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245篇》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2020-12-16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245篇》論語. 季氏第十六.新解讀(三)

悟學.十八子 202000501

163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譯文】孔子說:「魯國失去國家政權已經有五代了,政權落在大夫之手已經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孫也衰微了。」

齊魯地圖

【集解】鄭曰:「言此之時,魯定公之初。魯自東門襄仲殺文公之子赤而立宣公,於是政在大夫,爵祿不從君出,至定公為五世矣。文子、武子、悼子、平子。三桓,謂仲孫、叔孫、季孫。三卿皆出桓公,故曰三桓也。仲孫氏改其氏稱孟氏,至哀公皆衰。」

三桓專魯

【集注】魯自文公薨,公子遂殺子赤,立宣公,而君失其政。歷成、襄、昭、定,凡五公。逮,及也。自季武子始專國政,歷悼、平、桓子,凡四世,而為家臣陽虎所執。三桓,三家,皆桓公之後。此以前章之說推之,而知其當然也。此章專論魯事,疑與前章皆定公時語。

魯世系表

《論語講要》:「祿,鄭康成注為「爵祿」,爵是爵位,祿是俸祿。爵祿賞罰,決於君主,故即代表君主之權。「祿之去公室五世矣」,這就是說,魯君不能作主,已經五代了。

「政逮於大夫四世矣』,這是說,魯國的三家大夫掌握政權,已經四代了。三桓是魯國的仲孫、叔孫、季孫三卿,他們都出於桓公,所以稱為:「三桓之子孫」。

三桓中的仲孫後來改稱孟孫。三桓子孫把持國政既已經過四代,所以也衰微了。此章與前章合觀,可以了解春秋時代各國興衰的事實與原因,天道好還之理,值得深思。」

三桓世系

南懷瑾解讀:「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這裡「天下」兩字,和剛才講到「社稷」兩字的意義,是代表全中國整個國家。時代安定,國家上了軌道,不論文化、教育、政治、經濟、軍事等等,中央政府可以事權專一。

當時代變了,政權有了問題,地方的勢力起來了,不管文化、政治、經濟、軍事等等,中央政府沒有辦法貫徹命令,由地方勢力攬權。用唐代的歷史來說,就是藩鎮專擅,外藩權力膨脹;以現代史來說,就是軍閥的割據專權,妨礙了國家民族的建設進步許多年。

大家都知道有幾種禍亂,是相當厲害的。除藩鎮之禍外,有宦官當政、外戚攬權,以及女禍為害。如漢朝、明朝受宦官的影響很大,許多大臣都難得見到皇帝,一切大權操在宦官手裡。外戚之患,為皇后娘家人專權。女禍,例如武則天算一個,漢高祖的呂后也算一個,清末的慈禧太后也算一個。歷史上其他不成氣候的還有,不去說它。

歷史上這幾個因素,差不多輪流在轉,幾乎在每一變亂的時代,毛病都出在這幾個因素上。但不要以為國家大事才有如此現象,其實每個階層都有,任何人負了重責時,都會有這種可能。

以一個公司來說,你是公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分公司的經理就是你的藩鎮;凡是左右親近的人,就可能是宦官;至於外戚,更是每個人都有;再說女禍,今日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發生桃色問題,所謂緋聞案,此起彼落。不要以為這幾個名詞只是歷史名稱而已。

我們要了解,任何文化思想不要被名詞限住。時代不同,文字不同;「人」,則古今中外仍然是這個「人」。「人」的毛病,古人有,現在也有,將來也一定有。這個歷史、這個世界是人形成的,人的所有毛病,是沒有時空差別的。所以做主管也好,當老闆也好,被這些東西包圍,是必然的,這要注意。

西周分封示意圖

所以孔子說,到了變亂時代,諸侯專權的時候,最多十世——三十年一世——也就是兩三百年以內,這個歷史沒有不轉變的。再下來更不對。

春秋戰國時代,齊桓公、晉文公這些霸主,都是地方藩鎮勢力,最多維持十世。等而下之像季家這樣大夫專權的,頂多五世,一百多年而已,沒有不變的。再下來由陪臣執國命,大臣們可以左右國家的命運,主事的人才越來越差了,時代越來越衰微,數十年而已,頂多三世,沒有不變的。

不過這個「世」字不要看得呆板,孟子有句話「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是活的事實,就是說一般人的起家:第一代辛苦創業;第二代尚能守成;第三代享受了;第四代花得差不多了;第五代忘了上代的辛苦,花光了;第六代又重新開始。所以「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到了第五代就斷了。祖宗再有道德、再有好的修持,他的德性,遺留過不了五代。在教育上每代自己要知道進修,不進修就完了。

