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漢江》是《全唐詩》的第589卷的第55首詩。初讀這首詩,能得到的大意就是:這是詩人久離家鄉返歸途中所寫的一首抒情詩,此詩前兩句主要是追敘,描寫久居嶺外的情況,後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
要想進一步弄清楚這首詩作的內容,首先要把《渡漢江》這首詩裡的兩個重要關節搞清楚,這樣才才能更進一步地去賞析解讀詩歌,具體是哪兩個關節呢?
本詩中出現的地名「嶺外」具體指的是哪裡?
這首詩的真正作者是誰?因為關於《渡漢江》這首詩的作者,在歷代詩歌編纂者的詩集裡,將這首詩歸到了兩個人的名下:一是李頻,一是宋之問。
因此把詩中的關節搞清楚了,閱讀障礙就掃清了,詩意也就就順理成章。《渡漢江》原詩如下:
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漢江,落日餘暉)
《渡漢江》一詩中的「嶺外」指哪裡
「嶺外」即五嶺以南。「五嶺」是中國的一個地理名詞。指位於廣東、廣西與江西、湖南交界處的一座山脈,由大庾嶺、越城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組成,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有提到「嶺外」或「嶺南」的詩文。在唐代,嶺外還是官員被貶謫流放的地方。
(嶺南風光)
孟浩然寫過一首有名的詩《洛中訪袁拾遺不遇》,詩中就有「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的句子。詩中提到的地理名詞「江嶺」,意思也是嶺外。詩意是說:孟浩然打算去洛陽拜訪老朋友,因為古代通訊不方便,等孟浩到洛陽的時候,才得知朋友已經被貶謫流放到嶺外去了。
如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因為諫迎佛骨而觸怒了唐憲宗,就被貶謫在廣東潮州,潮州就是嶺外。韓愈在潮州還寫下了大量反映嶺南風土人情的文章,如《秋雨嘆三首》、《祭鱷魚文》等。
(韓愈繪像)
再如宋代大文學家蘇軾貶謫到廣東惠州時,在《食荔枝》中就寫道:「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棵, 不辭長作嶺南人。」羅浮山在詩中就是典型的地理標識,屬於嶺南。
關於《渡漢江》一詩的作者
在清代蘅塘退士選編的《唐詩三百首》,以及清末高步瀛選編的《唐宋詩舉要》中,都把《渡漢江》這首詩列在了李頻的名下。因此筆者查閱了《新唐書》、《唐才子傳》中有關李頻的記載,並閱讀了李頻的詩作,發現這首詩不是出自於李頻的手筆。
從兩個方面比對一下,就可以得知這首詩的作者不是李頻,而是宋之問。
(宋之問繪像)
第一個比對,這兩個人有沒有去過「嶺外」
李頻是唐懿宗時期的文學家,睦州壽昌(今浙江省建德市)人,做了很多年的官,擔任過南陵(今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主簿、武功(今陝西省鹹陽市武功縣)令、建州(今福建省建甌市)刺史。晚年更是官居高位,擔任侍御史。
為南陵主簿。試判入等,遷武功令……懿宗嘉之,賜緋銀魚,擢侍御史。守法不阿,遷都官員外郎。表乞建州刺史。——《新唐書·李頻傳》
李頻政績突出,還被唐懿宗賞賜了緋銀魚,但是他的履歷中沒有到嶺南任職的記錄。要知道,在唐代到嶺南任職,大多是被貶謫的官員,如韓愈、李德等人,李頻沒有被貶謫到嶺外的記錄。
從以上就可以看出,李頻是沒有去過嶺外的,更不會有像詩中那樣設身處地的感想了。
宋之問,字延清,虢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市)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宋之問登進士第。從此進入仕途,因為他的詩寫得好,也得到了唐高宗和武后的賞識。還被授予了「東臺詳正學士」一職,這是一份整理國家藏書的工作,宋之問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研究詩歌創作,隨後又進入了崇文館擔任學士。
武則天稱帝後,宋之問就給武則天寫了一首《龍門應制》的詩,詩中這樣寫道:「先王定鼎山河固,寶命乘周萬物新。吾皇不事瑤池樂,時雨來觀農扈春。」武則天看到後,非常高興,對他的才華大家讚賞,宋之問因而進入宮廷擔任侍臣。
(武則天繪像)
