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是唐宋話?普通話是胡話?沒那麼簡單

2021-01-11 網易新聞

最近,香港藝人陳小春發布了一條微博,回憶了他在廣州和一位湖北妹子關於粵語的談話,由於對方直言「粵語是沒文化的方言」,所以陳小春作為一名粵語使用人士,提出了反駁,他說「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又稱「普通話是大概500年前北方蒙滿胡語雜交變種流傳至今的語言」,此言一出,瞬間激起千層浪,引發了各方熱議。

其實,他說的這些觀點都是由來已久的爭論熱點,筆者暫將此類話題稱之為「民間火藥桶」——泛指一提起就會導致爭論甚至是爭吵的話題,包括陳小春所說的「聯合國定義粵語為一種語言」,都是由來已久的盛行觀點。

那麼,究竟他說得對不對呢?

說來也巧,筆者最近也一直在研究古漢語與普通話及方言,有一點心得,剛剛好可以解釋他的觀點。

一、粵語是聯合國認定的「語言」?

首先,要澄清一件事,所謂「聯合國已經定義粵語是一門語言」其實是一則以訛傳訛的謠言,請看下圖:

這是一條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的截圖,圖中提到「China」的「Languages in daily use」,即日常用語時在普通話(Mandarin)的後面出現了「Cantonese」,即「廣州話」,就是因為這個網頁的標示,導致了今天在廣東省十分盛行的「粵語被聯合國定義為一門『語言』」的廣泛觀點。

其實,這根本就是自動對號入座的一種錯誤理解。細心的網友肯定發現了截圖裡的兩個黃色圈子,第一個是「xiang」與「Min」還有「Hakka」,分別是湘語、閩南話與客家話。

若按對粵語的理解,則這三門方言也無疑已經被聯合國定義成「語言」了,是這樣的嗎——這顯然是錯誤的,因為第二個黃色圈子裡,香港地區的語言出現了越南話(Vintnamese),那麼豈不是說聯合國也把越南話當成了香港的一種「語言」?

這怎麼可能?

定居香港的絕大多數為越南華裔,真正使用越南語的越南人少之又少。當年從1975年至2005年,香港共接收了23萬多名越南難民和船民,其中安排14多萬名越南難民移居海外,遣返6.7萬多名越南船民,最後安置了近1.6萬名越南難民,而最終取得香港永遠居民身份證的只有1800人,難民總數佔香港總人數的0.002%都不到,居民佔0.0002%都不到。越南語怎麼可能成為香港的一門官方語言?

顯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想表達的是「也有人使用」的意思,正如「Cantonese」裡的「Canton」,它指的就是廣州,很明顯這裡指的是方言,不是官方語言。一如湘語、閩南話與客家話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認定的漢語「八大方言」的性質與地位是一模一樣的。

二、粵語是唐宋話?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我們先來看一下古漢語研究專家的研究結果:

來自優酷的《廣韻超清版0809》

看到這個結論後,大家一定會感到很奇怪。蘇州話與廣州話這兩種方言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方言,蘇州話屬於吳語,從聽覺上感覺和普通話更接近,怎麼變成了和廣州話最接近呢?

原來,如上圖所示,專家指出了:蘇州話的「聲母」和廣州話的「韻母」最像《廣韻》(宋朝官方所修的韻書,也就是宋代的「普通話」教材)。

大家都知道聲母與韻母的關係,顧名思義,聲母就是每一個文字的發音聲母的部首,而韻母就是部首後面的音標,「韻」即「韻味」、「韻律」的意思,為的是讓文字發出更豐富的音,以產生不同的感情與色彩,故韻母也叫「複輔音」——最少兩個或以上的聲母組成(也有單韻母,但很少)。

專家的這個研究結論實已經很精確地指出了所謂「最接近」的意思:蘇州話與廣州話是在發聲技巧上與中古漢語接近,而不是說「讀音」最像——「發音技巧接近」≠「讀起來一樣」,這一點是不能混淆的。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到優酷網上查找古漢語大師鄭張尚芳老師的視頻,他會告訴你,目前針對「中古漢語」與「近古漢語」,即魏晉南北朝隋唐與兩宋到元明清的這段時期的漢語,其聲母的「擬構」(推定)大體上已經沒有問題了,難的就是讀出它的「韻律」,也就是它的韻母聲部的發音。

