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氏源流探好

2021-02-08 廖姓家族

轉發廖正倫的文章

飂(廖)叔安與廖淑安為什麼會搞混淆

在研究廖氏族源流問題上,其中遇到的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廖淑安與飂叔安的身份、地位、事跡。最明顯的就是最容易造成混淆、混亂,造成魚目混珠。為了澄清事實,拭去歷史上蒙上的灰塵,有必要先將這兩位的真實情況告訴大家。

飂叔安,在班固所著的《漢書》「古今人表」中,可以看到很少的一點記錄。班固是東漢著名史學家,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班固開始寫《漢書》,歷時二十五年,才告一段落,由於受株連,班固入獄,後死於獄中,《漢書》沒寫完,後來由他的妹妹班昭繼續完成。班昭也是東漢的女歷史學家,她補充寫了八個表,其中一個表就是「古今人表」。「古今人表」寫得非常簡單,查閱《前漢書》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卷二十的八十六頁)有記錄,就只有廖叔安一個名字,沒有詳細的年代、事跡,因此很多事和生平無從考據。在廖叔安名下,有「師古曰:左氏傳作戮同,音力周反又力受反。」師古就是顏師古(公元581年至654年),又名顏籀(今西安人),歷史和音韻學家。為什麼顏師古要在「古今人表」廖叔安名下注音呢?這主要是叫人不要誤讀為廖(料),而是應按飂字(liù)讀溜音,在《古今漢字典》中,飂可寫作翏風,可讀liú流或liáo聊。在上古時,文字初創時,作飂字,後來秦始皇焚書後,很多古字古書被毀,到漢代,有很多字的讀音都不清楚,意義也不清楚,很多字也不識。漢朝很重視文字,很多大文學家又來重新研究,包括字和讀音,同時也在歷史前進中創造產生了新的字,最終形成漢字雛型。一些字互相間可以「通假」,這樣一來,過去不認識的字以及讀音等問題就解決了。漢朝飂可以通廖字了,因此,飂叔安就寫成廖叔安了。但是,顏師古注了音,原應讀飂。這種在廖字後面注音的還有,如《後漢書》112卷,廖扶,史書上也注音力弔反,又音力救反,也是叫人在這裡不要讀為料音;《三國志》蜀志卷十,廖立也注音理救反,也是告訴大家不要讀為料音,因為廖扶、廖立是飂叔安後代,雖然後來通假了,但還是應讀為溜或者流,他們是有血緣關係的。在《三國志》蜀志卷十五中,廖化後面沒注音,因為他是辛伯廖後人,而不是飂叔安後人,兩支脈沒有血緣關係,再者,後人通通都把廖化讀作料音,所以不需要注音了。

據傳,飂叔安的上面也可追至中華民族共同祖先黃帝,下傳昌意——顓——稱——卷章——吳回——陸終— —昆吾……飂叔安……(又下傳37代)至飂伯高。飂伯高生於周春秋時期,約在公元前600年左右,以每代人28歲計算,上推36代,飂叔安應生於夏朝末年或商朝初年,並非距黃帝幾代人。而飂叔安據傳是蓼國或飂國之君,何人、何時所封?以及生平事跡等都不是很清楚,其先人及世系交待也不是很清楚。據有的譜或資料記,飂叔安的依子董父,曾經為堯,舜等先皇餵養龍,這樣造成了飂叔安的依子比飂叔安早出生約千年的狀況,這不符合常理。到飂伯高在春秋時,才易飂為廖,從此姓廖了。但這個時候,周辛伯廖早已姓廖,比伯高改廖早了數百年。

根據《晉書·卷十四》所講,蓼國、飂國已被滅亡,還說飂國等三十一國盡亡其處,說明很早以前就不知飂國的地方和事跡了。而叔安是後人將飂易為廖稱呼他,因通假後,便成了廖叔安了。

現在又說一說周朝辛伯廖的情況:辛伯廖在司馬遷所著正史《史記》中,已對其先族源流有明白的敘述。黃帝——玄囂——蟜極——帝嚳——后稷(后稷姬姓,周始祖)——不窋——鞠陶——公劉——慶節——皇樸——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古公亶父——季歷——姬昌——周武王。周武王在公元前1046年滅商建立周朝,封其庶弟辛伯廖(即文王十六子)於廖。

