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圍爐weiluflame 圍爐
前言
楊悅 Jane, 青年藝術家與創作者, 武漢大學傳播學碩士,曾在臺灣藝術大學交流學習。認識Jane,是在圍爐讀者群偶遇Jane在尋找女性身體攝影項目的參與者。她的報酬方式:金錢,以物易物,免費作品保存建立長期私人關係等等的報酬方式新奇有趣。藝術家又是一個在人間煙火與靈魂生命中遊蕩的角色,把疲於生活的人們說不出的話表達在作品裡,多麼神秘又吸引人靠近。對我來說,Jane 「一抹紅唇無關悅己者"的靈氣與自信非常打動人。中文世界裡似乎「男性視角」的女性與「反男性視角」的女性描述居多,脫不去被看的他者身份。一個人,做一個原生性別為女性的人:通過Jane的表達與藝術創造, 我們可以看到生命震顫的信心與靈魂呼喚!
Grace = G
Jane = J
G | Jane為何選擇多元的媒介呢?
J | 其實每一種不同的藝術表達的方式,所展現的藝術空間、意義闡釋、和表達語境都是不同的。比如說影像,它更多是通過一種視覺性的互動去引發你的聯想與想像,這和詩歌這種單純的文字帶來的想像、感知和思考是非常不同的。但如果把它們結合起來,將會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
G | Jane會關注什麼社會議題呢
J | 總體來說,我對各類社會議題都有關注,但更多集中於對於弱勢群體生存狀態的追蹤。因為我是女性,我自然會更多地關注女性群體相關的社會議題。目前來說,我聚焦於女性身體的觀察與創作,挖掘女性身體在社會、文化史中變化的符號印記及其與特定語境下的權力結構的關係。因為我越來越多地觀察到女性身體所受到的種種顯性與隱形的壓迫,即便是接受過良好教育、有著較為開放的生活空間的現代女性,也在持續地受到這種被隱藏或忽視的權力的影響。我們的身體被社會規範和習俗所捆綁和劫持,但我們有時卻無能為力,甚至更多女性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身體處境。事實上,這是一個複雜的歷史遺留問題,如果不通過跨學科的綜合視域去觀察和分析,恐怕也很難究其根本。我其實也正在通過閱讀和創作去探索現象背後的一些根源,儘管我所能覺察的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因果框架的複雜性也常常將我導向新的困惑。
作為女性,就我最為真切與直觀的經驗來看,身體其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它是一個集成了極其複雜的社會、文化裝置的微觀權力場域。社會化過程即身體的規訓過程。無論是原生家庭的成長曆程、規範化的學校教育經歷還是更為複雜的社會場域中與多元主體的持續互動都直接或潛在地影響著我們對於自己身體的感知、態度與觀念,並顯現於社會交往與自我展示的過程中。某種程度上來看,我們越多地去感知、了解自己的身體,我們也能越多的去了解我們所處的特定歷史語境、具體的社會與個體的互動關係以及施加於我們自身的權力結構。對我而言,這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開端,一個有趣的切入點,指引我去有意識地整合現有知識框架、方法體系和多元的表達方式。
此外,我比較關注LGBT群體的境況,尤其是基於跨文化視域對於中國大陸的觀察。但目前我對於中國大陸LGBT群體的觀察與介入也相對有限。事實上,從自我認同角度來看,我就屬於雙性戀(Bisexual)群體,比較尷尬,屬於相當邊緣化的群體,即便是在亞文化群體話語相對強勢的西方,這一群體也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理解與關注。雙性戀的分布或許比我們想像的要更為廣泛,許多人由於社會規範的脅迫隱藏了這一身份,或者因為幼年、青少年時期恰當的性教育的缺失而不具備性傾向探索的意識。因而他們往往生活在身份與自我認同的巨大衝突與痛苦之中,加之缺乏親密關係中的真誠交流、家庭與社會支持,他們持續生活於自我壓抑之中。而從社會統計來看,這一群體往往也有著相當高的自殺率。顯然這絕非偶然。無論是家庭、學校、社會還是更大範圍上的制度、文化環境都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生存狀態。尤其是在適婚年齡,他們不斷被強行推入到傳統的家庭結構當中,這往往會加劇其內在衝突。這也是為什麼我近來也在關注中國大陸多元家庭理念的萌芽與發展。
而我的藝術創作(我把它定義為行為、符號與意義的聯結歷程),無論是文字、影像、聲音裝置還是即興表演,都會儘可能圍繞這些主題展開。首先是女性主義視域下女性身體的呈現與表達,其次是LGBT群體的賦權。我希望基於新的媒介技術、藉助多元的藝術形式,創造性地呈現一些被忽視的重要社會議題,推動這些相對弱勢或邊緣化群體的話語生成,進而獲取更多改變其自身和所處社會環境的可能性、資源和力量。
G | 你剛提到「身體與權力結構」,這個權力結構是指社會中特定的權力構成嗎?這裡的「權力」是指主導性的社會規範還是政治意義上的權力?
