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她用一生守護的國家秘密 參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復旦教授...

2020-12-11 大洋網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因病搶救無效,在復旦大學附屬徐匯醫院(籌)逝世,享年92歲。


李鬱芬,1928年2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教委、上海科技成果獎等;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勞動模範、復旦大學先進科技工作者等稱號。

「為什麼媽媽會對原子彈這麼熟悉?」

張左之讀初中時曾出於興趣,借來一本關於原子彈的書。那是由美國製造首批原子彈計劃(即曼哈頓計劃)的總負責人萊斯利・R・格羅夫斯所寫的《現在可以說了——美國製造首批原子彈的故事》。

見兒子看得入迷,李鬱芬就和他聊了一會原子彈。那個時候的張左之還很納悶:「為什麼我的媽媽會對原子彈這麼熟悉?」因為,當時的他對母親李鬱芬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工作一無所知。

直到1978年,李鬱芬參與的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後又獲得1984年國家發明獎一等獎、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12名獲獎人員當中,原復旦大學「58中隊」的同志就有4位,即李鬱芬、李長林、張敏、謝雷鳴。李鬱芬等人的重大貢獻,終於為世人所知。

然而,如今回訪李鬱芬的家人、同事、學生們,依舊無人能還原這段歷史的任何細節——因為當事人從不願多說一個字。

據媒體報導,曾有記者和李鬱芬談及這段往事,她只說,「國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幹,我們當時都願意像一個螺絲釘一樣工作。」她想了想,又說「我不知道這些話你們年輕人是否願意接受,可能現在觀念不同,你們更追求一種自我的張揚,但這是我當時真實的想法。」

「在李鬱芬的眼裡,沒有冷板凳、熱板凳」

「國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幹。」回憶起雷射教研室的老師李鬱芬,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脫口而出這句話。在他看來,這句話是李鬱芬思維的準則,她一輩子就是按這個信條來做的。

「在李鬱芬的眼裡,沒有冷板凳、熱板凳,也沒有冷科研、熱科研。只要國家需要,她就應該做什麼。」徐雷說。

20世紀50年代末,為了響應黨的號召,復旦大學黨委從本校物理、化學等系抽調一批師生,和上海機械學院、華東化工學院等單位的師生共同組成科研組,開展分離同位素研究,為研製原子彈提供基礎技術。這支科研隊伍以「58中隊」為代號,在化學系主任吳徵鎧教授的指導下開始研究工作,李鬱芬教授等是其中的重要成員。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破成功。而在張左之記憶中,這一直是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子。出於保密需要,參與研製原子彈的科研工作者,不得與任何親朋好友談及這一絕密任務,不能將工作相關的東西帶出實驗室,很多情況下也不能記筆記。李鬱芬做好了當一輩子無名英雄的準備,面對最親密的丈夫和兒子,也始終守口如瓶。

李鬱芬對此毫無怨言。即使在很多年以後,當後輩好奇問起原子彈,李鬱芬總是笑笑,「都是過去的事情了,就不要再提。」

「如果不去參與原子彈中關鍵的分離同位素技術的研究,李先生肯定能發表更多學術文章。」復旦教務處副處長應質峰說,因為名額稀缺和年齡原因,李鬱芬沒能獲聘博士生導師。不過,李鬱芬本人不以為意,仍潛心教學、指導研究生工作。

回到復旦後,李鬱芬的科研工作並沒有因在原子能核心技術中的重大貢獻而止步,而是繼續參與其他諸多科學項目的研究並取得卓越成果,發表論文60餘篇。她親自指導許多博士生、博士後,所帶出的學生有兩位成為復旦的教授、博導,另有多人在國內外從事科技工作。

李鬱芬原來研究的是原子彈分離膜,從上世紀70年代,她開始從事雷射器件、雷射光譜及雷射醫學方面研究工作。「其實是轉了一個行當」,徐雷解釋,也是因為祖國需要。當時,復旦從各個學科抽調力量來攻關雷射,原本學化學的她,轉入光學。李鬱芬是大功率雷射器研究小組的負責人,她領導的科研組在1974年研製出中國第一臺染料雷射器,這比國際第一臺染料雷射器只晚了約兩年的時間,這項成果於1977年獲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

