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若把這個問號拋到吃貨面前,願不願以「死的覺悟」來品嘗一種美味,大概算是賭上光榮與信仰的終極考驗了。
而河豚,就是那顆最具誘惑力的試金石。
日本藝術家、美食家北大路魯山人在他的書「料理王國」中寫到,「河豚的美味與明石鯛、海參或是鵝肝一類,都遠不可相提並論」。
那是一種「無味之味」。
什麼是無味之味?在重口味盛行的當下,這種聽起來非常玄乎的形容似乎很難贏得食客的心,然而嘗過河豚的人無不驚嘆於它獨一無二的鮮美,一邊感慨著劫後餘生一邊忍不住再次以身犯險。
所以河豚到底有多香,能讓人冒著搭上性命的風險也要吃?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美味與危險並存的食物。
圖片來源:sohu.com
嚴格來說,是「河魨」而不是「河豚」。
只是「河豚」這個叫法流傳久了便積非成是,就像「熊貓」之於「貓熊」一樣,知名度反而在正名「河魨」之上了。
為了閱讀起來方便,下文還是姑且寫作「河豚」。
眾所周知,河豚有個奇怪的技能,就是可以從一隻嚴肅的魚瞬間變身為一隻萌萌的皮球。
它之所以能這麼膨脹,是因為沒有胸腔骨,再加上腹部皮膚的彈性極強,便可使大量空氣或水進入體內,以達到嚇退敵人的目的。
圖片來源:pinterest.com
和三文魚、金槍魚刺身的豐腴肥美不同,河豚肌肉發達,而且脂肪含量極低,因而造就了其緊實彈韌的獨特口感。
剛吃進嘴裡感覺有點像那種腴嫩的雞肉,可舌頭一抿,似乎又帶出一絲妖嬈的水氣。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河豚體內富含的穀氨酸、甘氨酸等胺基酸,是其鮮味來源。
在美食圈裡一直有「不食河豚不知魚味,食了河豚百魚無味」之說。
嘗過一次,便足以讓人忘不了。
圖片來源:sohu.com
日本人愛吃河豚是出了名的,料理自然也做得地道。
要是有機會去品嘗,第一道菜從河豚刺身開始無疑是個明智的選擇。
生吃,最能感受到食材之本味。
切好的河豚刺身被精緻擺盤,再搭配橙醋、辣味蘿蔔泥、小蔥等食用,清鮮與彈韌的味覺感受是在其他刺身上體驗不到的。
圖片來源:sohu.com
河豚刺身有厚切和薄切兩種吃法。
厚切更能突出河豚肉質本身的嚼勁,吃在嘴裡回味更長;
而薄切片片薄如蟬翼,賞心悅目,口感偏綿軟。
想要品嘗這種半透明狀的生魚片,不要一片片夾來吃,而是要一次夾起好幾片送進口中,此吃法被日本人稱之為「通」。
對此我的理解是,「爽」。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河豚白子也非常絕。
作為整條魚最鮮美的部位,不管是生吃、烤的還是炸的,或是做成茶碗蒸,白子那如奶油豆腐般醇厚綿密的滋味總能讓人一口驚豔,對它其實是河豚精巢的事實也毫無不適感了。
圖片來源:qq.com
如果說河豚料理是一場狂歡,那河豚火鍋無疑是整場最高潮。
將河豚、豆腐與蔬菜與昆布熬製的高湯一起燉煮,香氣便在咕嘟咕嘟的誘人聲響中逐漸氤氳升騰。
嘗一口,鮮掉眉毛。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待肉和菜都悉數吃完後,集各種食材味道之精華的湯頭,也不能浪費。
此時在鍋中兌入一碗米飯,再加入海苔、雞蛋細細熬上十多分鐘,每一粒米都吸足了湯汁,鮮味也被牢牢鎖住。
在這數九寒天裡吃著熱騰騰的雜炊,一天方不辜負。
圖片來源:zhihu.com
除此以外,還有富含膠原蛋白的Q彈河豚魚皮凍;
圖片來源:zhihu.com
開胃爽口的涼拌河豚皮;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焦香誘人的烤河豚;
圖片來源:sohu.com
以及外酥裡嫩的炸河豚,這些都是讓人食指大動的日式經典河豚料理。
圖片來源:qq.com
對於生活在內陸的朋友來說,河豚算是稀奇,但在江浙、福建、潮汕一帶,它卻一直是深受喜愛的傳統美食,與鰣魚和刀魚並稱為「長江三鮮」。
中國人吃河豚,不似日本人那麼精緻講究,但勝在「鍋氣」十足、生機勃勃。
最經典的當屬揚中名菜,秧草燒河豚。
這兩種食材的組合很妙,各自的味道都很強烈卻又相輔相成,吃起來口感濃鬱,滋味全在河豚醇厚軟糯的肉裡。
仔細咀嚼,還能感受到一種特別的青草香味,清爽解膩,很有一種春天的感覺。
每年開春規格最高的筵席,它必是壓軸,實在是味蓋群饈。
圖片來源:zhihu.com
河豚燒梅子,是潮汕人的做法。
入口那一刻,酸甜的梅子味隨即充滿整個口腔,而回味卻是濃醇甘甜的魚香,真是鮮上加鮮。
圖片來源:zhihu@姚非人
河豚是季節性的美食,而烏狼鯗(讀音:xiǎng)卻讓它的鮮美得以延續。
烏狼是河豚的別稱,在江浙一帶,經驗最老道的漁民才敢將剛捕撈上來的河豚就地處理。
撒上海鹽,在陽光和海風的共同作用下,逐漸變成魚乾。
圖片來源:sohu.com
烏狼鯗的吃法很多,炒菜時放幾片便是最好的鮮味索引。
若將它與五花肉一起紅燒,魚香和肉香水乳交融,豐富的油脂為河豚肉帶來滑潤的口感,是一道讓人忍不住想多喝幾口的下酒小菜。