宋之問還和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關係很好。據史料記載,張氏兄弟的很多詩作都是出於宋之問之手。後來張柬之等人乘武則天病重之際,擁立唐中宗李顯,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殺,宋之問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省羅定市)參軍。羅定市位於廣東西部,在古代,就是被稱為「嶺外」的地方。
宋之問在貶謫的途中準備翻越五嶺中的大庾嶺的時候,還寫下了《度大庾嶺》一詩。詩中寫道:「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山雨初含霽,江雲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從以上就可以看出,宋之問是去過嶺外的,他有去過嶺外的經歷,所以才會有像《渡漢江》詩中那樣設身處地的感想。
(大庾嶺)
第二個比對,從兩人的詩風進行比
對李頻未出仕之前,他也沒有到嶺南遊學的記錄,而是在家鄉學習。李頻雖然工於詩作,但是他的詩作大部分都是作於晚年的,而且詩風與劉長卿相似。
少秀悟,長,廬西山。多記覽,於詩特工……頻詩雖出晚年,體制多與劉隨州相抗,騷嚴風謹,慘慘逼人。——《新唐書·李頻傳》
劉長卿以五律見長,號稱「五言長城」。而李頻的詩工於鑄意,也以五律為主要特色,表達上也是含蓄委婉,淡雅流暢。從詩風上來說,《渡漢江》詩也不可能出自於李頻之手。
(漢江)
宋之問是初唐詩壇非常有名的一位詩人,中唐大詩人元稹給杜甫寫的墓志銘中就寫道:「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自是而後,文體之變極焉。」從元稹的文字記載中就可以看出,宋之問的詩歌很有特點,以律詩見長,而且對唐代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明代文學家王世貞在《藝苑危言》中也評論宋之問的詩:「五言至沈、宋,始可稱律。」「沈」指的是沈佺期,「宋」指的就是宋之問。
從以上記錄也可以看出:在南朝詩風至初唐的詩歌發展史上,他們兩人的貢獻是很大的,尤其表現在詩的格律、音韻以及創作技巧方面。而宋之問在五律創作方面的貢獻尤為突出。
《渡漢江》格律規整,符合宋之問的詩風。從以上兩處比對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渡漢江》的作者是宋之問,將它歸在宋之問的名是正確的。
(沈佺期書影繪像)
《渡漢江》是宋之問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從上文就可以知道,宋之問因為被貶謫才來到被稱為「嶺外」的廣東羅定的。宋之問在貶謫途中,翻越大庾嶺之前,在驛站裡還寫下過一首《題大庾嶺北驛》詩,詩中寫道: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嶺頭梅 。
這次貶謫給宋之問帶來的打擊是很大的,他的仕途一下子跌落谷底,前途一片渺茫。從這首詩裡面就能看出來宋之問對於這次貶謫的心態:失落、抑鬱、惶恐一系列複雜的情感是溢於言表的。
(宋之問書影繪像)
在到達嶺外的廣東羅定後,宋之問情緒極其低落。在這裡他沒有親人朋友,水土不服,那個時代的通信條件是很差的,一封家書也收不到,家人的音訊全無。
他忍受不了這樣的打擊和失落,竟然在貶謫之後的第二年春天就偷偷地逃回洛陽。況且這些都是有明確史料記載的,在《舊唐書·宋之問傳》中有如下的一段記載:
及易之等敗,左遷攏州參軍。未幾,逃還……
這首《渡漢江》就是宋之問在逃回途中,渡過漢江時寫下的,是宋之問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自貶謫之後,宋之問與親人朋友音訊書信難以相通,於是他選擇了逃回,而且已經到了漢江邊上,離洛陽真的是不遠了。
(《渡漢江》詩意圖)
本來,他選擇的就是逃回,就是為了回到洛陽。在離洛陽越來越近的時候,他反而心中不安了起來,那麼他的這種不安就如實地反映在這首《渡漢江》詩裡了。宋之問在詩中所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呢?筆者主要有以下三點:
他害怕聽到家人朋友受到自己牽連的不好消息。自貶謫之後,就與家人的書信往來中斷了,他不知道家中老小是否都安好,家人有沒有因為自己的貶謫而受到打擊報復,所以離洛陽越近,心中反而越忐忑不安起來,這是其一。
