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和濮陽:三上抗章《論修六塔河》

2021-03-01 濮陽說

歐陽修和濮陽:抗章奏疏論修六塔河》

袁冰潔/文

(濮陽說、濮陽早報《文創周刊》投稿郵箱:yuanbingjie2003@126.com;電話:13721737408)

抗洪,是歷朝歷代工作的重點。相比於長江中下遊的強降雨,黃河泛濫造成的洪災,曾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給中國北方帶來巨大的災難。濮陽作為黃河長期流經地區,也曾深受泛濫之苦,歷史上不少名人,都曾在濮陽治理過黃河。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為官期間雖未親自在濮陽抗洪,但他曾就在濮陽境內修河抗洪一事,三上抗章奏疏,由此傳出一段被後人傳頌的佳話。至今談起來,歐陽修的「諍臣」風採依然讓人敬佩。

 

濮陽境內的黃河

 

講述歐陽修《論修六塔河》的故事,不妨先弄清楚濮陽和黃河的緣分。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也是流經濮陽的第一大河。歷史上,黃河有「善淤、善徙、善決」的特點,尤其決溢,為害甚烈。《宋史·河渠志》開篇就說:「黃河自昔為中國患。」

濮陽和黃河結緣,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始行經戚城西,這是《水經注·大河》明確記載的黃河首次流經濮陽地區之故道。此故道自周定王五年始,至公元11年止,歷時613年,史稱「西漢故道」。

公元11年,河決治亭(今濮陽),泛濫於濟、汴之間長達60年之久。東漢王景治河,固定出一條新的河道。此河道自長壽津分出,東北行匯入黃龍潭(濮陽西南),經今濮陽縣城南,逶迤東北行,最後從山東利津入渤海,此時河道史稱「東漢河道」。北宋中期至遼、金,黃河也都流經濮陽。

元、明兩朝至清中期,黃河沒有流經濮陽,時間達660年。但因有殘河道阻水,形成水泊澤地,一遇大雨,水潦成災,人們仍然認為是黃河水患。

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夏天,黃河於銅瓦廂(今蘭考)潰決,漫流達20餘年,後漸向東北行,流經濮陽南境,形成現行河道,濮陽境內的濮陽縣、範縣、臺前縣,均在黃河流經區域。

 

朝廷為抗洪災修六塔河

 

北宋中期至遼金,黃河河道不定。其間,濮陽境內及上下遊,曾多次改道,每次改道,都會帶來洪澇災害。此段時間,濮陽境內及上下遊大的改道有:1048年的澶州商胡(今欒昌湖)決口,改道北流;1060年的大名分流,東流、北流並行;1077年的澶州曹村(今新習凌平)決口,河道南徙;1081年的澶州小吳埽(今濮陽西南)決口,復向北流;1128年的李固渡(滑縣西南)決口,東南遷徙,奪淮河入黃海;1194年的陽武(今原陽)決口,全河皆入淮,北流斷絕。

其中,1048年的決口讓歐陽修與濮陽聯繫在一起。

1048年是宋仁宗慶曆八年。這一年的八月六日,黃河主流拋開故道,決口於澶洲商胡埽(今欒昌湖),缺口寬達五百七十步,滾滾河水攜帶著泥沙狂湧北去,從大名沙圪塔、元寨,進入廣平縣潘寨、商爐、蘇莊、張洞、留女固、南寺頭等村東部,然後「沿館陶縣與廣平縣邊界北行」,爾後過邱縣、臨西、清河、威縣、南宮、青縣、天津入海,形成所謂的「黃河北流」。當時,因年荒民困,沒有堵住決口。導致公元1051年,黃河又從河北館陶郭固口決口,四年堵塞後流勢依然不暢。

黃河的多年泛濫,讓百姓的生活民不聊生。在此情況下,大宋統治者和大臣們開始商量治河事宜。在此情況下,「修六塔之役」被提上日程。六塔是一個地名,也就是今天的清豐縣六塔鄉。1052年,河北安撫使賈昌朝提議,「塞商胡、開橫壟,回大河於故道。」也就是說,改變「黃河北流」的狀態,通過在六塔修六塔河,讓黃河恢復於東流的故道。當年九月,河渠司李仲昌又提出引黃河水北入六塔河「使歸橫壠舊河,舒一時之急」。由於不少宰執大臣支持李仲昌們的主張,仁宗下詔興工,「十二月四日,發三十萬人修六塔河」。

 

歐陽修三抗修六塔河

 

圍繞是讓黃河繼續北流還是恢復東流的問題,大宋群臣意見不一。有無必要通過耗資巨大的工程來恢復東流?這樣的工程對治理黃河泛濫之患是否能起到作用?人們的意見也不一樣。對於修六塔河,歐陽修持反對態度。