圖片來源:qq.com
河豚有劇毒,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但從人性角度講,似乎越是禁止、越求而不得、越危險的東西越能勾起人們想要作大死的衝動。
這便是河豚的致命誘惑,讓人明知會死也想一試。
圖片來源:qq.com
其實「吃河豚會死」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說法。
不同產地、不同品種、不同季節,甚至不同部位的河豚,有毒程度都會有所差異。
有的只會讓你覺得舌尖發麻、有點小暈,有的則是絕命毒師,能直接致人於死地。
圖片來源:qq.com
每年12月到次年3月,是品嘗河豚的最佳時節。
此時河豚進入江河洄遊產卵,因為積累了豐富的營養物質,所以肉質格外肥美,而其體內的毒素含量也隨之達到頂點。
河豚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四齒魨科的很多品種的毒性能達到氰化物的1200倍,僅需零點幾毫克便能讓人一命嗚呼。
愛看柯南的朋友應該對神經毒素並不陌生,毒性很猛、潛伏期短、發作極快。
人一旦中毒,先是口唇部及舌端會出現輕度的麻木,接著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然後是四肢麻痺、言語不清,最後呼吸困難、意識消失,狗帶。
圖片來源:sohu.com
河豚全身都有毒,其中肝臟和卵巢的毒性最強。
日本一位曾被譽為「人間國寶」的歌舞伎演員八代目坂東三津五郎就是因為連吃四份河豚肝而當場斃命。
圖片來源:sohu.com
因為自古以來,河豚中毒事件就時有發生,所以民間流傳著不少匪夷所思的救治土法。
最魔幻的當屬「活埋法」。這種方法認為,人中毒之後會導致血壓下降,而被埋在土裡可以壓迫神經末梢而達到維持血壓穩定的目的。
這招兒聽起來就很不吉利。很難說,被憋死和被毒死,哪個會先到來。
此外,還有吃草根、樹皮、葉子等各種神農嘗百草式的解毒法,目前沒有任何一種被證實有效。
在此提示大家,民間土法請勿效仿。如果不幸中毒,請及時撥打120,去醫院洗胃。
圖片來源:qq.com
為了滿足廣大食客的腹欲之求,日本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培育無毒河豚。
基於河豚毒素來自食物鏈的理論,在人工環境中長大的河豚由於接觸不到可能產生毒素的海洋生物,因而可以實現無毒化。
但食用養殖河豚就真的不會出事嗎?不一定。
有時由於天災人禍等不可控原因,並不能完全避免被上帝叫去聊人生的可能性。
目前市面上能吃到的河豚,養殖河豚佔90%。此外還有野生河豚魚苗經人工養殖長大的河豚,以及純野生河豚。
純野生的價格大概要比純養殖的貴1.5倍左右。
野生河豚的價位
它們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是顏色。上好的野生河豚帶有一種很特別的粉紅色,野生魚苗經人工養殖的則為象牙白色,而純人工養殖的,一般偏灰色。
在口感上,野生的肉質要更鮮,也更有嚼勁。中間那種則和人工養殖的沒多大區別。
圖片來源:trip.com
上文提到,河豚肝為毒中之毒。
所以日本政府秉持非常審慎的態度,除了嚴格禁止河豚肝售賣(養殖河豚也不例外),還要求做河豚料理的廚師必須考取專門的執照才能從業。
圖片來源:sohu.com
一般店家不敢明目張胆地把這東西寫在菜單上,但如果是熟客或者和廚師聊得特別投緣,也會有幸嘗到幾片。
據吃過的人說,河豚肝有一種煉乳般的濃鬱風味。
牙齒剛將它咬開,油脂的香味就會狡黠地溜進唇齒之間的每一處縫隙,著實讓人慾罷不能。
圖片來源:sohu.com
研究證明,將河豚肝細切再用水反覆衝洗之後可顯著降低毒素的含量,加熱還可以使河豚毒素產生結構性變化。
但在生食的情況下,沒有人可以保證100%不中招。
曾經有一位經營鮮魚店的老闆,他平時就有用醋醃漬生河豚肝當下酒菜的習慣。一開始只是吃一小片,後來膽子越來越大,吃得越來越多,終於有一天吃痛快了之後翹了辮子。
只能說,每隻河豚的毒都是特別的。
吃下去的每一口都是「生或死」的單選題,不存在經驗主義,也永遠沒有免死金牌。
圖片來源:qq.com
有時不得不感嘆造物主的神奇,將至毒與極鮮兩者融為一體。
想要體驗極致的美味,唯有冒死一試;即使你知道安全,每一下的咀嚼仍不免提心弔膽,讓人又愛又怕,欲罷不能。
總有人死去,也總有人依然痴迷著勇敢者的遊戲。
那舌尖微微發麻的感覺太迷幻,半暈半醒最銷魂。
所以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
河豚值得冒死去吃嗎?
我的想法是,要是吃完沒死的話,當然值得;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這就是人生最後一頓飯,也很圓滿不是嗎?
PS: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