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實體書店如何從「冰點」回歸信心的「起點」

2020-12-23 騰訊網

疫情當前,在各大實體書店紛紛「自救」與「轉型」之際,大隱書局卻選擇在「世界讀書日」的前一天開出了上海首家海派文化主題的書店——海派書房,成為疫情期間滬上第一家開業的新書店。

在疫情期間開新的實體書店,對提振文化行業信心有重要意義。」

大隱書局創始人劉軍告訴周到君,隨著春天的到來,人們不僅對疫情的緩解更有信心,對回歸正常生活秩序也更有信心。在做好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選擇在四月這個春暖花開的日子開張,是想給喜愛讀書的人走出室內的信心,去慢慢地讀一本書。「希望實體書店從歷史上的冰點,慢慢回升到原先自信心的起點。」

首家海派文化書店誕生

「開一家書店真的挺難的。」劉軍坦言,書店本身就是一個利潤微薄的行業,想要打造一個多業態融合的書店更是不易。從主題確定、空間改造到業態布局,海派書房歷經了兩年才成功落地。

2016年,大隱書局在武康大樓開出了第一家實體書店,四年後,海派書房又選擇了徐匯區這片上海海派文化的積澱發祥地,來表達海派文化的精神,同時也是大隱文化的一種複製和延續。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更新與改造必不可少。面積700多平米的海派書房前身是十餘家業態傳統、空間簡陋、經營粗放的傳統型商鋪。劉軍認為,海派書房不只是一個單一的項目,更是提升街區建築品質、活化社區人文風貌和激發周邊活力的表現。

作為大隱書局旗下第10家書店,海派書房聚焦「海派文化」主題,覆蓋海派藝術、海派戲劇、海派建築等類別圖書,是上海首家海派文化主題的書店。「我們希望透過建築元素、內容選品以及細節設計,更好地傳遞海派文化大氣、謙和、包容的特徵。」劉軍表示,如果想要了解上海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就一定要來海派書房坐一坐。

當然了,如果我們只是沉醉於自己對海派文化的理解,而不去尋求與周邊居民之間的互動,顯然那只是一廂情願。」

劉軍表示,為了契合社區居民的需求,未來書店將聚焦海派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開展文化講堂、文創秀場等活動,成為透過海派書籍和滬版圖書去展示海派文化魅力,為周邊社區民眾提供一個互動交流的空間。「海派書房會努力成為社區生活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孤立的存在。

在業態融合上,海派書房也明顯有別於傳統書店,作為全國第一家開闢出音樂售賣和演藝專區的書店,海派書房與山葉聯合打造了一個「音樂空間」,定期邀請上海音樂學院以及業界的音樂家為海派書房舉辦交流活動,增加了更多聆聽的藝術。或許你會不經意邂逅一位明星,或是朗朗,或是宋思衡,他們都會走進這個空間來和大家見面。

實體書店的困局與自救

線上網購、電子閱讀、電商折扣……一直以來,實體書店和電商的鏖戰就從未停止過,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更是讓實體書店盈利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據開卷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3月,國內實體書店零售市場同比下降54.79%,實體書店2月零售總額比去年同期下降86.36%,其中,一二線大城市所受影響更為嚴重。

從2016年第一家書店在武康路開業以來,大隱書局在短短的四年內已有了10家滬上書店和圖書館,在經歷了兩個月的暫停休業後,上海大隱書局的10家實體店於3月1日起陸續復工。作為大隱書局的創始人,劉軍坦言,疫情對實體書店的衝擊在所難免,大隱書局復工後的客流量不及疫情前的1/3,對經營者信心的恢復確有一定影響。

儘管如此,劉軍卻沒有特別擔心,他透露,大隱書局不限於單一的圖書售賣,而是引進了複合、跨界、多元的各種業態,這些業態不是簡單的1+1的關係,而是互相交融。「我們不僅是一個實體書店的零售商,還是文化內容的提供商,更是公共場館的運營商和大型活動的策劃者。」