現在,李先生走了,帶著她用一生守護的國家秘密,但這位超凡的科學家的品格與風範,早已深深烙在許多人心中。


通訊員 殷夢昊、張思睿、金雨豐、溫瑞琪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裕嫵

相關焦點

  • 參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復旦教授李鬱芬...
    原創 殷夢昊、金雨豐等 復旦大學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同志,因病搶救無效,在復旦大學附屬徐匯醫院(籌)逝世,享年92歲。
  • 復旦大學李鬱芬教授逝世,她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 李鬱芬,生於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
  • 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澎湃新聞記者 張慧 2020-12-09 00:18 來源:澎湃新聞
  • 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 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中新網12月9日電據「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微信公眾號消息,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
  • 復旦教授李鬱芬逝世享年92歲,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復旦教授李鬱芬逝世享年92歲,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
  • 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不幸逝世,參與過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曾...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李鬱芬,生於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 參與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復旦大學李鬱芬教授逝世,享年92歲
    來源: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下同)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像一個螺絲釘一樣工作1961年11月,在原子能系李鬱芬的帶領下,復旦「58中隊」全體研究人員連同儀器設備集中到上海冶金所會戰攻關,代號為「真空閥門」,復旦人佔總人數三分之一,李鬱芬任第三大組組長1964年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破成功。
  • 復旦教授李鬱芬逝世,參與我國首顆核彈研製,甘當一輩子無名英雄
    2020年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巾幗女英雄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巨星隕落,舉國哀悼!李鬱芬教授雖然離去,卻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科研和精神財富,為後輩搭好了平臺,指明了方向。「直的進來,橫的出去」——為我國核事業甘當無名英雄!20世紀50年代末,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復旦大學抽調了一批優秀的物理、化學師生,和上海機械學院、華東化工學院組成了師生聯合科研小組,開展分離同位素研究,為研製原子彈提供基礎技術。
  • 追憶李鬱芬:參與原子彈研製後,又做出中國第一臺染料雷射器—新聞...
    追憶李鬱芬:參與原子彈研製後,又做出中國第一臺染料雷射器
  • 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
    (圖據復旦大學網站)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因病搶救無效,在復旦大學附屬徐匯醫院(籌)逝世,享年92歲。  李鬱芬,1928年2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在這裡誕生:當地還有核輻射?
    原標題:【津雲關注】觸摸中國「原子城」的秘密!誰能想到,這裡曾有過一座神秘之城——它位於地勢平坦、群山環繞的金銀灘草原上,是原子彈、氫彈理想的研製基地。在這裡,誕生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作為最高機密區域,這片總面積1100多平方公裡、平均海拔3200多米的金銀灘草原,曾對外稱為「青海礦區」,對內則是以「221」數字為代號。
  • 于敏和我國第一顆氫彈研製始末
    于敏和我國第一顆氫彈研製始末 2020-06-17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最先通知的是哪個國家?此國卻裝耳聾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並且也在日本的廣島長崎分別扔下了兩個,直接毀滅了這兩個城市,同時也讓日本無條件投降,自此二戰才真正結束。美國能率先研製出原子彈這主要要歸功於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是他聽取了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建議。不然第一個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很可能會是德國,那麼世界的歷史將重新改寫。
  • 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曾為研製原子彈隱姓埋名17年
    今年10月16日,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50周年紀念日。雖然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但是我仍清晰記得,在我上學的縣城中學,當高音喇叭裡傳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這條新聞時,大家紛紛衝出教室歡呼,校園裡頓時一片沸騰。  這顆原子彈誕生在青海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當時出於保密需要,這個基地對外名稱是221廠,亦稱西寧100號信箱。
  • 親歷者揭秘:中國造第一顆原子彈有多難?高能炸藥竟是用鐵鍋熬的!
    「這是存放原子彈最小部件的『匣』。」上鋼新村街道「兩彈一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裡,89歲的陶瑞濱指著眼前這個不起眼的木匣子對記者說。木匣子外方內圓,像個普通的筆筒。誰也想不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中子源曾躺在裡面。作為引起裂變反應的「扳機」,中子源雖然只有桌球大小,但對原子彈至關重要。
  • 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叫瘦子,蘇聯叫南瓜,中國原子彈的名字很儒雅
    面對負隅頑抗的日本法西斯,美國認為不能再讓盟軍的犧牲增加了,於是往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各投放了一顆原子彈。這直接促成了日本的投降,也讓世界為原子彈這種新型武器的威力所震驚,於是各國在之後紛紛開始研究自己的原子彈。現在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個國家都擁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作為軍事力量最強的三個國家,美中俄當然都具備了強大的核力量。
  • 蘇聯第一顆原子彈叫南瓜,美國叫瘦子,中國的叫啥?名字很文雅
    要說現在哪種武器的威力是最大的,那必然要提一下核武器,人類歷史上關於核武器的使用只有唯一一次記錄,那是在二戰快結束的時候,美國為了儘快結束戰爭,就往日本本土投放了兩枚原子彈。不少國家都意識到,這種武器在將來肯定有著重要作用,於是國際上瞬間掀起了研製原子彈的熱潮。
  • 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叫瘦子,蘇聯的叫南瓜,中國的該叫什麼?
    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叫瘦子,蘇聯的叫南瓜,中國的該叫什麼?隨著中國的進步慢慢的我們從落後國家,也慢慢地開始站立在了世界大國的排名裡成為了發達國家。其實這主要是為了方便研究人員的交流,迷惑其他國家的間諜。畢竟這些武器一般都是關係到國家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像之前各國在研究原子彈的時候就給原子彈起了各種各樣的代號,畢竟原子彈算是最先進的武器,各國都不希望它的相關信息洩露。那麼你知道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嗎?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蘇、美三國的情況。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人民日報大標題下,一行小字引人深思
    可以說在二戰結束的前後,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腰杆子確實就要硬一些,比如說在1945年7月,第一個研製出原子彈的美國。當時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夕,中英美三個國家聯合發表了《波茨坦公告》,目的是讓還在負隅頑抗的日本早點投降。然而日本的態度卻是拒絕投降,為了早日結束戰爭,美國在1945年8月6日和1945年8月9日分別將兩枚原子彈仍向了日本廣島市和長崎市。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率先通知日本,世界各國作何反應?
    此後第五年,蘇聯便將僅有美國擁有原子彈的地位打破。其實蘇聯能夠迅速地研製出原子彈多虧了美國當年的第三顆原子彈,美國1945年向長崎實際上投下了兩顆原子彈,但是其中一顆沒有爆炸,被日軍發現之後隱藏起來,最終落到蘇聯手中。蘇聯也因此獲得原子彈的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