對於後者「韻律」,應該客觀承認,廣州話的研究是給予了這些語言學家很大的幫助的,因為廣州話的韻母的確很接近「中古漢語」,所以廣州話當然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說到這裡,筆者也必須申明自己一下立場,本人是支持保護有代表性(使用人群多,影響力大或價值高)的方言的,我也和陳小春先生一樣,同樣認為保持方言與推廣普通話並不矛盾。只是本人更加不希望看到「方普之爭」,而在漢語八大方言中,對普通話產生最大反彈的首推粵語,次之方為吳語。

剛剛好,恰巧就是保留最多古漢語元素的兩種方言。

顯然,這是導致這兩種方言非常強硬,甚至略帶極端的重要誘因。

因此,本文的目的旨在澄清坊間訛傳導致的流弊,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從而幫助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方言回歸正常的軌道。

說回廣州話,正如陳小春先生說「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一樣,現在相當一部分的粵語人士常以「千古唐音問粵韻「而自詡,那麼,廣州話到底有多「原汁原味」?

從這家個圖可以看出,「世試誓市式室」6字的發音分為S與Z兩個聲部,在粵語中則只剩下S聲部了,而且韻母也不相同,粵語顯然要簡化得多。

再來看下面這張:

在這幅圖裡「幹官單端」4字在中古漢語中分為K與T兩個聲部,但韻母幾乎一致,而粵語裡聲母雖然一樣,但韻母卻完全不同,所以,反而普通話的發音更接近中古漢語了。

也所以,這四個字在粵語裡完全不押韻,而普通話則全部押韻。

這說明,今天的粵語,雖然在發聲方法上保留了古漢語的一些技巧,但其讀音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存在「轉音」的情況,如下圖:

這首經典的《憫農》五言絕句,粵語讀起來就不如普通話押韻,雖然普通話的發音與中古漢語的發音也相差頗大,但轉音後的「wu」和「tu」仍然押得上,而粵語的韻母則從「OX」變成了」OU」,所以不押韻了。

以上的例子告訴我們,所謂「保留了「或」像「其實是概率的問題,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去作者的個人微博裡搜索我朗讀的唐詩視頻,由於本人是廣東客家人,與陳小春先生一樣,既會客家話也會粵語,我嘗試過多次隨機用三種語言(普通話+客、粵)分別朗讀唐詩,三者出現的押韻概率是差不多的。而且略懂格律詩常識的人就知道,並不是韻腳押得上就叫符合韻律,詩有平仄之分,在我的視頻裡,我已經多次指出了無論是粵語還是客家話,即使在韻腳押韻的前提下,但由於平仄對不上,也不能證明已「復原」了古漢語。

要知道,古人有「雅言」與「讀書音」之分:所謂「雅言」就是古時候的「普通話」,而「讀書音」就是專門用來讀書的,無論在哪個朝代,都公認洛陽學校裡教書用的語言就是讀書音,重複三遍:指洛陽學校裡教學用的語言,不是洛陽方言;是指洛陽學校裡教學用的語言,不是洛陽方言;是指洛陽學校裡教學用的語言,不是洛陽方言。

科普的例子就舉這麼多,現在我們作個小結:毫無疑問,大多數人之所以錯誤地認為「粵語是正宗古漢語」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對漢語的發音系統與古漢語的來源與構成不清楚。古漢語與今天我們使用的普通話,最大的差別主要是兩點:一是失去了「入聲」,二是失去了「濁音」。

但請注意:這兩種發聲技巧並不是只有廣州話與蘇州話裡有:

所以,優酷上的那些專家們擬構的古漢語視頻的評論區下面,總是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一大堆人,爭搶著說「很像我的家鄉話」,「我的家鄉話最像古漢語」,如此云云。其實,真的只是「有一點點像」而已,區別只在於多與少。

三、普通話是胡語?

最後一章,給陳小春先生與粵語朋友們簡單科普一下「普通話」的前世今生,說到「普通話其實是胡語」也是現在很新潮的一個觀點,甚至導致網上出現了攻擊普通話的暗潮,那麼,普通話是否真的是「胡語「?