他是逃回的,並沒有得到朝廷的允許,偷偷地從嶺外逃回,這又是第二點令他忐忑不安的地方。在沒有得到朝廷赦免的情況下,或者沒有召回的命令下,選擇逃回,這可是罪上加罪的事情,是明知故犯的事情。在離洛陽越來越近的情況下,他生怕遇到以前相識的人,他是擔心自己的行蹤暴露,這也就是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表達的含義,這是其二。
想當初,自己是何等的風光,憑藉自己的才華得到武則天的賞識,備受恩寵。可現如今呢,竟然成為貶謫逃回的人。這種巨大的心理的落差真的很難讓宋之問接受,距離越近,心理落差反而越大,他的感情也變得越來越複雜,這是其三。
(漢江)
宋之問的《渡漢江》到底是嶺外音書斷還是嶺外音書絕
至於《渡漢江》的開篇詩句到底是「嶺外音書斷」還是「嶺外音書絕」,筆者認為《渡漢江》一詩中,「嶺外音書斷」一句是正確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1、從流傳下來的詩集角度去看
不管是歷代的編纂的詩集,包括《全唐詩》中關於此詩內容的記載,都無一例外的是「嶺外音書斷」這一句,並沒有「嶺外音書絕」的說法。
不管將此詩錯誤地列入李頻名下的詩集,還是實至名歸地列入宋之問名下的詩集,都是「嶺外音書斷」這一句。
2、從詩本身的敘事角度來看
「斷」字也要比「絕」字合適。宋之問從洛陽貶謫到嶺外,這是時空上的阻隔,在相距如此遙遠的情況下,如果再與家人朋友的聯繫中斷,也就像詩中說的「音書斷」那樣的,這是讓人無法忍受的事情。
和親人和朋友失去聯繫,意味著和洛陽的一切失去了聯繫,意味著嶺外和洛陽的一切都中斷了。這不光反映的是書信本身的事情,更有許多信息中斷的含義。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嶺外音書斷」一句更貼近詩人的內心情感寫照。
3、從詩中所表達的意象來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個出自於《史記》的典故,講述的漢武帝時期的故事: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押,漢武帝派遣使者要求匈奴人釋放蘇武,使者告訴匈奴人:漢武帝在上林苑射下一隻大雁,大雁身上繫著蘇武寫給漢武帝的帛書。漢武帝的使者就是通過這樣巧妙的方法成功地解救了蘇武。
從此以後,「鴻雁」有了一種美好的寓意,並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書信。人們用鴻雁傳書代指書信往來,這也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之處。
(國畫·蘇武牧羊)
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一個與大雁有關的典故——衡陽雁斷。古人認為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冬天的時候,大雁南飛,飛到這裡就不再前行,次年天氣轉暖的時候,大雁就從南方返回北方。
可以說,衡山是大雁南飛的終點、極限。初唐著名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裡就寫道:「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衡陽雁斷這個典故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也寓意著音信阻斷,或者關山難渡。所以,不管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雁的寓意來看,還是從詩中所表達的意象來看,「嶺外音書斷」一句無疑是最貼近宋之問內心的。
綜合以上三點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渡漢江》一詩中的是「嶺外音書斷」這一句。
(鴻雁)
總結
宋之問來到漢江邊上,種種複雜的情感一時間湧上心頭,他將這種情感熔鑄於筆端,於是就寫下了《渡漢江》一詩,《渡漢江》一詩格律規整,表達的情感真摯,讀來能引起人內心的共鳴。
《渡漢江》一詩傳誦千百年經久不衰,有自身的的藝術魅力,也讓人們記住了宋之問這位詩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