再回到原文,天下有道的時候,政治的權力,就不會落在大夫的身上,中央政府一定能夠貫徹他的權力,老百姓也不會有議論,過平安日子,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繼續講當時實例,他說古代分封的祿位,離開公室已五世了,政權旁落到大夫的手裡已經有四代了。孔子所以告訴冉有、子路,依據歷史演變的道理,三桓的子孫——就是季家三兄弟的問題,馬上要出來了,不必等到出兵去打別人,本身就要垮了。

春秋初期諸侯國地圖

這一段從文字上看,好像不大重要,如果研究歷史思想,就非常重要,這一段可作中國哲學史綱來看。

我們知道,今天全世界的文化思想,可以說是空白的,而這一段文字,是中國過去歷史哲學的重要資料之一,也就是中國文化思想偉大之處。中國的歷史哲學是唯心史觀,《易經》是最重要的一部研究資料,很早就有了。

也可以說:我們中國文化講歷史哲學,是講「變的史觀」;不管你唯物也好,唯心也好,社會、人、時間、空間隨時都在變;天下沒有不變的事物。對於講「變的歷史哲學」,中國文化中最多了。

現在孔子這些話,也就是講「變的歷史哲學」。了解了這變的哲學,才能把握時代的變。所以發揮起來,不只是歷史哲學的一個大問題,也可以是政治哲學運用上一個大問題。

懂了真正的變,就曉得如何「適變」,不等到「變」來了以後才變,而先領導變。我常說第一等人是自己製造機會,領導了變;第二等人機會來的時候,把握了機會,如何去應變;第三等人失去機會,被動受變,隨物化去了。

除此以外,這一節書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孔子的學問智慧,他的確是有先見之明。我們只要多多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再冷靜地反省一下,他這些話,都是對歷史社會演變史的預言,下的斷語,一點都沒有錯;春秋以後的歷史,正如他所說的演變之路。而且,以他這個原則看後來的歷史,乃至將來,同樣沒有錯。」

西周分封諸侯 周公制定禮樂

《荀子·儒效》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古語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246篇……