先來看一組圖:

一目了然!這一組專家們做的入聲演變圖,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導致古漢語與「胡語」融合的原因是距今約1700多年、我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亂華」時期,而不是陳小春先生說的「500年前」(元末明初)。

而且,被視為「正宗漢語」的唐宋話其實早已經不「正宗」了——古代沒有我們今天的漢語拼音,只有各朝代修訂的韻書作為讀音範本,隋朝的《切韻》為我國史上第一本成系統的韻書,自隋以降,先後有唐朝的《唐韻》、宋代的《廣韻》和《集韻》,以及元的《中原正音》和明的《洪武正(通)韻》由於清朝的官話就是今天的普通話,所以在此不贅了。

從《切韻》說起,作者陸法言,他在《序》裡寫到:「以(古)今聲調既自有別,諸家取捨亦復不同。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涉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又「呂靜《韻集》、夏侯詠《韻略》、陽休之《韻略》、李季節《音譜》、杜臺卿《韻略》等各有乖互」。

他所提到的《韻集》《韻略》《音譜》是來自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的漢人政權出版的韻書,「各有乖互」說明就無法統一,結合前文他批評點名的「吳、燕、秦、梁」的語言毛病,不難看出,已經開始混亂了。

再次小結:既然隋朝的都不「正宗」,那麼唐朝又何以正宗?

所以,此後無論哪個朝代都無法再復原所謂的「正宗漢語」,明太祖朱元璋曾為此花了近25年時間修纂的《洪武正(通)韻》始終都未能讓他滿意,但從上面的地圖中,我可以看出,明代時,入聲依然存在,優酷網上有明朝官話的擬構視頻,經專家認定,與今天的西南官話90%的相似!

(備註:由於明朝官話有明時來華的外國傳教士金尼閣所著的《系儒耳目資》與利瑪竇的《西字奇蹟》裡標註了現代字母音標,所以復原明朝官話幾乎可以說是100%的,不存在疑問)。

地球人都知道:西南官話就是今天的雲貴川話,它與普通話是一個系統的,因為「讀音」(不是發音技巧/方法)與普通話的大多數字眼是一樣的。

現在,謎底解開,我們的「普通話」當然不是「胡語」!

如果「普通話」是胡語,那滿人為什麼說滿語用滿文?

如果「普通話」是蒙古人的「胡語」,那元朝怎麼用蒙文說蒙語?

所以,再往前推也一樣,西漢才子揚雄著《方言》一書中記載,古時代在今天的河北、山西與山東一帶有一種方言叫「幽燕話」,而今天我們的語言專家們利用他的書推測出今天的北京官話,也就是元明清時的北京土話就是後來的「幽燕話」:

當我們貶斥普通話為「胡語」的時候,我們可能都忘了,今天的首都北京在歷史長期是處於兵戎相見的邊陲重地的,山西與河北也是。我們更加忘記了,自唐以後,今天的東三省其實大多數時候都不在中央王朝的版圖內,即使是明朝也只能控制遼東一帶,中華民族的傳統疆域一直主要是固守在「漢十八行省」,即長城以南裡。

而這些地方,本來就一貫是「漢胡雜居」。

自唐末開始,這些地方基本上一直都處於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下,五代十國、遼、金、元,明後又有清。而把它「奪」回來的時間,要到很晚——596年前(1421年),一個帝王首次將中華帝國的首都遷往北方,在他之前,我們有過東都、西京、南京,卻從無「北京」,這個人的名字叫「朱棣」。

他穩固了我們今天的「北中國」, 同時,也把「幽燕話」帶入了「中國」——融合就是融合,不是代替,不能混淆。

請問:普通話能讀中國古詩,少數民族的語言可以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最後說一遍:少數民族對古漢語的影響主要是導致了入聲與濁聲的大量消失,不是把語言改變了。

原標題:粵語是唐宋話?普通話是胡話?沒那麼簡單~

(原標題:粵語是唐宋話?普通話是胡話?沒那麼簡單)