由此可見,大隱書局的盈利模式是相對比較多元化的,實體書店零售收入只佔四成左右比重,還有六成來自於線下沙龍、文創產品、文藝演出等多業態融合。他表示,要是只以圖書零售為生,可能第一家店都走不出去,更別說現在10家書店的規模。

近日,儘管疫情慢慢好轉,但人們還不敢毫無顧忌地回到公共場所去購物或閱讀。因此,大隱書局、新華書店、三聯書店、言幾又等知名實體書店紛紛入駐餓了麼外賣平臺,提供了最快半小時即可送達的服務。

對於這種尚不清晰的新興商業模式,劉軍表示還在繼續探索中,他透露,目前銷量最好的書籍是工具書,這對書店的選品有了一定啟發,那就是要滿足人們的即時需求。當然,讀者也是需要引導和培養的,需要給讀者一點時間來適應這種改變。

雖然進行了諸多「擁抱網際網路」的新嘗試,但劉軍對於實體書店的明天依然充滿信心:線下實體書店的體驗感和浸泡感,是網際網路無法提供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優化和提升實體書店的體驗感。」

疫情之後,一起靜下心來讀本書吧

每當提到書店這個話題,總是很容易撩撥大家的神經,因為每個人都對閱讀懷著一種美好的願望。然而,快節奏的生活讓每個人都變得焦慮,變得狂躁,變得渴望迅速成功。據2019年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遠遠低於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

疫情期間,這一切正在悄然發生著改變。隔離在家讓人們的空閒時間增加,也讓人們能夠做一些需要靜心才能做的事情,比如閱讀一本好書。劉軍透露,疫情期間,那些曾被認為枯燥無味的人文社科類書籍反而銷量領先。「過去忙的時候可能很難把一部長篇小說讀下去,但疫情給了人們這樣的機會,閱讀時間更長了,閱讀深度也更深了。這對作者、出版社和實體書店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事情。」

世界上多一座圖書館,就少一座監獄。」

在劉軍看來,書店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象徵和靈魂棲息地。據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實體書店數量最多的五個城市分別為成都、南京、瀋陽、西安、重慶,作為經濟龍頭的上海卻缺席,實體書店發展任重而道遠。在去過的全球所有書店裡,劉軍最喜歡巴黎的書店,無論是充滿文人氣質的莎士比亞書店,還是塞納河邊的小書攤,巴黎街頭最不缺的就是書店。隨意拐過一個街角,也許就能與一家別樣的書店相遇。

「巴黎之所以能產生深厚的人文底蘊,和這座城市的閱讀史是有關的。」劉軍認為,通過這次疫情,國人們有了更多自我面對的時間。如果未來大家都能繼續保持這種狀態,上海實體書店的發展會越來越好。劉軍希望未來社會各界能共同打造上海書香社會,讓實體書店的數量多起來,讓知識的力量走得更遠。

