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私家車,已經不僅僅滿足於代步這項基本功能,各汽車品牌還在努力迎合消費者,變著花樣地推出各式各樣的新車。但無論怎麼變,國內銷售的汽車,車內的功能按鍵仍然使用英文,這是為什麼呢?
習慣成自然
有一個事實,雖然第一輛汽車是由誰發明的,在哪國誕生的,一直存在爭議,但能確定的是與咱們無關。所以汽車是以「洋傢伙」的身份進入國內市場,汽車上的按鍵,用英文也就不足為怪了。
而早期的家用車,中控臺上除了空調和收音機,很少看到其他按鍵。就算不懂英文,挨個都按一遍,就知道都是什麼功能。明白怎麼用了,對上面寫什麼字就不會太在意,反正用著用著就習慣了。
打個比方,家裡的老人可能不知道on/off什麼意思,但這並不耽誤他們打開電視機;樓下的大媽也不會因為不懂play什麼意思,就降低了用收音機伴奏跳廣場舞的興致。
廠家控成本
如果說習慣是養成的,那麼把按鍵改成中文,再慢慢培養新的習慣不就可以了?答案是:難!換種語言表現形式,看似一句話的事,但需要汽車生產廠家重新制定按鍵模具,按鍵尺寸、布局,進而修改生產線,這就涉及到造車成本。
大部分車主只看到和考慮自己使用的一輛車,但廠家考慮的是全品牌車型。對大眾、豐田這樣動輒年銷上百萬輛汽車的廠家來說,成本升高就會面臨利潤降低、銷量降低的風險,所以保持現狀會是大局首選。
在當今全球化的趨勢下,汽車品牌在研發車型的時候,必然考慮全球發行,而不只是針對某一地區。為了節約研發成本和周期,使用國際通用的語言更方便。
另外,對配件生產廠家來說,統一使用英文按鍵,那麼同品牌下的車型甚至不同品牌之間的車型,都可以用相同的按鍵配件,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潤率,何樂而不為呢?
漢字未必方便
有朋友肯定會問,不是有隻在中國市場出售的車嗎?那中國特供車上為什麼也沒見到中文按鍵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咱們中華漢字的博大精深了。
比如我問,你車上有通用串行總線嗎?你一定很蒙,因為可能你並不知道通用串行總線是什麼。
還有,同樣是車身穩定控制功能,有的廠家命名ESP,有的叫ESC、DSC等;剎車輔助功能呢,有的叫EBA,有的叫BAS、BA等。更不用說各式各樣的新型輔助駕駛功能,廠家之間為了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英文名還用不過來呢,更不會有專屬的中文名稱了。
在有限的按鈕控制項範圍,英文多是使用字母縮寫,如果用中文,字符數比英文多,還不一定能解釋清楚。所以,像ESP、ABS等功能按鍵,往往搭配演示圖形,比一串專業漢字名詞方便多了。
漢化可有可無
也有車企使用過中文按鍵。「國貨之光」比亞迪,就一直在自己的車上使用中文按鍵。還有日系豪華品牌謳歌,早年為了打入中國市場,也這麼做過,但效果並不如預期那麼好。
隨著汽車內飾的發展,越來越智能化,好多功能都被集成在中控一塊大屏幕上。而大屏幕的作業系統也好,顯示界面也好,都使用中文,這時候誰還在乎剩下的為數不多的物理按鍵,用不用中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