當賈昌朝提出「塞商胡,開橫壟,回大河於故道」的思路後,歐陽修立即呈上《論修河第一狀》。他指出,「聚三十萬人之眾,開一千裡餘之長河,計其所用物力,數倍往年。當此天災歲旱之時,民困國貧之際,不量人力,不順天時。」隨後,他列出了五個反對修河的原因,第一是國家正經受自然災害,國家物力匱乏;第二是因自然災害導致人口流亡極多,差役並不好找;第三是把商胡決口堵塞,是一個大工程,而修河恢復故道,又是一個大工程,在國廢民乏之時,修河得不償失;第四,此工程是「逆水之性,障而塞之,奪洪河之正流,斡之人力而回注,此大禹所不能」;第五,故道已經阻塞,再難回來,決口已經數年也難堵上,何況經預算「功料極大」。綜合以上五個原因,歐陽修堅決反對修河。

半年之後,得知河渠司李仲昌又提出引黃河水北入六塔河,歐陽修立即又寫出《論修河第二狀》上書駁議。這一次,他著重從工程科學性上論述。他認為,黃河之所以決口,均由於下遊淤塞所致。治理的辦法,就是「因水所在,增治堤防,疏其下流,浚以入海,則可無決溢散漫之虞。若全開大河以入六塔,將「其害無涯」。最後他建議:「請選知水利之臣,就其下流,求入海路而浚之」。

歐陽修的連續兩次上書,都沒有說服宋仁宗和一批支持修河的大臣。仁宗下詔興工,十二月四日,發三十萬人修六塔河。公元1056年二月,歐陽修出使契丹歸來,返京途中看到正在集中民力開修六塔河。他焦急萬分,趕緊寫出第三份抗章《論治河第三狀》,再次強烈要求「速罷六塔之役」。他認為,即使「商胡可塞,故道復歸,不過一、二年間上流必決」。同時,「河流注溢,流行梗澀」,則上流也必決」。他強調指出:「治水本無奇策,相地勢,謹堤防,順水性之所趨爾」。他再次預言,此次「功必不成,後悔無及者乎」,並強烈呼籲仁宗,「特諭宰相,使更審利害,速罷六塔河之役」。

 

偉大人格閃耀千秋

 

連上三狀,都沒能說服宋仁宗和一些執政大臣們。宋仁宗急於治理黃河之患,而大臣們則各懷心思,貪圖急功近利,最終導致這次修河違背自然規律,不納諍言,一意孤行。

公元1056年四月一日,就在歐陽修上奏《論治河事三狀》後不久,商胡決口堵塞,六塔河修成,黃河水改北流為東流,重回故道。但就在工程竣工的當天晚上,商胡重新決口,使整個河北千裡之地陷於一片汪洋,數千萬百姓被洪水吞噬,「道路隔絕,田苗蕩盡」。與其說是天災,更不如說是地地道道的「人禍」。仁宗驚恐萬分,悔恨不已,「雙日不御殿」,閉門思過。六月二十九日,仁宗頒發詔書:「……皆朕不德,天意所譴,其令中外實封言時政闕失,毋有所諱」。

雖然沒能阻擋修六塔河的工程,但從工程的失敗中可以看出,雖然不是水利專家,但歐陽修在涉及民生工程時的先見之明和愛民情懷。尤為可貴的是,修六塔河工程得到了皇帝的肯定,歐陽修反對修河,連上三條狀子反對,其實就是敢於給最高領導提意見。這種為了江山社稷和百姓,敢於犯顏抗章的勇氣和精神,更讓人敬佩。

今天,我們的知識分子、我們各方面專家,在涉及國家大型工程決策面前,有沒有為民請命、捨身求法的膽識?有沒有實事求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情懷?無疑,歐陽修應該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相關焦點