J | 這裡提到的權力結構主要是指父權結構(Patriarchy)。但如果我們仔細去分析父權結構和制度、文化、社會規範以及長期被誤讀為中立的技術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就會發現,它們彼此並非相互孤立,而是盤根錯節、無可救藥地深深交融在一起。這是值得我們更進一步思考的另一個問題,但也更為複雜。
從活生生的經驗層面來看,我們的身體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在遭受權力的指控、包圍,甚至監禁與操縱,而這一過程被精緻細密地潛藏起來,編織於制度框架與主流話語之中。比如說女性,你究竟要不要留長髮?要不要穿bra?甚至說具體到要不要特定風格、款式的內衣?這些看似微小、不經意的選擇其實都會受到主流審美意見的影響。但如果我們更進一步思考,這些審美尺度究竟來自哪裡?大眾文化的這種話語來自於哪裡?我們或許會從另一個視角管窺女性身體議題的複雜性、它與社會環境的互動過程以及藏匿於浮冰之下的與層層嵌套的權力結構之間的內在聯繫。
與女性生命連結
J | 多數時候,我們為這樣的一種主流的話語意見所脅迫,這常常是無意識的。然而它卻成逐漸成為嵌入我們深層價值與意識結構的無意識與潛意識,並最終顯現於行為之中。我們自以為的我們之所「是」,其實就是諸多隱形暴力彼此交織、滲透、化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脆弱居所,甚至連我們的自我意識也難跳脫這一宿命。大陸匯聚了多元化的行動場域,它們彼此勾連、對話並在新場域誕生的期待中醞釀異質化生命的爆發期。就女性主義相關的運動來看,大陸其實也潛藏著諸多暗流、升騰的夜火——力圖奔向獨立的女性正勢如破竹,在文教、藝術創作等領域逐漸嶄露頭角。儘管當前的政治語境、制度建設、經濟領域中不對稱的權力關係仍深刻形塑了其自我意識、認知邊界、價值體系與具體的行動導向,從《玩偶之家》與《傷逝》之痛中出走的女性仍竭盡全力突出重圍,扼住命運的咽喉,將未來中國、乃至全亞洲、全世界女性群體的願景與自身的生命軌跡緊緊連為一體。當然,面對各方層出不窮、洶湧而來的壓力,她們也常無可奈何地陷入一種持續的政治抑鬱。這種陰鬱籠罩在所有先驅者的精神與生活空間,並驅使他們以更強大的力量衝破重重封鎖,奔往理想之地。
所以我想以一種別具一格的方式與她們聯結,與她們對話。而《聽一朵花開的聲音》這個項目便是一次小小的嘗試。項目發起並傳播開後,我陸續收到了許多回復,並和各個空間、教育背景、社會階層的女性建立起了深度溝通的渠道。事實上,我並沒想到這這個實驗性質的項目會受到這麼多的關注並得到這麼多的響應和支持,可能真的有些超乎預期了。但與此同時,我也感受到項目實操中不得不面臨的困窘:首先是你需要一定的資金來支持影像的拍攝、後期、包裝與傳播;再者要有系統化的一個框架來推動項目的具體運作與落實;最後就當前網際網路語境下大家的認知、行為模式來看,注意力渙散已成為最為致命的症候——你很容易被各種眼花繚亂的新奇事物所吸引,但與此同時,過兩天又忘記了。因此若要從實踐層面落地這一計劃,我不得不每過幾天就去提醒申請者,讓他們記得自己曾經申請並初步參與過這樣一個攝影的項目,從而使其保持一定程度的專注度。並嘗試使其體悟到,作為新時代的女性,如果連一個小的願景都無法達成,宏觀領域的結構性反思、重建工程,她們依然無權參與。而在這個影像創作項目中自願留下來的,那一定是對女性生命史、受難史有著痛徹心扉的感悟的,那她的生命本身也一定很有質量。
