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江 通訊員 常旭 淄博報導
「多虧了石海燕大夫,跑前跑後救了我們!」8月10日,在沂源縣魯村鎮衛生院,一對老夫婦將寫有「見義勇為,救死扶傷」的錦旗硬塞到石海燕手中,用質樸的語言表達最真摯的感謝。
山路遇險,幸遇「急救善使」
時間回到8月5日上午8時許,在沂源縣魯村鎮通往悅莊鎮的山路上,一輛農用車栽在路邊,一位70多歲的老大爺頭部受傷流血,前後都不見車輛和行人,旁邊的老伴正因無處求助而慌亂失措。
這是一條偏僻的村道,路旁沒有住戶,兩側都是玉米地。此時,正在巡診的石海燕駕車經過。她是淄博市第一醫院輸血科副主任,也是淄博市第六批「第一村醫」,派駐魯村鎮賈莊村,覆蓋涼泉村、埠西村。
危急關頭,她沒有絲毫猶豫,立即下車查看傷情,發現傷者頭部創口大、出血多,老人面色蒼白、脈搏細弱,意識已經模糊。石海燕迅速回到車上拿來急救箱,進行緊急施救,並拿出紗布和衣服,為老人包紮傷口,但覆蓋傷口的紗布及衣物很快被血浸透。
情況危急,撥打120已經來不及,石海燕顧不得老人全身血汙,抓緊抬他上車,趕往最近的魯村鎮衛生院,並在路上電話聯繫衛生院和急救人員,讓老人第一時間得到了救治。
正是石海燕的正確施救,為救治爭取到了寶貴時間,CT檢查、包紮、縫合、交費,等一系列流程忙完,已是正午12點多,在衛生院醫護人員共同努力下,老人脫離危險,石海燕這才鬆了一口氣,悄悄離開了衛生院。下午1點多了,她回到派駐村賈莊村,到衛生室村醫劉綿申家泡了一包方便麵,在交流中對自己剛剛忙活過的這場急救隻字未提。
老人孩子知道後,託人四處打聽,送上錢物表示感謝,都被石海燕拒絕了。8月10日,病情穩定的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找到石海燕,一定要她收下錦旗,而她見義勇為的事跡,也在魯村鎮及周邊山村迅速傳播開來。
回憶起當天的情景,石海燕告訴記者:「很多人都問我,那裡沒有監控,沒有見證人,你不怕給自己惹麻煩嗎?其實我當時真沒多想,第一反應就是趕緊救人,這個社會終究是好人多!」
挺身而出,「第一精神」擔當
危急之際,挺身而出,一直是淄博市第一醫院的優良傳統,僅2013年來,淄博市第一醫院已經有10餘名醫護人員見義勇為,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第一力量」的傳承與發揚。
王端平、高鑫,淄博市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2019年6月11日下午,在沂源中莊一處水庫,一位老漢溺水遇險,恰巧兩人在附近,他們立即跳入水中,拼盡全力把溺水的老人救上岸,並進行了現場急救。
李軍,淄博市第一醫院的心內一科副主任。2019年5月3日早上,博山白虎山菜市場內,一老太太突然暈倒在地,幸得恰好路過的李軍及時施救。
74歲的路清蘭,退休前曾任淄博市第一醫院外科處置室護士長。2015年3月26日,正在博山區文化宮鍛鍊身體的路清蘭,指導現場的6名市民輪流施救,成功搶救一名突發心梗患者。
他們都是醫生,也都是「急救善使」。危急時,他們見義勇為,成功挽救生命;平日裡,他們開展「急救善使」公益培訓,推廣急救技能,傳播正能量。
2020年4月28日,石海燕作為第六批「第一村醫」來到魯村鎮,她深知,只有扎紮實實把每一個派駐村、覆蓋村的工作落實到位,才能當好健康「守門人」,讓山村百姓「看病不求人,患者少跑腿」。
在淄博市第一醫院人看來,急救善使,就是教大家學會怎樣正確救人,破解「想救不敢救、敢救不知該怎麼救」的社會難題。
因此,除了健康扶貧工作,石海燕也將「急救善使」公益培訓帶到了鄉村,現已成功開展心肺復甦技能培訓。正如她所說:「我們不僅要自己救人,更希望老百姓增強健康意識和急救意識!以真心換真情,掌握了急救技能,再遇到類似的事情,不用因為不會救而躲著走,也不用因為擔心被訛詐而不敢救。」
「急救善使」,6萬餘人受益
「急救善使」是誰?
珍惜救命黃金10分鐘,人人都是急救善使。
淄博是組群式城市,地域狹長,山區較多,這些因素都使院前急救速度和效果受到制約。因此,更需提高急救知識普及率,讓民眾在面對意外事故時,能夠用掌握的急救技能開展自救互救,為搶救贏得寶貴時間。
2015年2月,由淄博日報社、淄博市第一醫院倡導發起,中共淄博市委宣傳部、市衛生計生委、市教育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文明辦、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紅十字會、淄博日報社聯合主辦的「急救善使」公益活動正式啟動,作為急救善使公益活動的主要成員單位,淄博市第一醫院的每一個醫護人員,都為急救技能的普及而不懈努力著,多年來,他們定期進山、下鄉,走進社區、村居,為城鄉群眾進行了多場急救技能培訓。
一系列急救善使公益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4年多來,在急救善使委員會的統籌下,定期組織專家和志願者走進全市各區縣的社區、村莊、企業、商場,進行急救培訓,截至目前,已開展急救善使公益培訓370多場,急救技能知識培訓覆蓋6萬多人次。
淄博市第一醫院院長、急救善使委員會執行主任陳進國告訴記者,急救培訓不僅是生命急救,更是道義與良心的急救。今後,他們將持續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促進醫療與公益的結合,讓更多普通市民掌握急救知識、急救技能,大大提升院前自救和他救能力,為身邊每個人加一道生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