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自我意識與生命力量:我與你與「她"

2020-12-12 澎湃新聞

原創 圍爐weiluflame 圍爐

前言

楊悅 Jane, 青年藝術家與創作者, 武漢大學傳播學碩士,曾在臺灣藝術大學交流學習。認識Jane,是在圍爐讀者群偶遇Jane在尋找女性身體攝影項目的參與者。她的報酬方式:金錢,以物易物,免費作品保存建立長期私人關係等等的報酬方式新奇有趣。藝術家又是一個在人間煙火與靈魂生命中遊蕩的角色,把疲於生活的人們說不出的話表達在作品裡,多麼神秘又吸引人靠近。對我來說,Jane 「一抹紅唇無關悅己者"的靈氣與自信非常打動人。中文世界裡似乎「男性視角」的女性與「反男性視角」的女性描述居多,脫不去被看的他者身份。一個人,做一個原生性別為女性的人:通過Jane的表達與藝術創造, 我們可以看到生命震顫的信心與靈魂呼喚!

Grace = G

Jane = J

G | Jane為何選擇多元的媒介呢?

J | 其實每一種不同的藝術表達的方式,所展現的藝術空間、意義闡釋、和表達語境都是不同的。比如說影像,它更多是通過一種視覺性的互動去引發你的聯想與想像,這和詩歌這種單純的文字帶來的想像、感知和思考是非常不同的。但如果把它們結合起來,將會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

G | Jane會關注什麼社會議題呢

J | 總體來說,我對各類社會議題都有關注,但更多集中於對於弱勢群體生存狀態的追蹤。因為我是女性,我自然會更多地關注女性群體相關的社會議題。目前來說,我聚焦於女性身體的觀察與創作,挖掘女性身體在社會、文化史中變化的符號印記及其與特定語境下的權力結構的關係。因為我越來越多地觀察到女性身體所受到的種種顯性與隱形的壓迫,即便是接受過良好教育、有著較為開放的生活空間的現代女性,也在持續地受到這種被隱藏或忽視的權力的影響。我們的身體被社會規範和習俗所捆綁和劫持,但我們有時卻無能為力,甚至更多女性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身體處境。事實上,這是一個複雜的歷史遺留問題,如果不通過跨學科的綜合視域去觀察和分析,恐怕也很難究其根本。我其實也正在通過閱讀和創作去探索現象背後的一些根源,儘管我所能覺察的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因果框架的複雜性也常常將我導向新的困惑。

作為女性,就我最為真切與直觀的經驗來看,身體其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它是一個集成了極其複雜的社會、文化裝置的微觀權力場域。社會化過程即身體的規訓過程。無論是原生家庭的成長曆程、規範化的學校教育經歷還是更為複雜的社會場域中與多元主體的持續互動都直接或潛在地影響著我們對於自己身體的感知、態度與觀念,並顯現於社會交往與自我展示的過程中。某種程度上來看,我們越多地去感知、了解自己的身體,我們也能越多的去了解我們所處的特定歷史語境、具體的社會與個體的互動關係以及施加於我們自身的權力結構。對我而言,這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開端,一個有趣的切入點,指引我去有意識地整合現有知識框架、方法體系和多元的表達方式。

此外,我比較關注LGBT群體的境況,尤其是基於跨文化視域對於中國大陸的觀察。但目前我對於中國大陸LGBT群體的觀察與介入也相對有限。事實上,從自我認同角度來看,我就屬於雙性戀(Bisexual)群體,比較尷尬,屬於相當邊緣化的群體,即便是在亞文化群體話語相對強勢的西方,這一群體也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理解與關注。雙性戀的分布或許比我們想像的要更為廣泛,許多人由於社會規範的脅迫隱藏了這一身份,或者因為幼年、青少年時期恰當的性教育的缺失而不具備性傾向探索的意識。因而他們往往生活在身份與自我認同的巨大衝突與痛苦之中,加之缺乏親密關係中的真誠交流、家庭與社會支持,他們持續生活於自我壓抑之中。而從社會統計來看,這一群體往往也有著相當高的自殺率。顯然這絕非偶然。無論是家庭、學校、社會還是更大範圍上的制度、文化環境都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生存狀態。尤其是在適婚年齡,他們不斷被強行推入到傳統的家庭結構當中,這往往會加劇其內在衝突。這也是為什麼我近來也在關注中國大陸多元家庭理念的萌芽與發展。

