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這些成就的背後,是腳踏實地、接續奮鬥的努力,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我們的2020」欄目,回望2020年的奮鬥足跡,展現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在努力拼搏中實現價值、奉獻社會的精神風採,解碼中國奇蹟的力量所在。
下潛,下潛!馬裡亞納海溝,10909米!
北京時間2020年11月10日下午5點半,重新踏回母船甲板那一刻,中國船舶七〇二所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高工張偉兜頭被潑了桶冷水——這是載人深潛團隊的傳統慶祝儀式,祝賀海試隊員突破自己的紀錄。作為「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主駕,張偉說:「這輩子都難忘那份痛快。」
這不僅是個人的新紀錄,也是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18天後,「奮鬥者」號完成海試勝利返航。一個多月中,它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馬裡亞納海溝,人稱「地球第四極」——水壓高、完全黑暗,是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區域之一,其最深處約1.1萬米,相當於珠穆朗瑪峰疊加華山的海拔高度。
「萬米海底,妙不可言!」張偉說,第一次抵達萬米深海,巨大的巖石,陡峭的懸崖,長著觸角的海參,外形奇特的鉤蝦,像花朵一樣的白色海綿,還有連生物學家都很難辨別的蝴蝶狀新物種,眼前的場景令人震撼!
5000米、7000米、8000米深度每天下潛,9000米深度隔天下潛,萬米深度隔兩天下潛,「奮鬥者」號的節奏控制得很穩,許多設備保持著零故障紀錄。「奮鬥者」號總建造師、中國船舶七〇二所高工劉帥介紹,這主要緣於潛水器2020年年初就進行了陸上聯調和水池測試,前者發現並解決了40多項問題,後者排除問題20多類。
但水池測試無法模擬深度等真實環境,海試也並非一帆風順。
就在航行途中,「探索一號」母船遭遇兩個颱風、多個低氣壓,用於海底通信的吊陣被打壞。一到馬裡亞納,隊員們就緊急維修吊陣,隨即開展第一次下潛。
生物抓取、開展原位實驗、完成布放回收……這一系列科考作業都離不開靈敏的機械手,可低溫高壓極端環境下,機械手有時無法靈活開合。團隊及時「對症治療」,後幾次海試中,機械手成功抓取大批沉積物、巖石和海底生物樣品,為深淵科研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奮鬥者」號每次下潛海底作業時間長達6個小時,作業效率大為提升,這得益於潛水器的「快上快下」——下潛和上浮均在3個小時左右。張偉說,潛水器通過自重無動力下潛,但坐底的瞬間幾乎沒有感覺。
這種「沒感覺」的感覺有多重要?
如果「硬著陸」,不僅會撞擊潛水器底部的支架、聲吶和燈,還將對海底環境造成破壞,激起的沉積物會令狹窄的觀察窗視線模糊。張偉告訴記者,通過先進材料工藝及精準控制速度,「奮鬥者」號順利「軟著陸」,如同一片羽毛般緩慢輕柔地落在平坦綿軟的沙地上。
「奮鬥者」號總設計師、中國船舶七〇二所副所長葉聰介紹,這是我國首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匯集了國內百餘家單位、近千名科研人員5年的心血,是全球載人潛水器中載員人數最多、海底作業時間最長、作業能力最強的裝備。
而最強裝備的最大挑戰,來自高壓。馬裡亞納海溝壓強為標準大氣壓的1100多倍,相當於指甲蓋大小的地方要扛住一輛小轎車的重量。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新型高強、高韌鈦合金,能夠抵抗深海的高壓衝擊;「半球焊接」工藝,保證了載人艙焊縫可靠、安全性強;載人潛水器既要潛得深,還要上得來,一款滿足萬米深海超高壓條件下高強度、低密度的固體浮力材料,再加上優化配載等技術手段,實現了在海底浮力與重力基本平衡……
「這段萬米之路,我們走了20年!」葉聰說,2002年立項的「蛟龍」號實現了從無到有,歷時8年研製的「深海勇士」號實現了從集成創新到自主創新,核心部件國產化率超過96.5%的「奮鬥者」號實現了從追趕到領跑,幫助科學家去探索未知深海、揭示人類家園的終極奧秘,「老中青三代深潛人接力奮鬥、厚積薄發,才迎來了行穩致遠、收穫滿滿的2020年。」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