辛伯廖約生於公元前1060年,廖姓在周初便已開始了。

為什麼飂叔安與廖淑安相混呢?原因有好幾個。辛伯廖下傳至52代,就是淑安,這個廖淑安是辛伯廖系下的淑安,「淑」字是有三點水的,與飂叔安有區別的。後人在抄寫譜書時,有的譜書上沒有寫上三點水,有細心點的,譜上寫了三點水的「淑」字,加以區別,寫掉了三點水是可以理解的。查閱了大量的家譜、舊譜,很多譜在序言或源流中都寫了「我廖姓源於周,伯廖之後有淑安」;「文王之子辛伯廖,伯廖之後有淑安者」;陸九淵先生為廖氏族譜作序說:「廖氏宗譜,相傳淑安而上,莫考其詳。而自西晉子璋以後,代有達者」;有的譜又記:「伯廖封於廖國……至漢宣帝時(公元73年),淑安公學問淵博」;又有的譜記:「文王之子伯廖之後,有淑安者……數傳而後遞至光景公」;有的譜寫道:「辛伯為百世不遷之祖」。還有很多譜書上,尊淑安為始祖,同時註明「漢」字或「漢朝」;還有一些譜上寫:「西晉世次,始祖淑安公」等等,均是指的辛伯廖以下廖淑安,而與夏末商初的飂叔安相差上千年之遠。廖淑安又傳第53代泰公,泰公又傳第54代廖子璋,傳到今天,已有110代之多(當然中間是否有斷代,斷多少代,還不敢過早下結論)。而譜書上的廖化公,則是辛伯下第45代。

由於辛伯廖下有廖淑安,而飂叔安又被後人(通假)後改為廖叔安,所以發生了誤會,這是造成混亂的幾個原因之一,而這個原因是重點。

還有一些原因,也補助造成了誤會。一是後人自己對譜書沒有用心去看,不知道飂後來可通廖;二是過去前人也沒有很好識別,也發生過爭論;三是現在的一部份人也沒能很好識別,誤認為飂叔安生得早,而且可以代替其他辛伯廖、召伯廖、雙廖等廖姓;四是不向大家源源本本的講說真像;五是很多廖姓族人對族譜、歷史不太了解,盲從,人云亦云;六是大量譜書遺失;七是譜書抄寫、轉抄中有錯;八是族中先輩和老一輩的人,懂家譜的人年紀太老,很多已過世,知識傳承上後繼者少;九是研究廖氏源流、歷史的時間太遠,在三千多年或更長一些,年代久遠,考據複雜,困難重重。這些原因,就是造成了廖淑安與飂叔安研究中的混亂。

我們覺得,應該公平、公正的去研究,不要帶著觀點去研究,千萬不要以「我」為核心,強求一致,強求統一。現在的廖姓中是很多支脈組成的,不管飂(廖叔安)、辛伯廖、召伯廖、雙姓廖,其他廖姓,應該不分大小,人員多少,歷史長短,一律平等。多看自家譜,並詳細研究、討論,譜上尊誰是始祖,就是誰的始祖。