而我的藝術創作(我把它定義為行為、符號與意義的聯結歷程),無論是文字、影像、聲音裝置還是即興表演,都會儘可能圍繞這些主題展開。首先是女性主義視域下女性身體的呈現與表達,其次是LGBT群體的賦權。我希望基於新的媒介技術、藉助多元的藝術形式,創造性地呈現一些被忽視的重要社會議題,推動這些相對弱勢或邊緣化群體的話語生成,進而獲取更多改變其自身和所處社會環境的可能性、資源和力量。

G | 你剛提到「身體與權力結構」,這個權力結構是指社會中特定的權力構成嗎?這裡的「權力」是指主導性的社會規範還是政治意義上的權力?

J | 這裡提到的權力結構主要是指父權結構(Patriarchy)。但如果我們仔細去分析父權結構和制度、文化、社會規範以及長期被誤讀為中立的技術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就會發現,它們彼此並非相互孤立,而是盤根錯節、無可救藥地深深交融在一起。這是值得我們更進一步思考的另一個問題,但也更為複雜。

從活生生的經驗層面來看,我們的身體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在遭受權力的指控、包圍,甚至監禁與操縱,而這一過程被精緻細密地潛藏起來,編織於制度框架與主流話語之中。比如說女性,你究竟要不要留長髮?要不要穿bra?甚至說具體到要不要特定風格、款式的內衣?這些看似微小、不經意的選擇其實都會受到主流審美意見的影響。但如果我們更進一步思考,這些審美尺度究竟來自哪裡?大眾文化的這種話語來自於哪裡?我們或許會從另一個視角管窺女性身體議題的複雜性、它與社會環境的互動過程以及藏匿於浮冰之下的與層層嵌套的權力結構之間的內在聯繫。

與女性生命連結

J | 多數時候,我們為這樣的一種主流的話語意見所脅迫,這常常是無意識的。然而它卻成逐漸成為嵌入我們深層價值與意識結構的無意識與潛意識,並最終顯現於行為之中。我們自以為的我們之所「是」,其實就是諸多隱形暴力彼此交織、滲透、化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脆弱居所,甚至連我們的自我意識也難跳脫這一宿命。大陸匯聚了多元化的行動場域,它們彼此勾連、對話並在新場域誕生的期待中醞釀異質化生命的爆發期。就女性主義相關的運動來看,大陸其實也潛藏著諸多暗流、升騰的夜火——力圖奔向獨立的女性正勢如破竹,在文教、藝術創作等領域逐漸嶄露頭角。儘管當前的政治語境、制度建設、經濟領域中不對稱的權力關係仍深刻形塑了其自我意識、認知邊界、價值體系與具體的行動導向,從《玩偶之家》與《傷逝》之痛中出走的女性仍竭盡全力突出重圍,扼住命運的咽喉,將未來中國、乃至全亞洲、全世界女性群體的願景與自身的生命軌跡緊緊連為一體。當然,面對各方層出不窮、洶湧而來的壓力,她們也常無可奈何地陷入一種持續的政治抑鬱。這種陰鬱籠罩在所有先驅者的精神與生活空間,並驅使他們以更強大的力量衝破重重封鎖,奔往理想之地。

所以我想以一種別具一格的方式與她們聯結,與她們對話。而《聽一朵花開的聲音》這個項目便是一次小小的嘗試。項目發起並傳播開後,我陸續收到了許多回復,並和各個空間、教育背景、社會階層的女性建立起了深度溝通的渠道。事實上,我並沒想到這這個實驗性質的項目會受到這麼多的關注並得到這麼多的響應和支持,可能真的有些超乎預期了。但與此同時,我也感受到項目實操中不得不面臨的困窘:首先是你需要一定的資金來支持影像的拍攝、後期、包裝與傳播;再者要有系統化的一個框架來推動項目的具體運作與落實;最後就當前網際網路語境下大家的認知、行為模式來看,注意力渙散已成為最為致命的症候——你很容易被各種眼花繚亂的新奇事物所吸引,但與此同時,過兩天又忘記了。因此若要從實踐層面落地這一計劃,我不得不每過幾天就去提醒申請者,讓他們記得自己曾經申請並初步參與過這樣一個攝影的項目,從而使其保持一定程度的專注度。並嘗試使其體悟到,作為新時代的女性,如果連一個小的願景都無法達成,宏觀領域的結構性反思、重建工程,她們依然無權參與。而在這個影像創作項目中自願留下來的,那一定是對女性生命史、受難史有著痛徹心扉的感悟的,那她的生命本身也一定很有質量。