性, 感官與自我意識
J | 再者你提到「身體與權力」,這一話題Michel Foucault(傅柯, 大陸譯:福柯)其實談過很多次。無論是在《規訓與懲罰》(Discipline and Punish)還是在《性史》 (History of Sexuality)都有涉及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無論在社會這個公共空間,還是在家庭這樣一個私人領域,如何展示自己的身體,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社會外部的強制性規範,而大眾文化本身則常常是一個裝飾華美的、處於流變中的載體。正如福柯在《性史》提到傳教士體位,基督教對於普通民眾日常性生活中的體位選擇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當然,許多虔誠的基督徒也表示了對於該斷言的極度不安與憤慨。
那我們現在呢?AI即將替代幾乎所有非創造性領域職業的21世紀呢?我們的性觀念是否有了根本性的變化?誠然,多元、異質化的社交媒體的興起給了我們更多的聯結與交往的機會,花樣百出的色情網站給了我們象徵性的自我宣洩更多可能性的通道。就世界知名的色情網站pornhub來說,其分類之詳盡、內容之豐富、性別關懷之體貼是中世紀傳教士們無法想像與理解的。當然,他們最好也不要接觸到,因為新式的二次元的性愛方式已經讓人大跌眼鏡。他們已逐漸厭倦真實的性愛關係,對於肉體與感官的刺激有了不同於上一代的認識與期待。他們對性已經厭倦了嗎?不。他們情願秘密地在地下寫色情小說,或者對著約炮對象的手機發送高潮時淫浪的呻吟。這樣似乎就可以實現對於上一代性愛關係模式與方式的背離與超越了。僅僅是如此嗎?或許亞文化群體在長期浸淫於二次元文化符號之後,已然將自我投射為一個超真實的、由符號拼接、包裹的一個流動性的主體,其快感的生成並不再遵循舊有的方式與規律,而更多受到多元符號體(超真實符碼混合的超真實)的誘惑,甚至迷戀上BDSM等「非正常」的性愛方式,有些甚至達到了所謂的「變態」的程度。他們究竟怎麼了?或許我們需要嘗試去理解這一群體自我意識的流變過程及其主體的建構過程。
系列影像作品「Strokes of Light」,向右滑動查看
後記
採訪的過程中,Jane 對自我意識,女性群體的探索與理解常常讓我聯想到「水」:好似我的指尖觸碰到水流,掌心感知到拍打,源源不斷。我想Jane娓娓道來的生命經歷與創作發想是滋潤的,而不是爆發的,引用Jane說「身體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但「女性」不是淚水下的嘆息那麼簡單決斷的議題, 而是需要長時間理解,討論和參與的生命經歷表達與敘事。網際網路時代總是讓人有「孤島」式的自嘲,就像Jane提到嘗試《聽一朵花開的聲音》的經歷,大量的資訊消息如洪水將你我好不容易連接的手分開拉遠,忙碌的生活讓我們最終走失在各奔東西的路上,而對個人,群體,女性的關懷是散不開的生命歷程與力量!
(本文文字內容可能同時在個人公眾號刊登,因作者為同一人而無需授權)
撰文 | Grace
審稿|李文軒
圖 | 來自Jane
編輯 | 吳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