撰稿:廖正倫

2014年5月26日


相關焦點

  • 湖南常寧市廖氏源流與分布
    廖常靜常寧貴清公21世 提供常寧市廖氏湖南省常寧市位於湘南,境內地形大部為丘陵,西、南兩面有局部大山。明初始有廖氏遷入,現有廖氏人口6萬多。常寧廖氏源流主要有四大支系,統為唐代之前的子璋……崇德——蘭芝之後。一、必恆、子連支系。二公出自蘭芝——光景——瓊瑄……文興——棠——開明一脈。
  • 湖南常寧市廖氏源流與分布簡介
    廖常靜常寧貴清公21世 提供常寧市廖氏湖南省常寧市位於湘南,境內地形大部為丘陵,西、南兩面有局部大山。明初始有廖氏遷入,現有廖氏人口6萬多。常寧廖氏源流主要有四大支系,統為唐代之前的子璋……崇德——蘭芝之後。一、必恆、子連支系。二公出自蘭芝——光景——瓊瑄……文興——棠——開明一脈。
  • 福建永定縣廖氏簡介
    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廖氏宗族」 再點擊「關注」,即可免費訂閱。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廖氏文化,傳播廖氏正能量。  廖叔安公封國(現河南省唐河縣),以國為姓,歷夏迄周兩千餘年。傳至春秋飂伯高,才去風加廣,改為廖。自後子孫昌盛,派衍河南一帶,均以廖為姓。
  • 【大田姓氏源流】大田廖姓與陳姓有著什麼聯繫?
    據《 廣韻》、《 姓氏考略》等資料所載,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受封於廖邑,其後裔也有以邑名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巨鹿。據《潛夫論》云:「皋陶庭堅之後,封於蓼(今 河南 固始縣),子孫以國為氏。」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春秋時英、立等小國,即皋陶後人所建。 楚穆王四年滅英、立二國,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為廖氏。
  • 廖氏家族
    承祜堂:福建詔安官陂張廖家族張廖天與後代所建崇遠堂:福建詔安官陂張廖家族廖朝孔後代所建福安堂福成堂馨德堂紫桂堂知本堂本思堂五桂堂武城堂慕維堂中鄉堂汝南堂世綵堂廖姓 姓氏源流一、其子壽彭「承其家學,亦好寫生。」廖雲錦清朝,女,清代華亭人,善詩,著有《織雲樓詩稿》,中有《詠秋燕詩》,其句「傷心春雨香泥盡,羨爾先歸到故鄉。」廣為吟詠。廖壽恆清朝,江蘇省人,清代歷任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其兄豐以儒學著稱,諳史通經,尤力推新政,官至浙江巡撫。廖平清朝,四川井研人,清光緒進士,著名經學家。著有《四譯館叢書》、《六譯館叢書》等。
  • 福建官陂張廖氏簡介與世系
    官陂張廖氏簡介(三)諱願仔字再輝(行十二,入贅詔安二都廖家),妣廖氏。(四)諱爨仔字志仁(行十六,後裔現居晉江等),妣莊氏。賜祠堂堂號為「崇遠堂」,並賜燈一對,書「清河(張氏代號)衍派」,「汝水(廖氏代號)流芳」。賜譜序五十字:再友永元道,日大繼子心;為朝廷國士,良名萬世欽;信能光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遠,詒謀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其慶式玉金。並用藍轎八臺,鼓樂送回父主神位。於是將坪寨故居中廳改為祖祠。
  • 廣西賀州廖氏淵源、遷移歷史、名人、宗祠構造
    「廖」,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廖氏一家親」,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廖氏大家庭。合影中華民族源遠流長,中國廖氏源遠流長。廖姓人把自己祖先的名諱一代一代地一直記錄到今天。歷時四千多年以上,這是極其罕見的事。賀州廖氏在賀州這片熱土繁衍生息,源流清,支脈明,源遠流長。
  • 嘉禾廖氏
    據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嘉新廖氏通譜》記載:整個嘉禾廖氏白茅和石富衝、麻地、白覺村、石橋市均來自江西泰和縣鵝頸塘,因時政和歷史的各方面客觀因素,造成缺軼而斷層,南宋之前的淵源,已缺軼,難以考證。目前嘉禾廖氏絕大部分是流清源不清。白覺於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避居嘉禾,比其它廖氏早來定居80餘年。
  • 湖南各地廖氏字輩
    7、湖南臨湘廖氏字輩:「天應長興永祖源敦大啟賢良孝友傳家世澤芳國華文章膺上選登朝佐治慶隆昌」。8、湖南道縣廖氏字輩:乾派:「盛家治均安積」;坤派:「菏蓮珠花翠」。9、湖南婁底廖氏字輩:「國萬朝添子世代榮華長忠邦定安太仁澤永興強」。
  • 鐘山廖姓的都看看;廖氏淵源、遷移歷史、名人、宗祠構造