  • 宋史·歐陽修(傳)
    修遊隨,得唐 韓愈遺稿於廢書簏中,讀而心慕焉。苦志探賾,至忘寢食,必欲並轡絕馳而追與之並。舉進士,試 南宮第一,擢甲科,調西京推官。始從 尹洙遊,為古文,議論當世事,迭相師友,與 梅堯臣遊,為歌詩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為 館閣校勘。範仲淹以言事貶, 在廷多 論救, 司諫 高若訥獨以為當黜。修貽書責之,謂其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若訥上其書,坐貶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節度判官。
  • 歐陽修與錢惟演「三上」,才華橫溢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曾在他的作品《三上》中寫道: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餘因謂希深曰:「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這段話的意思是:錢惟演(錢思公)雖然生長在富貴之家,卻沒有什麼嗜好。在西京洛陽的時候,曾經對僚屬說:平生唯獨愛好讀書,坐著讀經書、史書,睡著則讀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種雜記,入廁的時候則讀小令。
  • 歐陽修,「三上」作文,才華橫溢
    歐陽修,「三上」作文,才華橫溢文/小牛爽文推薦 圖/網絡書本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類擺脫愚昧走向新世紀的重要一步。它記載著自有文字以來發生的事情,也寄載著前人想要留給後人的經驗教訓。而等到他上廁所的時候,也捨不得不看書,往往會看一些閒雜書籍解悶。到了晚上要去睡覺的時候,睡前會看一些詩詞,陶冶情操並欣賞他人的長處。接著歐陽修又寫到了謝絳對於宋公垂的評語,謝絳說:「宋公垂此人不簡單,以前在我和他一起工作的時候,時常看見他帶個書本去上廁所。在他去廁所後,就傳來了朗朗的讀書聲。遠遠的我都能聽見,慷鏘有力。他對書本的熱愛怎麼會到這個程度呢?」
  • 六一居士歐陽修
    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QQ群:悟心禪院75872451在明教契嵩禪師的啟發下,歐陽修轉變了對佛教的認識,使歐陽修成了一位通儒通佛的大居士。契嵩禪師,早年出家,十九歲遊學諸方,於洞山聰禪師門下悟心歸元。
  • 包青天彈劾兩前任當上三司使,歐陽修怒罵包青天,兩人誰是誰非?
    歐陽修歐陽修聽聞此事,大為惱火,指責包拯為了當上三司使,去彈劾張方平和宋祁,這是「蹊田奪牛」的行為。包拯彈劾歐陽修是寫了篇名為《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的文章來指責包拯的,通過這篇文章的名字可以看出歐陽修並不是到皇帝那裡上奏書彈劾包拯,而只是私下議論此事。
  • 正統論與歐陽修的史學思想
    所謂「昧者之論」,是指用五德終始作為理論基礎的帶有神秘主義和天命觀的正統論。這種理論自秦漢以後成為人們解說王朝更迭、歷史變遷的重要理論依據,一直到北宋年間,這種觀點仍相當流行。宋真宗時修「冊府元龜」,其中的正統思想就是以五運之說立論的,它說:「昔洛出書九章,聖人則之,以為世大法,其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帝王之起,必承其王氣。」〔3〕用「歷數」、「徵應」、「行次」、「天統」等概念解釋歷代王朝的更迭,完全脫離了歷史實際,認為「創業受命之主,必推本乎歷數,參考乎徵應,稽其行次,上承天統」。
  • 一代文宗——歐陽修在中國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歐陽修在歷史編繁學、歷史考據學和歷史文獻學上篳路藍縷,開拓創新,作出了傑出貢獻,具有重要地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本名新五代史記,世稱五代史者,省其文也。唐以後所修諸史惟是書為私撰,故當時未上於朝、修歿之後始詔取其書,付國子監開雕,遂至今列為正史。
  • 雜談歐陽修:文如其人,他是北宋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然來洛陽,才得備眾花 之一種,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獨立與洛花敵。而越之花以遠,罕識不見齒然, 雖越人亦不敢自譽以與洛花爭高下。是洛陽者,是天下之第一也。歐陽修曾經在洛陽擔任留守推官(地方行政長官的助手)多年,在地方任職期間,他經常體察民情,他在基層的工作是很出色的,對當地民風民俗等做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對農學也是很關注的。
  • 歐陽修同榜狀元,先當歐陽修的姐夫,後來又當歐陽修的妹夫
    圖為歐陽修紀念館,拍攝於永豐縣永叔公園。 皇帝和主考官都認為歐陽修有才華,但是太狂了。 歐陽修的原配胥夫人早逝,歐陽修再娶楊夫人。楊夫人去世之後,薛奎把女兒嫁給歐陽修。薛奎嫁給王拱辰的女兒排行老三,嫁給歐陽修的女兒排行老四。歐陽修和王拱辰成為連襟之後,歐陽修要喊王拱辰為姐夫。
  • 這都是命,歐陽修和王拱辰的混亂關係
