 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通常稱嶺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書:信。 來人: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來的人。
  • 淺析《渡漢江》
    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
  • 一首唐詩《渡漢江》: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首《渡漢江》是唐朝詩人宋之問,因貪汙腐敗被貶到嶺南後所作。可以看出他與世隔絕,與家人音訊隔絕,處境悲慘,後偷偷地逃歸回來,一路上心裡膽怯,害怕被人發現的矛盾心理。「近鄉情更怯中」的「怯」」字用得非常巧妙,把詩人迫切見到家人以及又非常害怕被人發現,連累家人的心理巧妙地連接在了一起。
  • 詩詞欣賞 |《渡漢江》
    渡漢江宋之問: 唐嶺外音書斷
  • 品《渡漢江》|斯文敗類留下名篇,世人卻記住了他的醜惡
    小時候讀《渡漢江》這首詩,感覺和讀「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感覺是一樣的,都是寫返家時激動難平的心情。大學在外地念書,每年才能回家一次,內心也是波濤難定,感慨非常,當時順口便會吟出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渡漢江圖離家日久的遊子,即將返家,總是擔憂自己沒有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準備好,也擔憂家裡人看見自己之後的反應,這兩句詩把這種想回家心中又有擔憂的矛盾寫得淋漓盡致。
  • 每天一首古詩之一:渡漢江
    渡漢江宋之問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這首唐詩流傳千年,很多語文老師卻解釋錯誤,背後故事令人不齒
    唐詩是我國詩歌史上最鼎盛的朝代之一,許多經典名句流傳至今。很多唐詩更是列入了中小學語文教材,成為中小學生必讀必背的重點知識點。 這首唐詩就是宋之問的《渡漢江》。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大家好,我是瑩瑩,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宋之問的《渡漢江》,本文由作者瑩瑩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渡漢江》(唐)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是唐朝著名詩人,他的詩作大多是應制之作,歌功頌德,傾心媚附。
  • 宋之問《渡漢江》等書法作品欣賞,淺談書法亂象之我見
    筆者今天貼出自己在端午節三天假期中寫的三幅古詩詞行草書法作品,第一幅是唐代宋之問的《渡漢江》、第二幅是唐代王勃的《山中》、第三幅是唐代虞世南的《蟬》等五言詩,僅供師友們參考,如有不妥,請批評指正。第一幅行草書法作品:[ 唐 ] 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作者:馮彬藏墨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渡漢江》深度翻譯和賞析
    漢江:漢水。詩人由湖北襄陽渡漢水,然後經河南南陽到洛陽。詩中描寫在嶺外日久與家人隔絕,此次逃回接近家鄉反而擔心被人發現的害怕心情,生動活現。後二句語淺意遠,歷來傳為佳句。【全詩】《渡漢江》.[唐].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書法集字,古詩詞15幅:登鸛雀樓,登樂遊原,渡漢江,山中送別
    5言詩詞-登鸛雀樓(王之渙),5言詩詞-登樂遊原(李商隱),5言詩詞-渡漢江(宋之問),5言詩詞-哥舒歌(西鄙人),5言詩詞-行宮(元稹)5言詩詞-靜夜思(李白),5言詩詞-鹿柴(王維),5言詩詞-山中送別(王維),5言詩詞-聽箏(李端),5言詩詞-問劉十九(白居易)
  • 唐詩三百首全集目錄完整版,請收藏
    4·詠蟬 / 在獄詠蟬駱賓王5·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杜審言6·雜詩三首·其一沈佺期7·題大庾嶺北驛宋之問8·次北固山下王灣9·題破山寺後禪院常建10·寄左省杜拾遺岑參11·贈孟浩然李白12·渡荊門送別李白
  • 書法古詩欣賞:宋之問《渡漢江》
    後二句寫詩人逃歸近鄉時的心理:此時我渡過漢江,怎麼離家越近,心情就越緊張呢?以致遇到同鄉,也不敢打聽家鄉情況。表現了詩人急切盼望回家,而又怕到家裡的矛盾心理狀態。
  • 3首唐詩精品說明一個真理:才情再高遮不住人品不堪,就像吳秀波
    這首詩入選了小學課本,和《春曉》並列為兒童讀唐詩的啟蒙之作,真可謂是是個人都會背。用最平實的語言描繪出了農民的辛苦: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第二首《渡漢江》作者:宋之問(唐代)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