相關焦點

  • 觀察| 堅守與突圍:疫情之下實體書店加速轉型重生
    求助、眾籌、上線、直播、帶貨……這些過去看似與實體書店代表的「慢生活」格格不入的詞彙,在此次疫情影響下卻成了不少書店的新選擇。疫情之下,實體書店的改變正在進行……上線,實體書店救急之法縱觀全國,過去2個月中,各地書店幾乎都被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之下——全國連鎖的複合型書店言幾又在30多家門店暫停營業的情況下,通過微信公眾號給讀者發了「一封家書」,號召讀者通過線上購書以及充值活動幫助言幾又渡過難關。
  • 疫情衝擊之下 北京實體書店面臨「關鍵三個月」
    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疫情之下,書店行業正面臨生死存亡的3個月,決定生死的關隘是現金流。由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北京師範大學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近期面向北京248家實體書店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6.5%的受訪書店完全歇業,暫無復工時間表。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01問卷調查及分析過程回顧1月30日,書萌通過微信公號發布了《疫情當前,書店現狀調查》的在線問卷調查後,截至2月5日早晨8:00,累計收到有效答卷1021份。與上篇分析報告《疫情之下,實體書店生存艱難—2020年春節實體書店緊急調查分析報告》發布時相比,新增了約700份問卷。
  • 實體書店的春天在哪裡
    只是,原本在扶持與自救之下已經走向了上升通道的實體書店,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再次暴露了整個行業的脆弱性。經營獨立書店,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文化與情懷,並沒有迎來市場的春天。這次的疫情不過是讓實體書店的「冷」變得「雪上加霜」。有人說危機也是催化劑,那是旁觀者的定語。對於實體書店經營者而言,這是一場生與死的博弈。
  • 北京市出資扶持實體書店 首批資金3月中旬到位
    原標題:北京市就實體書店扶持工作發出緊急通知,相關政策解讀顯示—— 首批扶持資金3月中旬到位  2月29日北京天氣陰沉,但對於因新冠肺炎疫情受到巨大衝擊的實體書店而言,卻是充滿暖意的一天。
  • 北京市就實體書店扶持工作發出緊急通知,相關政策解讀來了
    2月29日北京天氣陰沉,但對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巨大衝擊的實體書店而言,卻是充滿暖意的一天。這一天,關於北京實體書店如何應對疫情,如何走出困境,如何面對未來的發展,北京市相關部門、領導、專家等幾乎忙了一天,幾場視頻會議密集舉行。
  • 北京實體書店發展「翻開新一頁」
    今年,在實體書店普遍面臨生存和發展困難的挑戰下,北京實體書店以不斷開出新店、特色日益多元,完成了一次完美的逆襲。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底,北京市實體書店已達到1938家,比去年增加639家,同比增幅49%。全市萬人擁有實體書店數量達到0.9家,萬人擁有0.8家書店的「七有」「五性」目標已全面完成。
  • 通訊:美國實體書店在疫情中艱難求生-駐馬店網——駐馬店新聞網...
    位於美國洛杉磯中國城的一家實體書店近日在櫥窗上貼出的告示格外醒目。過去25年來,這家在當地華人圈小有名氣的中文書店是眾多華人書迷的「文化驛站」。店主餘煜鵬是來自廣東的移民,約七年前他接手了這家書店,他對新華社記者說,實體書店近年來本就面臨著來自線上書店的激烈競爭,今年的新冠疫情更是讓小本經營的書店雪上加霜。
  • 書業觀察|疫情中的俄羅斯圖書館和實體書店
    3月,隨同國家圖書館一起關門的還有各大、小實體書店。圖書館閉館、書店關門,疫情期間在俄羅斯該如何閱讀?本文以專業讀者和大眾讀者兩個視角略窺疫情下俄羅斯的書業(按:此處我們指的是一種廣義的書業。手稿、古籍流通於過去,或許我們可以把它們理解為一種「歷時性書業」)情況。
  • 「文化回眸2020·實體書店」一個書店人的2020:沒想過關門,書永遠...
    「最困難的時期就是在3月份,書店無法開業,扶持資金還沒有下發,同時又面臨要交納半年的店租。」去年十月底全新開業的淵集書店,在運營的第一個季度就迎頭撞上了疫情的爆發,但創始人楊瑾堅定地說,從沒想過關門。2020這一年,他和很多書店人一樣,不斷探索新路,「想的始終是如何解決眼前的困難,把書店做下去。」
  • 實體書店向線上遷徙,只能為電商引流嗎?
