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因病搶救無效,在復旦大學附屬徐匯醫院(籌)逝世,享年92歲。
李鬱芬,1928年2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教委、上海科技成果獎等;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勞動模範、復旦大學先進科技工作者等稱號。
「為什麼媽媽會對原子彈這麼熟悉?」
張左之讀初中時曾出於興趣,借來一本關於原子彈的書。那是由美國製造首批原子彈計劃(即曼哈頓計劃)的總負責人萊斯利・R・格羅夫斯所寫的《現在可以說了——美國製造首批原子彈的故事》。
見兒子看得入迷,李鬱芬就和他聊了一會原子彈。那個時候的張左之還很納悶:「為什麼我的媽媽會對原子彈這麼熟悉?」因為,當時的他對母親李鬱芬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工作一無所知。
直到1978年,李鬱芬參與的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後又獲得1984年國家發明獎一等獎、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12名獲獎人員當中,原復旦大學「58中隊」的同志就有4位,即李鬱芬、李長林、張敏、謝雷鳴。李鬱芬等人的重大貢獻,終於為世人所知。
然而,如今回訪李鬱芬的家人、同事、學生們,依舊無人能還原這段歷史的任何細節——因為當事人從不願多說一個字。
據媒體報導,曾有記者和李鬱芬談及這段往事,她只說,「國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幹,我們當時都願意像一個螺絲釘一樣工作。」她想了想,又說「我不知道這些話你們年輕人是否願意接受,可能現在觀念不同,你們更追求一種自我的張揚,但這是我當時真實的想法。」
「在李鬱芬的眼裡,沒有冷板凳、熱板凳」
「國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幹。」回憶起雷射教研室的老師李鬱芬,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脫口而出這句話。在他看來,這句話是李鬱芬思維的準則,她一輩子就是按這個信條來做的。
「在李鬱芬的眼裡,沒有冷板凳、熱板凳,也沒有冷科研、熱科研。只要國家需要,她就應該做什麼。」徐雷說。
20世紀50年代末,為了響應黨的號召,復旦大學黨委從本校物理、化學等系抽調一批師生,和上海機械學院、華東化工學院等單位的師生共同組成科研組,開展分離同位素研究,為研製原子彈提供基礎技術。這支科研隊伍以「58中隊」為代號,在化學系主任吳徵鎧教授的指導下開始研究工作,李鬱芬教授等是其中的重要成員。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破成功。而在張左之記憶中,這一直是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子。出於保密需要,參與研製原子彈的科研工作者,不得與任何親朋好友談及這一絕密任務,不能將工作相關的東西帶出實驗室,很多情況下也不能記筆記。李鬱芬做好了當一輩子無名英雄的準備,面對最親密的丈夫和兒子,也始終守口如瓶。
李鬱芬對此毫無怨言。即使在很多年以後,當後輩好奇問起原子彈,李鬱芬總是笑笑,「都是過去的事情了,就不要再提。」
「如果不去參與原子彈中關鍵的分離同位素技術的研究,李先生肯定能發表更多學術文章。」復旦教務處副處長應質峰說,因為名額稀缺和年齡原因,李鬱芬沒能獲聘博士生導師。不過,李鬱芬本人不以為意,仍潛心教學、指導研究生工作。
回到復旦後,李鬱芬的科研工作並沒有因在原子能核心技術中的重大貢獻而止步,而是繼續參與其他諸多科學項目的研究並取得卓越成果,發表論文60餘篇。她親自指導許多博士生、博士後,所帶出的學生有兩位成為復旦的教授、博導,另有多人在國內外從事科技工作。
李鬱芬原來研究的是原子彈分離膜,從上世紀70年代,她開始從事雷射器件、雷射光譜及雷射醫學方面研究工作。「其實是轉了一個行當」,徐雷解釋,也是因為祖國需要。當時,復旦從各個學科抽調力量來攻關雷射,原本學化學的她,轉入光學。李鬱芬是大功率雷射器研究小組的負責人,她領導的科研組在1974年研製出中國第一臺染料雷射器,這比國際第一臺染料雷射器只晚了約兩年的時間,這項成果於1977年獲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
現在,李先生走了,帶著她用一生守護的國家秘密,但這位超凡的科學家的品格與風範,早已深深烙在許多人心中。
通訊員 殷夢昊、張思睿、金雨豐、溫瑞琪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裕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