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渴望長成一棵樹,枝幹挺直,凌霜不屈;多年後,我們終將長成一棵樹,青松翠綠,風致如故。」對於大山裡的孩子來說,讀書可能是改變命運的唯一路徑。他們渴望考上一所好的大學,去廣闊天地裡肆意翱翔,卻常常因為家境貧寒,束縛了前行的腳步。幫助孩子們走出大山看世界,是孟霞一直堅持在做的事情。作為「高中助學計劃」的受益者,她始終堅信,用生命影響生命,是愛的延續、善的循環。
圖說:杉樹生的留言紀念冊。楊歡 攝
教育扶貧,精神補「鈣」
在一些偏遠落後地區,囿於自然條件的制約,當地居民受教育水平低下,難以擺脫生活上的困境。精神缺「鈣」導致了行為上的惰性,使他們過早地屈從於命運。因此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志。
「那種一眼就能看到頭的生活,沒有希望,沒有動力。」孟霞從小生活在四川省涼山州,是縣城裡為數不多的大學生。她看著身邊的姐妹們輟學、成家、生子,深深地明白,知識是改變思維觀念的有效途徑,教育更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
「雖然我爸爸也沒有讀過多少書,但他一直強調讀書的重要性。即便是在我們家最困難的時候,也堅持供我讀書。」母親去世後,孟霞跟著父親一起生活。「知識改變命運」,父親始終掛在嘴邊的這句話激勵著她努力讀書。從小到大,孟霞都是班上的優等生。「以前我只知道要考上一所好大學,用成績來回報父母。但從沒有想過,未來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因為在走出大山前,我根本想像不到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夢的種子,落地生根
儘管生活過得並不富裕,但在愛的包裹下,孟霞堅強樂觀。「我始終相信,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去,看看外面美好溫暖的世界。」初中畢業後,孟霞憑藉著優異的成績考入涼山州民族中學,受到「高中助學計劃」的資助,成為一名「杉樹生」。
杉樹公益秘書長史聯群介紹,在很多貧困地區,九年義務制教育只能保障學生念到初中畢業,一些成績優異的學生考上了高中,但因為家裡供不起,只好輟學。為此,上海杉樹公益基金會發起了「杉樹高中助學計劃」,與重點高中合作,成立40-50名學生組成的「杉樹班」。每年會給「杉樹生」提供3000元生活費,幫助貧困生順利完成高中學業,減輕貧困家庭的負擔。杉樹生的選拔標準也很嚴格:地點偏遠,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品德兼優。
3000元並不算多,但對大山裡的孩子來說,卻是「雪中送炭」。「很多人一年也掙不了這麼多錢,家裡窮得揭不開鍋,孩子又多,他們只能輟學去打工,幫著貼補家用。」孟霞看著身邊的小夥伴在本該讀書的年紀裡扛起家庭的重擔,心裡很不是滋味。她暗自下定決心,等自己學有所成後,一定會幫助家鄉的學生走出大山,用知識改變命運。
圖說:孟霞在工作。楊歡 攝
愛的延續,善的循環
去年6月,孟霞大學畢業了。她成為杉樹公益基金會的一名員工,來到上海打拼,赴一場和自己的約定。
「當我還是高中生的時候,資助人張爺爺常常跟我講,『你長大了一定要去上海看一看,在大山之外,人生還有無限的可能。』」儘管那時候,孟霞還有些懵懂,但「去上海」的願望在心裡生根發芽。高考成績出來後,她毫不猶豫地在志願欄裡填寫了上海的大學,但最終因為幾分之差,調劑去了河北保定。「但我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約定,大學裡一有機會,就會報名參加上海的活動。我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和杉樹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上海』兩個字即意味著方向,又是生活的希望。」
如今,孟霞成為了「杉樹大學助成」的項目專員。她說,很多在校大學生容易陷入迷茫或者被動學習的狀態,尤其是來自偏遠貧困地區的孩子,上了大學以後,發現城市生活成本高,自己的知識面窄、見識少、英文水平差、信息化不夠、現代學習工具不熟悉,因而缺乏自信力、溝通能力、人際關係能力等,導致很大的心理落差和壓力。為此,杉樹公益基金會提供社會優勢資源,幫助杉樹生們及時了解社會對人才的真正需求,從而更有效地學習和提升相關知識、技能。同時,通過杉樹志願者與杉樹大學生的零距離接觸,讓他們感受到杉樹大家庭的溫暖。
圖說:孟霞(左)和同事一起看留言冊。楊歡 攝
用愛發電,桃李滿園
甲古小華也是一名得到「杉樹高中助學計劃」資助後走出大涼山的學生。幾年前,他因為一部宣傳片被大家所熟識。鏡頭中,小華躲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筒看書。他說,「如果有一天,我能有成就,會去幫助更多人。」
去年,小華考上了成都大學。節假日裡,他都會打工賺錢掙學費,從不向家裡要一分錢。「我們家好幾口人僅靠幾畝旱地和養豬的收入維持生活。在村子裡,同齡人大多數隻念過小學,十幾歲就輟學打工。所以我很珍惜讀大學的機會,並不覺得辛苦。」疫情期間,學校開啟線上授課。因為家裡信號太差,小華便在附近的山腰上找了一處恰好有輸電線經過的地方上課。
杉樹公益項目負責人了解到,還有很多偏遠地區的學子們和小華一樣,為了順利上網課,需要跟家人輪流使用一臺手機,甚至繞山路去「蹭網」。針對這些家庭困難、無智慧型手機的同學,杉樹公益聯合彤程公益基金會,購買了智慧型手機,並第一時間寄送到學生手裡。
自2015年成立以來,杉樹公益在全國12個省、35個學校共資助5831名高中生。「我們堅信,可以用生命影響生命,讓每一棵杉樹生根發芽,在未來長成參天大樹。」史聯群說。
楊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