性, 感官與自我意識

J | 再者你提到「身體與權力」,這一話題Michel Foucault(傅柯, 大陸譯:福柯)其實談過很多次。無論是在《規訓與懲罰》(Discipline and Punish)還是在《性史》 (History of Sexuality)都有涉及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無論在社會這個公共空間,還是在家庭這樣一個私人領域,如何展示自己的身體,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社會外部的強制性規範,而大眾文化本身則常常是一個裝飾華美的、處於流變中的載體。正如福柯在《性史》提到傳教士體位,基督教對於普通民眾日常性生活中的體位選擇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當然,許多虔誠的基督徒也表示了對於該斷言的極度不安與憤慨。

那我們現在呢?AI即將替代幾乎所有非創造性領域職業的21世紀呢?我們的性觀念是否有了根本性的變化?誠然,多元、異質化的社交媒體的興起給了我們更多的聯結與交往的機會,花樣百出的色情網站給了我們象徵性的自我宣洩更多可能性的通道。就世界知名的色情網站pornhub來說,其分類之詳盡、內容之豐富、性別關懷之體貼是中世紀傳教士們無法想像與理解的。當然,他們最好也不要接觸到,因為新式的二次元的性愛方式已經讓人大跌眼鏡。他們已逐漸厭倦真實的性愛關係,對於肉體與感官的刺激有了不同於上一代的認識與期待。他們對性已經厭倦了嗎?不。他們情願秘密地在地下寫色情小說,或者對著約炮對象的手機發送高潮時淫浪的呻吟。這樣似乎就可以實現對於上一代性愛關係模式與方式的背離與超越了。僅僅是如此嗎?或許亞文化群體在長期浸淫於二次元文化符號之後,已然將自我投射為一個超真實的、由符號拼接、包裹的一個流動性的主體,其快感的生成並不再遵循舊有的方式與規律,而更多受到多元符號體(超真實符碼混合的超真實)的誘惑,甚至迷戀上BDSM等「非正常」的性愛方式,有些甚至達到了所謂的「變態」的程度。他們究竟怎麼了?或許我們需要嘗試去理解這一群體自我意識的流變過程及其主體的建構過程。

系列影像作品「Strokes of Light」,向右滑動查看

後記

採訪的過程中,Jane 對自我意識,女性群體的探索與理解常常讓我聯想到「水」:好似我的指尖觸碰到水流,掌心感知到拍打,源源不斷。我想Jane娓娓道來的生命經歷與創作發想是滋潤的,而不是爆發的,引用Jane說「身體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但「女性」不是淚水下的嘆息那麼簡單決斷的議題, 而是需要長時間理解,討論和參與的生命經歷表達與敘事。網際網路時代總是讓人有「孤島」式的自嘲,就像Jane提到嘗試《聽一朵花開的聲音》的經歷,大量的資訊消息如洪水將你我好不容易連接的手分開拉遠,忙碌的生活讓我們最終走失在各奔東西的路上,而對個人,群體,女性的關懷是散不開的生命歷程與力量!

(本文文字內容可能同時在個人公眾號刊登,因作者為同一人而無需授權)