    幾個月後,歐陽修參加最終的殿試,名列十四名,二甲進士及第。據時任主考官,另一位著名文學家晏殊回憶,歐陽修未能獨佔鰲頭,主要是鋒芒過露,考官欲挫其銳氣,以便今後更好成材。其實士子們內部,都幾乎一邊倒地認定,新科狀元,肯定歐陽修莫屬。就連歐陽修自己,也這麼認為,專門做了一件新袍子,準備蟾宮折桂後穿。
  • 實拍江西的歐陽修夫人墓地:歐陽修的嶽父,為何不肯原諒歐陽修?
    胥偃是歐陽修的授業恩師,又是歐陽修的嶽父。歐陽修能夠金榜題名,胥偃功不可沒。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胥偃待歐陽修,可謂是恩重如山!」胥夫人去世之後,歐陽修再娶楊夫人。楊夫人去世之後,歐陽修再娶薛夫人。薛夫人是宰相薛奎的四女兒,薛奎的三女兒嫁給了王拱辰。王拱辰的原配去世之後,再娶薛奎的五女兒為妻。
  • 康震《歐陽修》13六一居士的六個「一」
    歐陽修說,只要看到他們的文章,只要搜集他們的文章,讓他們的文章流傳,他們的英名就永遠不會磨滅,就會永垂不朽。你想,對歐陽修這樣一個人來講,他的永垂不朽的觀念根本不是什麼參知政事,什麼宰相做上一兩年,這種東西是迷惑不了他的。這屬於洞穿歷史的人,他一眼就能看到歷史的本質和功名利祿的本質。畫外音:對於歐陽修放棄高位提前退休的說法,當時有很多人不但不理解,甚至誤解和曲解。
  • 唐宋八大家·歐陽修-遼寧頻道-東北新聞網
    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在滁州時,自號醉翁。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曰: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吾老於其間,是為六一。歐公一代儒宗,風流自命。詞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豔曲,謬為公詞。  歐陽修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
  • 【塔河文藝】篆與樺的樂章
    金石可鏤,總會有人在藝術的道路上苦苦的追求,中國畫和篆刻藝術如孿生姊妹互不相離,好的書畫需配上好的印章才會完美。但樺樹皮國畫與篆刻印章相配堪稱中國一絕,因為塔河是立式樹皮國畫的唯一發源地。在開始階段它具有實用和欣賞的雙重價值,後來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篆刻藝術作為國粹之一,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一以貫之、厚重的悠久傳統。其融萬千氣象於方寸之間,一直為歷代文人墨客所鍾愛,或自篆自用,或饋贈文友,鈐記落款,觀賞把玩,可從中獲得無盡的審美愉悅和藝術享受。
  • 【話說岢嵐】歐陽修與岢嵐
    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
  • 歐陽修選出「千年之最」科舉,前三名無人知,第4名以後無人不知
    這一屆龍虎榜中的前三名,章衡、竇卞、羅愷至今已很少有人能叫他們的名字了,但若說這屆的進士,那真是如數家珍。這場考試中出現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蘇軾、蘇轍、曾鞏;程朱理學創始人之一程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張載。
  • 《清平樂》:私德不修,大文豪歐陽修真是這樣的人嗎?
    這樣一個憂國憂民、直言敢諫、勇於擔當的人,也成為年輕歐陽修的傾慕對象和追隨目標。後來範仲淹調回京城,兩人一見如故,成了戰友,忘年交。歐陽修是朝堂上的明星,他言辭犀利,不怕得罪人。他直言快語,不避所謂朋黨之言,反而喻為君子之黨。
  • 歐陽修:少一點風流,多一點實在
    鄭氏希望有朝一日,歐陽修能像他爹一樣去做官,出人頭地,要配得上他爹給他起的名字——修。先修身,然後齊家治國平天下。 鄭氏請不起私塾,也沒能力送他去學堂,只好親自教他識文斷字。沒錢買筆墨,便用荻稈在沙地上教歐陽修讀書寫字,自製毛筆,沾水讓他在石頭上練習書法。
  • 曾鞏與歐陽修是什麼關係?
    十二歲時,就寫出一篇《六論》,在文學上嶄露頭角,眾人看後博得稱讚。想在仕途上,博得功名,必須走科考這條道路。曾鞏也不例外,十八歲那年,曾鞏迎來了人生第一次趕考。滿懷信心地來到河南開封的汴梁參加科考,這次沒有考中進士,卻結識了老鄉王安石。但曾鞏沒有灰心,回到家後,埋頭苦讀,精心備戰下一次的科考。
  • 歐陽修的詩有哪些?歐陽修的詩詞全集161首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先公少孤力學,鹹平三年進士及第,為道州判官,泗綿二州推官;又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瀧岡。太夫人姓鄭氏,考諱德儀,世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儉仁愛而有禮;初封福昌縣太君,進封樂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時,治其家以儉約,其後常不使過之,曰:「吾兒不能苟合於世,儉薄所以居患難也。」其後修貶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貧賤也,吾處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