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廖正倫的文章
飂(廖)叔安與廖淑安為什麼會搞混淆
在研究廖氏族源流問題上,其中遇到的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廖淑安與飂叔安的身份、地位、事跡。最明顯的就是最容易造成混淆、混亂,造成魚目混珠。為了澄清事實,拭去歷史上蒙上的灰塵,有必要先將這兩位的真實情況告訴大家。
飂叔安,在班固所著的《漢書》「古今人表」中,可以看到很少的一點記錄。班固是東漢著名史學家,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班固開始寫《漢書》,歷時二十五年,才告一段落,由於受株連,班固入獄,後死於獄中,《漢書》沒寫完,後來由他的妹妹班昭繼續完成。班昭也是東漢的女歷史學家,她補充寫了八個表,其中一個表就是「古今人表」。「古今人表」寫得非常簡單,查閱《前漢書》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卷二十的八十六頁)有記錄,就只有廖叔安一個名字,沒有詳細的年代、事跡,因此很多事和生平無從考據。在廖叔安名下,有「師古曰:左氏傳作戮同,音力周反又力受反。」師古就是顏師古(公元581年至654年),又名顏籀(今西安人),歷史和音韻學家。為什麼顏師古要在「古今人表」廖叔安名下注音呢?這主要是叫人不要誤讀為廖(料),而是應按飂字(liù)讀溜音,在《古今漢字典》中,飂可寫作翏風,可讀liú流或liáo聊。在上古時,文字初創時,作飂字,後來秦始皇焚書後,很多古字古書被毀,到漢代,有很多字的讀音都不清楚,意義也不清楚,很多字也不識。漢朝很重視文字,很多大文學家又來重新研究,包括字和讀音,同時也在歷史前進中創造產生了新的字,最終形成漢字雛型。一些字互相間可以「通假」,這樣一來,過去不認識的字以及讀音等問題就解決了。漢朝飂可以通廖字了,因此,飂叔安就寫成廖叔安了。但是,顏師古注了音,原應讀飂。這種在廖字後面注音的還有,如《後漢書》112卷,廖扶,史書上也注音力弔反,又音力救反,也是叫人在這裡不要讀為料音;《三國志》蜀志卷十,廖立也注音理救反,也是告訴大家不要讀為料音,因為廖扶、廖立是飂叔安後代,雖然後來通假了,但還是應讀為溜或者流,他們是有血緣關係的。在《三國志》蜀志卷十五中,廖化後面沒注音,因為他是辛伯廖後人,而不是飂叔安後人,兩支脈沒有血緣關係,再者,後人通通都把廖化讀作料音,所以不需要注音了。
據傳,飂叔安的上面也可追至中華民族共同祖先黃帝,下傳昌意——顓——稱——卷章——吳回——陸終— —昆吾……飂叔安……(又下傳37代)至飂伯高。飂伯高生於周春秋時期,約在公元前600年左右,以每代人28歲計算,上推36代,飂叔安應生於夏朝末年或商朝初年,並非距黃帝幾代人。而飂叔安據傳是蓼國或飂國之君,何人、何時所封?以及生平事跡等都不是很清楚,其先人及世系交待也不是很清楚。據有的譜或資料記,飂叔安的依子董父,曾經為堯,舜等先皇餵養龍,這樣造成了飂叔安的依子比飂叔安早出生約千年的狀況,這不符合常理。到飂伯高在春秋時,才易飂為廖,從此姓廖了。但這個時候,周辛伯廖早已姓廖,比伯高改廖早了數百年。
根據《晉書·卷十四》所講,蓼國、飂國已被滅亡,還說飂國等三十一國盡亡其處,說明很早以前就不知飂國的地方和事跡了。而叔安是後人將飂易為廖稱呼他,因通假後,便成了廖叔安了。
現在又說一說周朝辛伯廖的情況:辛伯廖在司馬遷所著正史《史記》中,已對其先族源流有明白的敘述。黃帝——玄囂——蟜極——帝嚳——后稷(后稷姬姓,周始祖)——不窋——鞠陶——公劉——慶節——皇樸——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古公亶父——季歷——姬昌——周武王。周武王在公元前1046年滅商建立周朝,封其庶弟辛伯廖(即文王十六子)於廖。
辛伯廖約生於公元前1060年,廖姓在周初便已開始了。
為什麼飂叔安與廖淑安相混呢?原因有好幾個。辛伯廖下傳至52代,就是淑安,這個廖淑安是辛伯廖系下的淑安,「淑」字是有三點水的,與飂叔安有區別的。後人在抄寫譜書時,有的譜書上沒有寫上三點水,有細心點的,譜上寫了三點水的「淑」字,加以區別,寫掉了三點水是可以理解的。查閱了大量的家譜、舊譜,很多譜在序言或源流中都寫了「我廖姓源於周,伯廖之後有淑安」;「文王之子辛伯廖,伯廖之後有淑安者」;陸九淵先生為廖氏族譜作序說:「廖氏宗譜,相傳淑安而上,莫考其詳。而自西晉子璋以後,代有達者」;有的譜又記:「伯廖封於廖國……至漢宣帝時(公元73年),淑安公學問淵博」;又有的譜記:「文王之子伯廖之後,有淑安者……數傳而後遞至光景公」;有的譜寫道:「辛伯為百世不遷之祖」。還有很多譜書上,尊淑安為始祖,同時註明「漢」字或「漢朝」;還有一些譜上寫:「西晉世次,始祖淑安公」等等,均是指的辛伯廖以下廖淑安,而與夏末商初的飂叔安相差上千年之遠。廖淑安又傳第53代泰公,泰公又傳第54代廖子璋,傳到今天,已有110代之多(當然中間是否有斷代,斷多少代,還不敢過早下結論)。而譜書上的廖化公,則是辛伯下第45代。
由於辛伯廖下有廖淑安,而飂叔安又被後人(通假)後改為廖叔安,所以發生了誤會,這是造成混亂的幾個原因之一,而這個原因是重點。
還有一些原因,也補助造成了誤會。一是後人自己對譜書沒有用心去看,不知道飂後來可通廖;二是過去前人也沒有很好識別,也發生過爭論;三是現在的一部份人也沒能很好識別,誤認為飂叔安生得早,而且可以代替其他辛伯廖、召伯廖、雙廖等廖姓;四是不向大家源源本本的講說真像;五是很多廖姓族人對族譜、歷史不太了解,盲從,人云亦云;六是大量譜書遺失;七是譜書抄寫、轉抄中有錯;八是族中先輩和老一輩的人,懂家譜的人年紀太老,很多已過世,知識傳承上後繼者少;九是研究廖氏源流、歷史的時間太遠,在三千多年或更長一些,年代久遠,考據複雜,困難重重。這些原因,就是造成了廖淑安與飂叔安研究中的混亂。
我們覺得,應該公平、公正的去研究,不要帶著觀點去研究,千萬不要以「我」為核心,強求一致,強求統一。現在的廖姓中是很多支脈組成的,不管飂(廖叔安)、辛伯廖、召伯廖、雙姓廖,其他廖姓,應該不分大小,人員多少,歷史長短,一律平等。多看自家譜,並詳細研究、討論,譜上尊誰是始祖,就是誰的始祖。
撰稿:廖正倫
2014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