撰文 | Grace

審稿|李文軒

圖 | 來自Jane

編輯 | 吳雨洋

相關焦點

  • 包容的力量——談「意識層次圖」的啟發
    〔一體意識〕或是〔大我意識〕,原是一切眾生的本性及生存基礎,我們卻逐步地限制自我,捨棄我們的真理本性,為自己劃出各種界限。原本單純一體的意識,漸漸發展出不同層次的功能,各具不同的自我意識以及不同的界限。我們平素乃是透過這些層次,來探討〔我是誰〕的問題。
  • 通過「自我意識」反思人工智慧
    在科幻電影的影響下,人們對於人工智慧產生「自我意識」的問題多帶有一定疑慮。而對人工智慧「自我意識」的擔憂,多屬倫理層面的問題。「自我意識」是一整套複雜思維組成的大型意識結構,需要聚沙成塔的持續積澱。「自我意識」的產生具有不同階段,這些階段按照邏輯推演存在順序先後,但在「自我意識」具體演化時,這些階段會交錯性發展和纏繞性推進。
  • 解讀簡愛中的自我意識和自卑意識,自卑者該如何走出自卑?
    簡愛在舅媽家時,曾多次被冷嘲熱諷:她天性就是這樣,她天性就是一個狡猾的傢伙。她的表哥也曾多次當面辱罵:你沒有錢,你應當去討飯,你與我們不是一個等級的人。人們對於自身的的認識,在自我意識還未迸發之前,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外界對於自身的評價和認識。可以說在這樣小的年齡,你對於她的評價會深深根植於她的內心深處。
  • 《當下的力量》:喪失對當下時刻的意識,大大降低我們的生命質量
    我重點分享自己看過後被觸動的語言文字內容。01什麼是當下的力量?當下的力量就是臨在的力量,就是我們從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的臨在意識。在這種狀態,我們被自己的自我思維控制住並且一點都不能意識到我們的本質力量。深層的無意識是一種更加劇烈,更加明顯的痛苦或者不幸的狀態。當事情出差錯了,自我受到威脅了,當生活中遇到巨大的挑戰,威脅或者損失等等,由一般的無意識轉化而來。作者在書中說,如果沒有深層次的無意識,身體暴力就不可能出現。
  • 高維意識:三生萬物-生命本質的力量
    帶著自主意志、真正掌握了自己的生命開始創造。如果說、沒有一和二、無法產生三;然而沒有三、一和二的生命將就此嘎然而止,沒有延續性、萬物無法生發、神聖的創化將就此結束。三生萬物、生命本質的力量。可是三是如何生萬物、如何進行創造的呢?
  • 自我意識強烈的人,個人意志力是最強烈的,生命能量也就越旺盛
    在前邊的章節我們提到的只有當意識跟潛意識達成統一的時候,自我才會出現,一個自我意識強烈人個人意志力是也是最強烈的,生命能量也就越旺盛,意志力在心靈世界的指導作用對世界上每個人產生的價值將會無法估量!強烈的自我意識可以在你的生活當中會讓你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能量,會為你提供源源不斷的創造才能,但是在某些層面它會成為你心裡的障礙,因為你的意識跟潛意識不會總是同步,換句話說你不能夠總是處在自我的狀態。
  • 原生家庭最大傷害是自我意識缺失,讓自我意識復甦,做真正的自己
    原生家庭最大的傷害就是導致自我意識的缺失,在原生家庭裡面感知到的東西會植根於你的潛意識。會在日後的生活當中以不同的形式爆發出來,成為各種障礙,成為各種負累,成為各種羈絆,讓你沒有辦法成為自己,所以活出自我是終極的療愈方向,否則就會以抑鬱症焦慮症等等心理問題的形式前來困擾你,這些症狀實際上都是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向你發出的信號。
  • 如果你能體悟並開拓出「自我意識」,那麼你就是一個有力量的人
    他從刀鞘中拔出長刀,吼道:「如此無禮,我殺了你!」禪師平靜地回答:「彼為地獄。」武士突然領悟到,禪師所說的地獄指的是他受到憤怒的控制,於是立刻平靜下來,把刀插回刀鞘,向禪師鞠躬,感謝他的點撥。禪師又說:「彼為極樂世界。」
  • 【10月天象趨勢】回歸自我生命深處,凝聚力量,乘風破浪!
    你覺得公平或不公平的,在別人看來未必認為如此;而別人的選擇和感受,你也未必能夠理解。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唯一公平的就是每個人都可以在保持自我獨特個性的情況下,學會與自我之外的關係、群體和環境「共生」,如此我們才能客觀而完整地進行生命的成長,才有資格和實力參與到人類社會的規則完善和文明建設之中。
  • 抑鬱焦慮狀態存在自我缺失,通過3步驟統一潛意識,形成自我意識