    疫情之下,實體書店無論大小,紛紛遭遇困境。面對門店客流驟減的現狀,轉戰線上似乎是唯一的生存之道。3月9日,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開啟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視頻直播,他連線南京先鋒書店、杭州曉風書屋、重慶精典書店、廣州1200bookshop、海鹽烏託邦書店的創始人,與他們聊起書店的歷史與現狀。
  • 日本設計大師隈研吾打造新華書店落地上海,疫後實體書店這樣出彩
    2020上海書展上,一組關於上半年實體書店銷售的數據引人關注。據中金易雲監控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實體書店銷售碼洋40.39億元,同比下降31.47%;動銷品種113.72萬種,同比下降5.25%;新書動銷品種35021種,同比下降32.57%。不可否認,疫情對實體書店造成衝擊,如何化危為機、破圈出彩?
  • 嘉定實體書店規範防疫流程,開門迎客!
    嘉定實體書店規範防疫流程,開門迎客!,嘉定的實體書店也開始有序復工。營業期間,書店如何為讀者創造安全潔淨的購書環境?記者來到部分書店進行了實地探訪↓上午10點,記者來到羅賓森購物廣場,位於二樓的新華書店已經開門營業。在門口醒目位置,張貼著「隨申碼」,門口的工作人員正在耐心指導顧客掃描二維碼進行查詢。每位進店顧客不僅要出示「隨申碼」等信息,還需要量體溫、洗手,並且登記個人信息。
  • 張文宏:疫情之下,如何回歸正常生活
    記者丨何安安近日,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做客「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2020特別網聚活動「雲上相約」成為首講嘉賓,在設在華山醫院感染科會議室的直播現場,就「疫情之下,如何回歸正常生活」這一主題進行了線上分享
  • 北京實體書店日漸復甦:「人氣旺了很多」
    實體書店日漸復甦本報訊 受年初疫情的影響,實體書店陷入困境,即便是沒有關門歇業的店鋪,經營也是一片慘澹。隨著疫情的控制成效彰顯,到年底,北京的實體書店已經呈現出逐漸回暖的復甦景象。12月初,記者探訪了幾家實體書店。雖然進店顧客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流量,但「人氣旺了很多,銷售額有了明顯的增長。」一家位於商業樓宇內的書店業者對記者說,「疫情高峰的時候我們沒有關店,那時,時常一整天都沒有一位顧客進店。」
  • 網絡直播、雲講座……實體書店探索發展新模式
    謝重澄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開直播、辦網絡籤售、提供知識服務……抗疫期間,各地實體書店奮力前行;減免房租、提供扶持資金……各地政府及時伸出援手,採取多種措施為實體書店解決燃眉之急。  多樣化嘗試加速著實體書店的轉變,也推動實體書店探索更新生存模式,不斷升級發展。  書店是城市的文化地標。
  • 部分實體書店在外賣平臺上線 買書幾十分鐘內可送達
    疫情之下,實體書店面臨著眾多困難,但改變正在發生。近日,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部分實體書店進駐外賣平臺,外賣小哥的配送箱裡,除了飯菜、生鮮、藥品,還增加了「精神食糧」。30分鐘等到4公裡外的書3月25日,記者體驗了一次外賣平臺購書。
  • 疫情下的書店深冬:圖書行業的驚蟄何時來臨?
    的文章指責單向空間這樣網紅體質的書店這個時候出來呼救,反而透支了文青的錢包,讓更多開在城市社區的獨立書店、二三四線城市中的「沙漠綠洲」得不到關注。 之所以「透支文青錢包」的隱憂存在,是因為在一個多月漫長的疫情狀態之下,無論是大城市裡的網紅書店還是二三四線城市的小書店,都已經沒有顧客、銷售停滯,紛紛採取多種措施試圖自救。
  • 「先鋒書店」20年堅守與突圍(人民眼·實體書店)
    這不只是先鋒書店的特色,也是實體書店轉型發展的路標。不過,對於自言「內心是和商業決裂的」的錢小華來說,起初實屬被「逼上梁山」的無奈之舉。   2008年後,經歷了發展陽春的民營書店開始感到陣陣寒意。
  • 天津市出臺11項措施解決實體書店實際困難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市實體書店影響,天津市委宣傳部制定出臺《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促進實體書店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切實解決實體書店面臨的實際困難,提出促進實體書店持續健康發展的11項措施。提前啟動2020年最美實體書店評選,對獲選的實體書店進行精準資金補貼;推動閱讀新空間建設,採用政府資金補貼方式,進一步推動實體書店與商業、餐飲、地鐵等業態結合,打造城市閱讀新空間,推動全民閱讀發展。鼓勵實體書店利用網絡和微信平臺開展網絡讀書會、網絡作者籤售、網絡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