相關焦點

  • 官話、普通話才是正宗漢語嫡傳。那麼,粵語、吳語等方言呢?
    首先,我再次重申,超過十億中國人使用的官話、普通話才是正宗漢語嫡傳。而少數人的方言,如粵語吳語都是漢語和當地語言混合而成的方言。經常有人發帖發文,像粵語吳語這樣的方言才是正宗漢語,而普通話不正宗!?如此荒謬的觀點居然有大量的人支持!
  • 那些普通話不常見的粵語|城事·粵語
    關於粵語和普通話之爭,在網上一直硝煙彌久。甚至之前某APP宣布不能用方言(如粵語)。不過這種紛爭之意義,假如純粹陷入所謂的地域優勢下,那就毫無意義。假如研讀一種語言,或者說文字,抑或說方言,假如不去了解其精粹,那實在敗興。
  • 普通話話配音pk粵語原聲,真的是石班瑜成就了周星馳嗎?
    長久以來,大家對於周星馳的電影都有一個爭論:粵語好,還是普通話配音好?不懂粵語的人會說:肯定是普通話配音好啦,石班瑜的配音與周星馳的表演,那簡直是天作之合、無與倫比。懂粵語的人則會說:還用爭辯嗎?肯定是粵語好啦,星爺的電影,只有看粵語才能有原汁原味的感覺,才能看得出其中的含義所在!#真的是石班瑜成就了周星馳嗎?
  • 粵語直接翻譯為普通話?訊飛輸入法新體驗
    [PConline應用]「雞同鴨講眼碌碌」這是廣東人較為熟悉的電視劇主題曲裡的一句歌詞,外地人聽不懂粵語,而一些講粵語的人們來講普通話那也是「麻麻地」,如果有粵語跟普通話的翻譯軟體就好了,這不訊飛手機輸入法新版就有了這麼一個功能,一起來體驗一下吧。
  • 粵語VS普通話:同一個詞竟然有咁多歧義?
    粵語:外祖父;名普通話:丈夫的父親;名奶奶粵語:心抱對家婆的尊稱;名普通話:祖母;名抄家粵語:文抄公,專抄襲他人文章者;名普通話:抄查家產;動工夫粵語:事情,工作;名普通話:空閒時間;名快手粵語:辦事快;形普通話:辦事快的人;名要飯粵語:要拿取或吃米飯;動普通話:乞丐(名)或乞討(動)爆肚粵語:臨時現編說辭;動普通話:油爆
  • 如何把普通話翻譯成粵語?| 007期
    普通話原句雖然不是很富有的家庭,但媽媽會去出名的商場買衣服給我們
  • 澳門大學粵語普通話翻譯系統上線
    澳門大學粵語普通話翻譯系統上線 2020年02月17日 10:5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永傑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報廣州2月13日電(記者 李永傑
  • 粵語丨貝克漢同貝克漢姆有咩分別?粵語vs普通話大有不同!
    最重要梗系粵語同普通話嘅分別啦,話說前排貝克漢現身廣州,但原來好多Fans都唔知道貝克漢系邊位,生活中用粵語表達嘅用語,究竟同普通話用語有幾大差異呢?不如等漁公子帶大家一齊睇睇!這個是音譯,加上廣東話的方言就成這樣了!由於音節結構近似,用南方漢語音譯英語比北方漢語來得方便,用「貝克漢」音譯「Beckham」就是一例,發音幾乎一樣。
  • 普通話與粵語之爭,其實並不是官話的爭奪,而是白話與文言文之爭
    中國大部分聲說的是普通話樣式,除了語音有少許區別之外,口語和書寫一摸一樣,生活中粵語是口語,書面語言和口語完全不同,所以根本不可能作為官方通用的普通話全國推廣。我個人聽著正宗粵語越聽越好聽,粵語最大的問題就是使用範圍太小了,廣東和港澳以及廣西部分地區。據我所知,廣大中原地區、東北話以及廣西桂柳話等都和普通話的發音一樣,只是調調不同。
  • 訊飛輸入法粵語識別率達95% 支持粵語語音翻譯普通話
    訊飛輸入法粵語識別率達95% 支持粵語語音翻譯普通話   早在 2015 年,訊飛輸入法在業界率先推出「輸入法+機器翻譯」的理念,打造出「隨聲譯」語音翻譯功能,用戶只用點擊麥克風語音輸入就能實時中英互譯
  • 普通話與粵語的常用詞彙對照表
    隨著普通話教學嘅普及,越嚟越多廣東人喺日常生活中習慣咗用普通話詞彙去表達,而忘記咗一啲地道嘅粵語詞彙,今日就嚟同大家重溫一下我哋廣府人嘅呢啲有特色嘅粵語詞彙喇
  • 微信粵語轉文字 網友:訊飛輸入法粵語打字還能轉普通話