    人總要為自己的行為跟選擇找一個心安理得的理由,但是我們似乎從來沒有考慮過,每一個選擇每一個行為背後,有一股未知的力量在影響著我們掣肘我們!這種力量它源自於你的潛意識層面。你需要依靠這種力量來幫助你做決定,有時候你的行為有可能會跟這種力量產生對抗。
  • 魚也有自我意識?近50年的權威試驗遭重創
    Jordan表示,如果一條魚通過了鏡子測試,「要麼你必須接受這條魚具備自我意識的事實,要麼你必須承認這個測試不能檢測自我意識。」事實的真相可能兩者兼而有之。某些動物的思維能力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驚人,而鏡子測試的作用也可能比我們設想的少。要想更進一步理解動物的思維,就意味著不能只依賴於鏡子測試,而需要針對每個物種設計出獨特視角的新試驗。靈長類動物自我意識強?
  • 我最受益的女性書單——自我超越,做人生贏家
    有時書中的一句話在心靈深處震顫共鳴,能啟發打開我們內心從未打開的世界甚至改變一生。希望這些書像改變我一樣給你的人生帶來精彩和幸福。1.《成為》米歇爾·歐巴馬自傳,英文Becoming by Michelle Obama▲米歇爾豐富立體地復原了她的成長、事業、婚姻與從政經歷。
  • 幼兒教師招聘考點:自我意識的發展
    所謂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所作所為的看法和態度,包括對自己的存在以及與周圍人或物的關係的意識。你學會了嗎?2.5歲的紅紅還不會自己吃飯,可偏要自己吃飯;不會穿衣服,偏要自己穿。這反應幼兒( )的發展。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最近聽了樊登講書中樊登老師講了一本《內在動機》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了該如何獲得內在動機這種力量,還包括對自己以及世界的認知。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
  • 好好做自己,生命自會給你力量!
    ,整個人鬱鬱寡歡,很少會產生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滿足感;跟別人相處覺得累,對老公和孩子的期待也越來越少,連吵架都覺得沒力氣,內心真的好像真的麻木了;其實我也不想這樣,我也想充滿力量,把自己的人生和家庭經營得多姿多彩,讓人羨慕,可就是使不出勁兒來
  • 慈利三中:讓心靈微笑,讓生命給我力量
    紅網時刻慈利9月23日訊(通訊員 朱穎聰)「一個斷臂女孩都能做到的,為什麼我們健全的人就不能像她那樣堅忍不拔呢!」這是9月22日慈利三中組織舉辦「讓心微笑 健康快樂」勵志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後孩子們發出的感慨。
  • 最適合自我療愈的心理書籍,閱讀讓你的生活煥然一新
    你很滿足現狀或是急於改變?你真的能夠改變你的人生讓你的生命重煥新的色彩嗎?是的,你能。因為你所正經歷的苦楚也曾是我所經歷的,在改變之前,我曾一度非常痛苦。 而我的痛苦在他人看來或許有些無病呻吟。非常慶幸地,經一個朋友推薦,我接觸到露易絲· 海的《治癒你的身體》、《生命的重建》兩本書,如獲至寶。感謝《生命的重建》讓我重建生命,開啟美妙的人生體驗。
  • 映照自我 讓生命得到升華
    希望能從閱讀和時代的關係裡,告訴大家如何閱讀經典小說,如何關照、回望、守望自己的生活,讓我們隨著時代的交疊和變幻,找到把握愛情、婚姻、家庭,甚至社會繁雜關係的平衡感,讓自我生命得到升華。」11月28日,青年作家陳末做客寶圖星期講座之文化茶座第406期活動現場,與讀者分享閱讀經典的意義。
  • 生命與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表徵著人對終極關懷的渴望,它給人注入神聖的目標,引導人去反省自我、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從而為人的生活提供情感、意欲、願望、行動等的根基。是一種精神的仰望和生命的活水,是人的一種價值意識的定向形式。
  • 育兒視角解析《獅子王》:別小瞧「自我意識」發展,關乎孩子一生
    影片給出了辛巴"自我意識"發展最好的解析:年幼的辛巴被刀疤欺騙,出於強烈恐懼感和愧疚感而退縮、自我放逐,最終在朋友的幫助下意識到事件的真相,開始救贖之路。 從育兒的角度看,《獅子王》中辛巴"自我意識"的發展總共分為三個過程:本我、超我,以及自我本我超我三者的統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