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迪士尼電影《獅子王》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影片,小獅子辛巴、彭彭和丁滿更是無數人童年的回憶。小獅子辛巴在父親和朋友的幫助下,重新回到屬於自己的大草原,經歷最艱難的挑戰後登上山巔,成為森林之王。
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充滿溫情和感動,而這部動畫片還有著一個令人警醒的教育道理:"自我意識"的發展十分重要。如果小獅子的"自我意識"沒有發展,那麼他就不可能會回到森林,很可能一生就會被蒙在鼓裡不思進取。
接下來,我們從育兒的視角分析電影《獅子王》中,"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意義。
《獅子王》:"自我意識"發展分為三個過程
了解《獅子王》的觀眾大概能發現,《獅子王》故事的重點不在為父親復仇上,而在於小獅子辛巴對家園的責任心,以及一步步的自我成長。影片給出了辛巴"自我意識"發展最好的解析:年幼的辛巴被刀疤欺騙,出於強烈恐懼感和愧疚感而退縮、自我放逐,最終在朋友的幫助下意識到事件的真相,開始救贖之路。
從育兒的角度看,《獅子王》中辛巴"自我意識"的發展總共分為三個過程:本我、超我,以及自我本我超我三者的統一。
1.本我:小獅子辛巴天真無邪,在父親的呵護下快樂成長
身為國王的小王子,辛巴生活得無憂無慮,享受著童年的快樂。這時候,辛巴的"自我意識"出於最原始的本能的衝動——快樂無憂地玩耍,只為滿足心理中最基本的需求而尋找快樂。在這個階段,辛巴對自己的認識不足,又有強大父親的庇護,他就更加釋放天性,甚至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他不斷地上躥下跳,還不怕死活進入大象墓地,而父親一次又一次的營救使他逐漸明白處事的道理。
2.超我:刀疤的言辭傷害辛巴的自尊心
父親木法沙為保護辛巴而死,刀疤在辛巴的傷口上撒鹽,甚至批評他"不配做木法沙的兒子"。辛巴就此迷失,開始相信自己不值得森林之王的位置,一直為自己的過錯感到愧疚,離國而去。這個"超我"是外界賦予辛巴的標籤,刀疤的語言傷害了辛巴的內心,使辛巴對自己的自我定位感到懷疑。
3.本我和超我的統一:回歸國度,辛巴的"自我意識"發展
朋友的陪伴讓辛巴重新相信自己,老狒狒的那句"你就是我心中最滿意的國王"更是讓辛巴重燃希望,踏著父親以往的腳步,辛巴開始回歸自己的國度。自此,"自我"開始產生,辛巴的"自我意識"在突破"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後,開始發展。
家長需要了解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規律,並且能夠理解這是正常的成長階段。"自我意識"的萌發有一定規律性,家長應該以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孩子成長,而非以高姿態紳視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形成。
別小瞧"自我意識"的發展,這關乎孩子的一生
實際上我們不難發現,辛巴"自我意識"發展的每一步都有其規律。辛巴在"復仇救贖"過程中,不斷受外界影響,最終保持心理"三我"的平衡下形成了健康的人格,所以得以完成復國大任。
而對辛巴影響最直接的就是父母親,父母親的引導角色無疑是對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後使辛巴回歸的最大動力使父親木法沙對辛巴的愛。父親是孩子的榜樣,他對孩子的影響力可以持續一生,母親亦是如此。
木法沙對辛巴的教育方式十分值得我們借鑑——用愛和溫暖的方式建立良好的關係,把自己的信念教育給孩子。還有辛巴的好朋友彭彭、丁滿、拉菲奇,這些小夥伴都是辛巴能夠維持"自我意識"的火苗不滅的社會性支持元素。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各種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願望。它包含目的性、能動性、主動性等心理特徵,對孩子人格的形成、自我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簡而言之,"自我意識"意味著孩子能夠肯定自身、認為自己有價值。
在積極心理的推動下,孩子會更加勇敢地面對生活,而"自我意識"發展不良的孩子,很可能會消極悲觀地面對生活,常常選擇逃避、退縮、鬱鬱寡歡。
只有孩子認同自己的時候,他才能發揮出自己的潛力。只有"自我意識"存在,孩子才能繼續保持積極奮發的狀態。如果我們的孩子,不能隨著年齡增長而完成"自我意識"的健康發展,那麼他一生都很快可能會覺得迷茫,甚至感到失去生活的意義。
從辛巴的自我意識發展,家長們可以受其啟發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對於青少年時期的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是這個階段的核心問題,自我意識的確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都是孩子一生基礎的關鍵。"自我意識"的確認指的是在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中都知道"我是誰",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建立"自我意識",認識自己。
孩子"自我意識"發展,家長可以提供什麼幫助?
1.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用包容的心態看待孩子
有獨立的觀點是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的重要標誌,所以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說出自己想法,不要因為孩子過於單純懵懂而總是讓他"閉嘴"。孩子的成長需要愛去澆灌,更需要用包容的心態接納孩子的不足。
父母與子女之間需要良好溝通,而鼓勵孩子主動說出內心的想法,是幫助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一步。而且,隨著與"自我意識"相聯繫的情感慢慢萌芽,如果孩子不能說出自己的心裡話,那麼他的心靈極容易產生自卑等消極情緒。
2.培養孩子正確的觀念,教育他客觀地看待自身
有正確的行為規範,孩子才能在"自我意識"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培養正確的觀念必不可少。家長應該告訴孩子什麼是正確的、社會接受的行為。用好的行為標準引導孩子,並多給予鼓勵,讓他能有一個客觀的想法。
在"自我意識"建立意識,孩子的個性得以張揚,思想得到了放飛,自主意識得到了加強的同時也需保持理性的態度和客觀的視角。
3.不應總把孩子與他人進行比較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孩子都不喜歡刻板的比較,尤其是在大庭廣眾下聽到對自己的評價。
比較的語言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如果孩子不能樂觀地面對比較和批評,那麼孩子很可能會因此黯然神傷甚至是完全失去自信。
另外,對小孩子來說,鼓勵的作用大於批評,家長應該要學會多讚揚孩子、鼓勵孩子。當我們看到孩子的努力,孩子就會身體力行地繼續加油,在積極的暗示下,孩子的"自我意識"建立也會更加順暢。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