    日前騰訊微信團隊發微博稱,廣東地區微信用戶獨有粵語語音轉文字功能。然而非廣東地區用戶也很需要這個功能怎麼辦?網友們表示:用訊飛輸入法語音輸入粵語直接轉文字,甚至還可以轉為普通話,不限地區,人人都能使用,更贊!一般手忙腳亂或者不方便打字的時候會選擇發微信語音,但接收語音信息卻非常麻煩。
  • 吳亦凡王冠逸陳偉霆王嘉爾,普通話粵語英文自由切換太蘇了!
    同樣韓團出身的王嘉爾也是個語言王者,從小在香港長大,普通話粵語英文統統無障礙,當年MAMA音樂節上王嘉爾用粵語和英語發表獲獎感言,瞬間變身為港風大佬;之後的表演中一段英文粵語rap,簡直開口跪。最近的新晉男神王冠逸也被很多網友封為「聲控男主」,有網友匯集了王冠逸為其新劇《樓下女友請籤收》進行的宣傳短片,王冠逸充分發揮語言優勢,分別用普通話、英文進行介紹採訪,妥妥的「開口酥」!
  • NBA譯名普通話粵語大PK,「字母哥」很難讀,錫安爭議很大
    姚明的好搭檔特雷西·麥克格雷迪,粵語翻譯是麥基迪,普通話奧拉朱旺,粵語奧拉祖雲,英語(Olajuwon),普通話科比布萊恩特,粵語翻譯為高比拜仁,英語(kobe bryant),字母哥的翻譯(Antetokounmpo
  • 澳門大學粵語-普通話翻譯系統已在實驗室正式上線
    澳門大學(以下簡稱「澳大」)機器翻譯研究取得新突破——澳大「粵語普通話翻譯系統」已正式上線。據澳門特區政府官網1月6日援引澳大消息稱,澳大團隊在粵語和普通話的機器翻譯上實現技術創新,能有效和準確翻譯,大大提升了譯文品質。
  • 香港特首回應了普通話和粵語之爭,但人們依然看法不一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周四的香港立法會上,回應了最近的普通話和粵語爭議。一段來自香港電臺的視頻顯示,當天,一位立法委員邵家臻在立法會提問林鄭月娥教學語言的問題。林鄭月娥回答說:「我留意到近日教育界又無風起浪。這份文件是 2013 年的,文件裡的兩三句,把它放大了來講。究竟教學語言用廣東話還是用普通話,這個我們尊重校本的管理。
  • 《潮流2》範丞丞青島式粵語有魔力,贏過陳偉霆塑料普通話!
    《潮流2》範丞丞青島式粵語有魔力,贏過陳偉霆塑料普通話!文/聽歌打娛在綜藝節目《潮流合伙人2》中花錢一時爽的陳偉霆遭遇了破產危機,崩潰到向自己的人形立牌求救。陳偉霆在節目的狀態很好笑,一直沒逃過被寵物支配的命運!在《潮流合伙人2》裡竟然被狗溜了,小短腿的柯基巴適真的好能跑,陳偉霆半夜追了兩條馬路才把離家出走的巴適追回來。誰能想到節目中的潮流主理人陳偉霆下班後還要追狗狂奔兩條街,這樣的生活也是太不巴適了!
  • 李小龍皮膚語音首曝光,普通話版本太平庸,這句粵語臺詞成05後最愛...
    李小龍皮膚語音首曝光,普通話版本太平庸,這句粵語臺詞成05後最愛,欣賞 另外獲得這款皮膚的方式也非常簡單,只需要完成任務就可以免費獲得。
  • 普通話成當地多數人方言,粵語成少數語言
    廣東的發展可以說在我們國家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不少省份都曾想要超過這座城市,但最後都是以失敗告終,這足以可見這個省份發展的有多出色,不過在廣東省有著一個特色,那就是當地人都喜歡說粵語,畢竟這是當地的方言,而不少去到廣東的人們,都會先學幾句粵語,這樣才能與當地人更好的溝通,但是在廣東卻有這樣一座「奇葩」又「奇怪」的城市,當地人說的都是普通話,粵語和其他的語言基本上不常見
  • 探尋中國古代普通話:唐朝說西安話,而粵語竟然是秦漢時期的語言
    地域的廣闊使得不同地方的人們說話會有所差別,這就是方言,為了讓不同地方的人在一起能互相交流,就產生了共通的普通話。從古至今,漢語的普通話就一直存在,但是由於朝代的更替,都城的變化,普通話的標準也一直在改,春秋時期,孔聖人為了讓來自全國各地的3000多名弟子都聽懂自己的講話,孔子就在課堂上說著當時的普通話——雅言,這樣和自己的學生溝通交流就沒障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