相關焦點

  • 《悟學.第220篇》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悟學.第220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十七)悟學.十八子 202004251520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考證】史記孔子世家: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雲孔子作春秋時語。【唐以前古注】皇疏引江熙云:「匠終年運斤不能成器,匠者病之。君子終年為善不能成名,亦君子病之也。」
  • 《悟學.第244篇》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悟學.第244篇》論語. 季氏第十六.新解讀(二)悟學.十八子 20200501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從諸侯手裡出來,大概最多十世,很少能不失掉的。從大夫手裡出來,五世便很少不失 酶了。到家臣來掌握國家的命令,三世便很少不失的了。天下有道之時,政權不會在大夫們手裡。天下有道之時,庶人也不議論政治了。」」
  • 《悟學.第82篇》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悟學.第82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十七)悟學.十八子 20200302 亥-子732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孔子與客人歌,若見歌之善者,必請客人再歌一次,然後自己和之。聖人虛心學習,於此可見一斑。古人和詩,亦是禮,今人不會詩,令人和之,則失禮矣。733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 《悟學.第146篇》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悟學.第146篇》論語.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210 亥-子1214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譯文】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 《悟學.第169篇》和而不同
    《悟學.第169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十八)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和諧而不結黨,小人結黨而不和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楊伯峻先生譯:孔子說:「君子用自己的正確意見來糾正別人的錯誤意見,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處,卻不肯盲從附和。小人只是盲從附和,卻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見。」
  • 《悟學.第384篇》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帛書老子.67
    《悟學.第384篇》帛書老子.67悟學十八子 202006013《德經》第67章【原文】「小邦,寡民。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譯文】「我認為真正善於治理天下的人並不這樣。
  • 《悟學.第152篇》先之勞之
    《悟學.第152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本篇綜述:皇疏:子路孔子弟子也。武為三千之標者也。所以次前者。邢疏:此篇論善人君子為邦教民、仁政孝弟、中行常德,皆治國修身之要,大意與前篇相類,且回也入室,由也升堂,故以為次也。131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譯文】子路問(如何治理)政務。
  • 《悟學.第197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悟學.第197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二十三)悟學.十八子 20200419 亥-子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集解】孔曰:「不越其職。」
  • 《悟學.第93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悟學.第93篇》論語.泰伯第八.新解讀(九)悟學.十八子 20200313 亥-子813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孔子的操守《集注》:世治而無可行之道,世亂而無能守之節,碌碌庸人,不足以為士矣,可恥之甚也。
  • 《悟學.第286篇》楚狂接輿
    《悟學.第286篇》論語. 微子第十八.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85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再言之者,傷之深也。」【集注】「接輿,楚人,佯狂闢世。夫子時將適楚,故接輿歌而過其車前也。鳳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接輿以比孔子,而譏其不能隱為德衰也。來者可追,言及今尚可隱去。已,止也。而,語助辭。殆,危也。接輿蓋知尊孔子而趨不同者也。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闢之,不得與之言。闢,去聲。孔子下車,蓋欲告之以出處之意。接輿自以為是,故不欲聞而避之也。」
  • 《悟學.第64篇》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悟學.第64篇》論語. 雍也第六.新解讀(十)悟學.十八子 20200213 亥-子625 子曰:「觚(gu)不觚,觚哉!觚哉!」626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譯文】 宰我問道:「假如告訴仁者說:『井裡有個人啊!』他會跳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麼會那樣做呢?
  • 《悟學.第268篇》色厲內荏
    《悟學.第268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712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 yú)之盜也與?」為人如此,猶小人之有盜心。穿,穿壁。窬,窬牆。」【唐以前古注】皇疏:「言其譬如小人為偷盜之時也。小人為盜,或穿人屋壁,或踰人垣牆,當此之時,外形恆欲進為取物,而心恆畏人,常懷退走之路,是形進心退,內外相乖,如色外矜正而心內柔佞者也。」
  • 《悟學.第287篇》子路問津
    《悟學.第287篇》論語. 微子第十八.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505186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
  • 《悟學.第396篇》損有餘而益不足.帛書老子.79
    《悟學.第396篇》帛書老子.79悟學十八子 20200616《德經》 第79章【原文】「天之道,猶張弓者也。通行版《道德經》【評析】本章老子承繼第77章,提出『損有餘而益不足』的治世思想。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譯文】『季氏將要討伐顓臾。……. 孔子說:「冉求,君子痛恨那種不肯實說自己想要那樣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來為之辯解的作法。
  • 《悟學.第62篇》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悟學.第62篇》論語. 雍也第六.新解讀(八)悟學.十八子 20200211 亥-子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集解】包曰:「智者樂運其才智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也。仁者樂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動而萬物生焉。」孔曰:「無欲故靜。」包曰:「性靜者多壽考。」
  • 《悟學.第138篇》不憂不懼,內省不疚
    《悟學.第138篇》論語.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09 亥-子124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前章問仁,此章問君子。司馬牛問君子,是想解除隱在心中的憂懼,所以孔子答覆:「君子不憂不懼。」不憂不懼,即是「君子坦蕩蕩」的意思。司馬牛未盡明白,所以再問。孔子再為解釋:「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內省是省察自己。一個人自省沒有做對不起任何人的事情,一切無負於人,自心沒有愧疚,何有憂懼,這就是君子。
  • 《悟學.第134篇》四子侍坐
    《悟學.第134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07 亥-子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 《悟學.第263篇》磨而不磷,涅而不緇
    《悟學.第263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七)悟學.十八子 20200503177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集解】孔曰:「佛肸,晉大夫趙簡子之邑宰。」【唐以前古注】皇疏:「據佛肸身自為不善之事也,佛肸今為中牟邑宰而遂背叛,此是不善之事也。佛肸身為不善,而今夫子若為往之。故云如之何也。」孔子答曰:有如此所說也,我昔者有此君子不入於不善國之言也。
  • 《悟學.第259篇》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悟學.第259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503173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夫降聖以還,賢愚萬品,若大而言之,且分為三,上分是聖,下分是愚,愚人以上聖人以下,其中階品不同而共為一,此之共一則有推移。今雲上智謂聖人,下愚愚人也。夫人不生則已,若有生之始,便稟天地陰陽氛氳之氣。氣有清濁,若稟的淳清者則為聖人,若得淳濁者則為愚人。愚人淳濁,雖澄亦不清。聖人淳清,攪之不濁。故上聖遇昏亂之世,不能撓其眞。下愚値重堯迭舜,不能變其惡。
  • 《悟學.第121篇》君命召,不俟駕行
    《悟學.第121篇》論語. 鄉黨第十.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404 亥-子1018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 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