    合影中華民族源遠流長,中國廖氏源遠流長。廖姓人把自己祖先的名諱一代一代地一直記錄到今天。歷時四千多年以上,這是極其罕見的事。賀州廖氏在賀州這片熱土繁衍生息,源流清,支脈明,源遠流長。文天祥盛讚廖氏自唐至今,「蟄蟄浩繁,英髦迭出,家風遠振,所居各得其所,傳世無窮。且能以詩書為業,忠厚為家,自可搏鵬程於萬裡,馳驥足於康莊,非廖氏之子孫其誰與!」廖氏族人是賀州歷史悠久的族群之一。
  • 廖氏字輩《一》
    衡山廖氏班行:景茂榮廷士大昌,邦家定國永安康,紹修先哲文章煥,克篤前功繼序良,承俊和華立維新,超學志敏望弘勳,任重敦遠樹偉澤,達尚秉正玉宇成。新化廖氏始祖璋孫公,祖籍江西泰和圳上九畝大丘,遷徙源流等皆存疑,一曰宋季自安化徙新化大陽三都黃楊山官莊橋。族譜一修於清康熙39年(1700),1996年六修。
  • 廖氏霸氣!此文獻給所有廖氏 廖家人,轉起!
    武威堂是流傳最廣、人口最多的廖氏堂號。「崇德之父輩曾任武威太守,其後裔自唐代起幾百年間聲勢顯赫,均以武威為堂號。」如今的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乃至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的廖姓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後裔。世彩堂    是廖氏的主要堂號之一。
  • 安化縣龍坳廖氏古今源流簡敘
    吾乃安化清塘洞天人氏,又是龍坳貴姓廖氏之親戚也。我祖母廖氏花香老孺人,原籍清塘之龍坳。吾之祖母,亦是龍坳廖氏七修族譜主事廖資軍之祖母,因他父親是我祖母出撫娘家之子,所以我與主事實乃親兄弟兮。賢弟與族親廖佑求先生續修族譜,約我追溯其支族源流。廖姓與我熊氏同出黃帝,可謂共中華民族之祖也。於是,我便不揣冒昧,從大處著手,試筆而為之。若有不妥之處,懇請諒解。    安化龍坳廖氏首修族譜,康熙乙未源流序云:「譜者,一源萬派之書也」,「修譜也,一以萬派之謀也」。此乃經典之言。所謂「一源萬派」,小可認為,即自古公認伏羲為姓氏之祖,而孳生萬派,每姓又派生萬支焉。
  • 【原創】武威忠恕公後裔:源於晚唐時期的廖氏旺族
    武威忠恕公後裔:源於晚唐時期的廖氏旺族——兼考鄂南武威忠恕公廖氏源流問題廖雙河 中華百姓,源遠流長;旺族廖氏,枝繁八疆。在以鄂贛湘邊界地區為主的相鄰數縣,以及陝西、四川等省份部分縣鄉,千百年來,繁衍著一支尊奉晚唐時期廖忠、廖恕兄弟為本支始祖的廖氏族人。
  • 廖氏崇德公祠
    崇德公是叔安公第七十九世孫,江西省虔化(寧都)縣令,他在中華廖氏發展史中是一個裡程碑式的人物,其後裔在當前全世界廖氏總人數中佔多數以上。在眾多的後裔中,因承襲先祖的職務官名而分為武威、清河、太原三郡。廖崇德是現在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四川以及臺灣、南洋等地區大多數廖氏宗族的先祖。
  • 江西省遂川縣大汾梁山廖氏
    江西省遂川縣大汾梁山廖氏(梁山裕貴堂廖氏宗親會 整編)世系源流大汾梁山位於江西省西南邊境,屬吉安市遂川縣(古稱廬陵龍泉)管轄。匾額經修繕後將懸掛於梁山廖氏宗祠裕貴堂。以世永存。從此向善好佛之念心堅志剛。平生無心功名利祿也。曾為自已撰聯;金光堅也修功業,瑚珀明兮現吉祥。解放前自開診所藥鋪,後開辦大汾合作醫療保健站,為第一任站長,為大汾衛生事業做出了貢獻,在群眾中享有聲譽。
  • 武威廖氏始祖 廖氏花公世系
    廖叔安世系是廖氏主族。這是廖氏家族的一個顯赫時代。楊州太守誠希,因五湖之亂於晉太元九年(384)又行回浙江省松陽縣。誠希妻雷氏,生子世用、世昌、世清。之後,廖氏家族在江南定居,歷數百年。廖氏家族進入歷史鼎盛時期,成為名符其實的百年望族。光堯、光飂、光景三公子孫甚眾,支系繁多,廖氏家族人口劇增,居住區域也迅速擴大。
  • 輝煌廖氏||上水廖氏是香港新界五大氏族之一
    根據《廖氏族譜》可追溯至西晉子璋公開始,是自有文獻以來的源頭。    子璋公因武功顯著而封為衛鎮國大將軍,其子孫十分繁衍,散居各地。上水廖氏祖先為廖仲傑,元末時從福建汀州南遷至寶安,初住屯門,再遷深圳福田,最後定居於本名為「鳳水鄉」的「上水鄉」。有傳廖仲傑與文天祥的後 人私交甚篤,隨南宋兵敗而南遷。
  • 廣東省信宜市廖氏簡介
    廣東信宜廖氏 雙垌廖氏,雙垌位於信宜城西北大人山背面。廖族聚居於令坑、文坑、龍骨坑、裡村廖屋4個村寨。開基始祖是振盛公,傳至今已歷15代,約400年。明朝末年,振盛公從福建古田珠璣巷遷廣東高州,再遷信宜縣雙垌落業。中垌廖氏,開基始祖廖愛峰,是花公的14世孫,為政公之子懋孫公的後裔。愛峰於明萬曆年間由福建遷入廣東,至今已傳17代。
  • 【廖氏文化古蹟】五華廖氏族譜資料
    的廖思明(已於二OO三年癸未歲十一月初三從興寧遷建於大都隘頭嶺藍祖妣墓右片)為大都鎮廖氏後裔的興寧始祖,藍氏為大都廖氏開基始祖妣,次子有誠為大都鎮廖氏開基祖。有誠生六子。長榮崇,妣朱氏,生文顯(大都譜)[一說生文遠、文亮、文用、文善(四川譜)]。文顯妣鄧、藍氏,生五子:長壽孫[一說朝孫(華城譜)],妣封氏,生昂;昂,妣陳氏,生扁、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